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性教學策略分析

時間:2022-08-21 02:30:13

導語:地理探究性教學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理探究性教學策略分析

摘要:地理教學是21世紀以來眾多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如何更好地開展地理教學是當今社會對地理學者提出的重要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地理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是促使學生將知識結構主動內化為認知結構,形成地理知識、地理綜合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文章從高中生學習地理存在的問題出發,研究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探究性教學策略。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高中地理;策略

一、高中生學習地理存在的問題

(一)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問題。1.初高中地理特征教學過程不連續,嚴重影響學生在高中學習地理特征的質量和效果。目前的教育狀況,初中教學是為迎合中考而進行的,而地理現在中考只占40分,并且初二結業,因而初中生不重視地理學科的學習。學生升入高中后,地理成為高考科目,學習任務突然加重,很多學生初高中知識銜接不好,不適應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習??梢哉f,初中地理特征知識是高中知識的基礎,高中地理特征知識是初中知識的延伸。然而教學中初高中地理特征知識缺乏連續性,導致學生該方面知識的匱乏,遇到問題往往卡殼。初、高中地理特征教學嚴重脫節,使學生認為學習高中地理入門困難。2.初高中教師溝通不暢。目前,多數學校初、高中分離,教師在教學安排中沒有在初中部和高中部之間流動,或僅有極少數教師參與流動。初高中教師教學上溝通少,地理特征教學方法上差別大。初中地理特征教學課時內容少,以傳授感性知識為主,高中地理特征教學的要求高,課時內容多而雜,偏重于理論、原理和規律的闡釋教學,以傳授理性知識為主。初中地理特征教學通常比較注意知識的發生過程,教師對教學活動控制程度比較高,學生的依賴性較大。高中地理特征教學以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為目的,需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自主進行學習。(二)學生學的問題。學生把地理視為文科學科,尤其對地理特征的學習只依靠死記硬背。學生對地理特征基礎知識的認識較零散、不系統,對地理特征基本概念認識混亂,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1.沒有形成良好認知結構。學生對地理特征知識不感興趣,雖有學好知識的愿望,但缺乏實際行動,知識在頭腦中的認識混亂,難以達到自己預想的學習效果。在地理特征學習過程中,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較差。另外,學生不想也不敢向教師的授課內容提出質疑,并認為學習的地理特征知識就要依靠教師的講授,毋庸置疑。2.對基本概念缺乏有效辨別。學生往往忽略將地理特征知識進行重組、對比,對地理特征概念一知半解,不去思考,辨認混亂,因此,學生在答題中表現出思維不嚴謹,解題思路混亂,結論表述不清。另外,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提升,導致地理綜合能力不足,往往將問題孤立化、片面化,從而導致學生容易混淆一些地理特征概念。(三)教師教的問題。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地理綜合能力也無從提高。1.教學方法單一。對地理教學的認識可謂是眾說紛紜,其中有一些教師認為地理教學的知識點較瑣碎,學生理解困難,教學方式就該固定化,以直接講授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死記硬背。教師對地理特征知識進行照本宣科,不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和總結。教學方法單一,不注重知識的比較歸類分析,很容易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2.教學實踐性不強。部分教師安排地理特征教學時,往往脫離生活實際,使教學內容變得空洞、乏味,更使學生實際經驗與書本知識之間差距較大,不能將知識學以致用。教學過程缺乏新意,教學實踐性不強,不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地理特征知識的興趣。

二、基于探究性教學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一)正確處理初高中地理特征知識的銜接。皮亞杰在認知結構論中指出:個體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其順序,即由具體向抽象過渡,認知逐漸成熟。借鑒皮亞杰認知發展論,初高中地理特征的學習是由具體發展到抽象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銜接知識,完成認知的轉化。對于初中教師來說,可以結合地理教學的內容,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合理開發利用初中地理校本課程,讓學生適當地接觸高中地理知識,用以培養初中學生地理綜合能力,適應高中的地理特征學習。對于高中教師來說應經常與初中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充分掌握學生地理特征知識掌握的狀況。初高中地理特征知識連接不好,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二)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探究性教學策略。1.分組討論的探究性教學方法。分組討論廣泛應用于現代課堂教學,即教師按照學生的層次進行分組,目的在于以優帶劣。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此教學法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搜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有效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區域要素間的關系,最終推理歸納出地理特征。案例1:分組討論“美國農業生產特征”,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6~8人為一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在整個教學中處于指導地位,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設疑激趣)美國農產品產量、出口量最多的農產品是什么?小組討論后回答:玉米、大豆。(教師提問)美國農產品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美國農業有何特點?(探究交流)影響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哪些自然條件直接影響農業的發展?小組討論回答: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河流等。學生歸納:結合美國自然地理特征,影響美國農業發展主要自然條件:美國大部分位于溫帶,土地資源充足,平原面積廣大土壤肥力多,海陸位置和地形使得它東部和南部降水較豐富,五大湖湖和密西西比河為農業提供了較好的水源條件。承轉:(教師出示資料)美國農業人口不到總人口的3%,每個農業勞動力養活76個人,供養人數是俄羅斯的6倍、西歐的3倍、日本的4倍。為什么出現此現象?小組討論后歸納:美國機械化水平高,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社會經濟因素。教師總結:美國農業生產的特征是自然環境優越,勞動生產率高,機械化、農業地區專業化水平高。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其合作、探究學習積極性,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分析能力。分組討論法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需求,教師漸漸退出課堂的主角,轉到課堂的幕后,成為整節課的總導演。2.任務驅動的探究性教學方法。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實用主義教育論,他認為“從做中學”,他主張將課堂還給學生,提出了任務教學法,即教師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課堂教學圍繞教師給出的任務展開,教師應明確教學目的和內容,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互動、交流與學習,以實現教學目的。此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多種輔助教學,如:多媒體、瀏覽網絡信息等。繁雜的地理特征知識點只有通過此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完成知識的探索過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案例2:任務驅動的探究性教學法具體實施步驟如下:設立目標:以“澳大利亞區域特征”教學為例。確定任務的內容:知識分為四大板塊即位置、地形、氣候、生物、農牧業和工業特征,分為六項任務。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分組,每組自行命名。各小組領取任務,然后根據老師提供的信息和自己搜集的材料展開自主探究學習。六大任務:角色扮演——今天我來當導游;角色扮演——地質考察隊員;動動手——我能行;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角色扮演———澳方招商引資代表;2000年悉尼成功舉辦奧運會,與悉尼相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城市建設、城市環境、全國的旅游環境、交通及人文環境存在哪些優勢和不足?指導操作方法:創設問題情境。教師提供該地自然與人文環境視頻,激發學生探索的渴望。具體指導如下:角色扮演———今天我來當導游:你的朋友想去澳大利亞旅游,請你向你的朋友介紹澳大利亞,同時推薦必去的旅游景點,并作為他的導游帶他游玩給他講解景點的特點及價值。設置的任務與生活常識密切相關,反映了澳大利亞的位置特征,利于學生地理空間定位能力的培養;角色扮演———地質考察隊員。你是一名地質隊員,到澳大利亞進行地質考察。地質考察需要一張《澳大利亞地形圖》,請你搜集相關信息進行繪制。并根據地形圖制作“沿南回歸線的地形剖面圖”模型。設置制圖任務,反映澳大利亞的自然地理特征,加強學生對地理圖像的理解、想象和分析思維能力;動動手———我能行。大自流盆地是澳大利亞的環境特色,那里的水井可自噴,請你解釋其自噴的原因并制作簡易模型進行說明;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探討澳大利亞氣候特征及養羊業的發達的原因;角色扮演———澳方招商引資代表。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你作為澳方代表,你將如何招商引資;悉尼與北京相比。2000年悉尼成功舉辦奧運會,與悉尼相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城市建設、城市環境、全國的旅游環境、交通及人文環境存在哪些優勢和不足?各小組代表展示、匯報完成任務的情況。總結與點評:教師總結澳大利亞區域特征,并對學生完成任務狀況進行點評。課堂的每個環節都圍繞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環環相扣,讓每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科學的主動性。利用及鍛煉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實現在地理特征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和地理過程的描述與簡單預測的能力。

三、結論

高中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面臨初、高中地理知識銜接不暢,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方法、認知結構、地理知識的理解、地理綜合能力的形成存在誤區及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方法單一,脫離實際等問題。通過分組討論的探究性教學方法和任務驅動的探究性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進行培養,能夠有效解決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地理分析的能力欠缺的問題。探究性教學方法的使用,解決了學生在學習地理特征知識時遇到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將知識內化,同時還在教學方法中重視將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特征知識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分析的能力、地理綜合能力提高。

作者:谷燁 任國莉 單位:佳木斯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