新媒體與高中地理教學整合分析
時間:2022-11-12 11:02:20
導語:新媒體與高中地理教學整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教育事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新媒體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引領高中地理教學優化改革的新浪潮。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深入,人們在學科教育中逐漸提高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新媒體的出現不僅能有效地推動新課程改革前進,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就以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為目的,探究新媒體與高中地理教學的整合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策略新
媒體以一種重要教學手段的角色助力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目前國家和社會都愈加關注新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新媒體在實現師生溝通、學生自主學習和家校共育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課外的延伸領域更體現出獨特的優勢,對于完善高中地理教學,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媒體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優勢
1.實現教學資源的多元化發展。第一,通過媒體設備教師可以方便快捷地整合并充實地理教學資料,同時新媒體放寬了地理教學的地點和時間,讓教師可以隨時分享教學資源,促使教學資源多元化發展。第二,新媒體實現了地理學習資源的共享,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空間去了解大數據時代下無窮的地理知識,獲取更加多元化的信息。2.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發展。新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方式和途徑。各種新媒體的出現擴大了教學手段和方式的選擇空間,教育從傳統單一的學歷教育和課堂教授逐漸發展成了多層次的終身教育。高中地理教學方式與新媒體在深入融合過程中,各種媒體、網絡設備等得到充分利用。3.實現了師生關系的平等化發展。新媒體有效地優化并改善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關系及形式,實現了師生之間平等、自由的雙向良性溝通。新媒體下的雙向溝通具有跨時空交流的優勢,地理教師可以隨時向學生發送一些學習信息和資料,同時還能及時地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跟進學生學習進度;學生則可以更便捷地表達自己的思考,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
新媒體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具體應用
高中地理教育的核心素養構成可以用“一線三面”來體現,其中人地關系為主線,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能力為三面。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也是高中地理教育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主要指的是學生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必要性的理解、判斷和認識。下面就圍繞人地協調觀,分別從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三個方面,探究新媒體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具體應用。1.利用多媒體進行地圖教學——區域認識。區域認知屬于地理學基本的認知方法之一,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就是讓學生養成以區域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的習慣,從而運用區域比較、區域綜合分析的方法進一步探索區域人地關系和區域特征,最終形成以因地制宜為原則進行區域開發的觀念。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通常有三種途徑,第一是勤于使用圖片,讓學生養成讀圖、繪圖和用圖的學習習慣;第二是培養學生圖文、圖圖的轉換能力;第三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定位能力。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主要的輔助工具,在教學實踐中以地圖為基點整合新媒體與地理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高中地理知識瑣碎且涉及范圍廣,而高中生的見聞和視野都比較有限,因此學習壓力較大,以單一的理論講解方式來傳授知識,難以讓學生形成預期的區域認知能力,所以地球儀和地圖等輔助工具的應用就非常有必要了。而將地圖與多媒體技術結合進行教學,能讓地圖的呈現方式由靜態變為動態,甚至實現山川河流等地理地貌的三維立體展現,可以激活學生的感官思維,這就是區域認知里的養成讀圖習慣和培養空間想象能力的動力。以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工業地域的形成》為例,教師教學時可以將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生產上的工業聯系、非生產空間上的聯系以及工業地域的劃分標準等內容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于直觀形象的關系圖中,以知識串聯講解的方式,讓學生以觀察圖片為主的形式了解按成因分類的工業地域和按發育程度分類的工業地域分別有哪些,進而拓展認知工業分散與工業地域的聯系,認知各個關系圖之間存在的前因后果或者前后鋪墊的關系,一步步地讓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2.巧用GIS技術整合地理教學——綜合思維。綜合思維是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法,要求學生從多個維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理清每個要素之間的作用、影響和制約關系,試著解釋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早期發生以及后期演化過程,進而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對地區發展進行綜合分析,并且能夠用辯證的態度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將新媒體中的GIS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能更好地將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特征體現出來。高中地理GIS教學法是讓學生應用GIS軟件將地理數據和信息進行數據化處理,進而從時空的角度對諸多地理要素進行分析,最后用直觀易懂的圖像、圖表和數字的方式將分析結果表達出來。以《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教學為例,可以運用GIS技術軟件ARCMAP軟件平臺,圍繞區域地理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案例,即“閱讀課本—查找資料—自主分析—討論結果—提出建議”。為了讓學生了解珠三角具有怎樣的自然區位條件,首先讓學生打開ARCMAP添加好中國地圖,并使用空間查詢功能了解珠三角地理位置等相關數據,初步建立珠三角自然因素圖層,再對比地形和氣候圖層分析出珠三角的地形和氣候優勢。其次用同樣的方式分析珠三角的社會經濟因素。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將珠三角的各個圖層分析疊加在一起,從而更加綜合全面地對珠三角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區域影響因素展開分析,在這個分析結果的基礎上理解教材提供的當下該地區的國內和國際環境,最終總結出有利于珠三角發展的工業化條件。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親身體驗了疊加諸多有關地理要素的過程,在疊加分析中更好地理解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了綜合思維能力。3.利用新媒體打造地理活動——地理實踐能力。地理實踐能力指的是人的某種品質和行為能力,主要體現在社會調查、地理戶外考察和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具備地理實踐能力是靈活運用地理工具完成地理活動的基礎。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觀察。傳統觀念認為媒體技術在地理實踐活動中的應用僅限于構建虛擬的試驗,讓學生課堂上擁有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的實踐體驗,但這根本達不到核心素養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要求。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全球定位系統(GPS)》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中的通信軟件和定位系統建立學生、教師和家長“三位一體”的家校合作關系,在確保地理實踐能力培養的持續性和連貫性的同時,解決學生外出的人身安全問題。教師可以選定出發地和目的地,讓家長課后駕車,學生使用手機或者汽車上的GPS導航,與家長一起在語音提示下完成行程,從而讓學生切實體會GPS導航的工作過程。再例如《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節的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自己家里的用水情況,并制定出家庭節水計劃。針對實踐活動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學生可以通過微信或者QQ及時與教師溝通,由教師給予指導,最終自己制定出家庭節水計劃。這種新媒體提供的及時溝通的平臺,是助力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
總而言之,隨著科技信息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在教學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其對于教學的輔助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掌握地理知識上可能僅需幾分鐘,但地理素養的養成和積淀就像冰凍三尺一樣,絕非一日之寒,新媒體與高中地理的整合探究還需教師基于教材,結合身邊事例,從各個科學素養的維度進行探討。
作者:周富貴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第一中學
-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學探索與思考
- 下一篇:生態經濟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