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實踐教學考評環節探討
時間:2022-05-19 04:27:47
導語:法學實踐教學考評環節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法治國家建設背景下,法律人才的社會需求日益增長。地方院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應發揮“校地共建”優勢,進一步深入拓展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測評機制,重視完善實踐教學考評環節的意義,應從評價主體、評價標準等方面,針對實踐教學機構的設置、實踐內容及其完成度、實踐管理、實踐評價與反饋等環節完善其機制。
【關鍵詞】法學教育;實踐教學;考評機制
法學教育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實踐教學環節在法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重視。地方院校法學專業教育有一定的特色,也存在資源短板問題。根據地方院校的實際辦學特征,如何發揮“校地共建”優勢,在適應法學實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設置具有特色化的實踐教學環節師生考核測評機制,進而整體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應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是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工作。
一、校內校外實踐教學環節考評的影響分析
隨著法學教育的發展,地方高校因地制宜促進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成為地方院校法學專業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的主導思路,但因為各院校資源條件不同,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測評方面往往停留在制度上、形式上,在實踐教學改革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的建設方面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實踐教學考評環節的影響因素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各院校與地方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等基地的合作程度制約了實踐教學考評實施的實效。各院校實踐教學基地所吸納的法學專業實習學生漸趨飽和,校地合作過程中雙方聯系是否經常、信息反饋是否順暢,基地導師是否能悉心指導,實習學生是否能安心實習等,很多因素都影響著實習學生參與到地方司法、行政機關實習的實效。二是,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程度影響著實習考評工作的成效。校內校外實踐教學環節應區分明確考核測評工作的主體、對象,確定校內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踐教學制度,建立不同的評價管理體系和指標體系。三是,校內與校外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直接影響實踐教學環節的考評方式、考評標準等。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使用率等,因各院校條件不同而有較大區別,校內外實踐課程無法有效統籌。在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與使用方面,應采取“校內校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不應忽視校內實踐環節的建設。將實踐活動融入、貫穿到法學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這其中就包括實踐教學考評體系的建立。實踐教學活動的考核測評是對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反思與再建設,有利于促進實踐過程的科學性,從專業技能實踐的角度去培養法學人才,確保實踐教學不流于形式;有利于發現實踐教學環節的不足,從而完善整體機制,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參與度、學生的實踐反饋度等,進一步促進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對實現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二、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考評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
地方院校法學專業校內校外實踐教學考評機制的設計,應考慮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均衡性等四個方面的原則。(一)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在于在對實踐教學設定考核指標時,需根據地方院校法學專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設定。每項指標體系的設定都需要體現法學專業技能的培養要求。地方院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根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實踐教學目標之間的適應度,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二)系統性原則。充分考慮適合本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環節考核測評指標體系的設定,需考慮校內校外不同實踐教學基地所適用的不同指標體系,應考慮在校地合作、校地共建的基礎上架設的每個指標系統,對證明和評價實踐教學質量都有具體的意義。確保各個評價指標之間邏輯分明,不同維度的指標設定不同的層級,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既能反映校內校外實踐教學環節的某個層面,也能進行整體評價分析。(三)可操作性原則。實踐教學環節的評價體系要滿足可操作性的原則,應區分校地的不同職責,設計不同的考評與管理機制。各指標的適用主體、考評對象、測評角度與專業技能的貼合度等方面均需明確、具體,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找到相應的測試內容,能夠把抽象的指標轉變成可操作性的改進措施。(四)均衡性原則。實踐教學活動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其中包括多個環節,多種參與主體。針對實踐教學活動的考核測評,需要不同的評價主體共同參與完成,如校內校外實踐基地的考評,需要實踐教學導師、實踐基地建設負責人、實踐基地單位、實習學生等各方主體共同對該次實踐教學活動中的相關環節進行評價,各項考評環節與指標應當均衡地體現考評目標,為每個考評點均衡地設定任務,確保每個學生在實踐中都有參與度,實習學生能夠飽滿地、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獲得專業技能提升的機會。
三、完善法學實踐教學考評機制需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評價主體。不同的實踐模式應當對應不同的實踐評價主體,評價主體應當多樣化。針對校內教學實踐環節,評價主體應當是校內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指導老師、法學專業學生、法學專業教研室與教務處教學督導。針對“校地合作、校地共建”模式,校外與校內實踐教學相結合,評價主體應當更為廣泛,除了有以上的評價主體之外,還應當涵蓋校外實踐基地單位、實踐基地導師,以及同行業實踐基地單位與同類其他院校。(二)評價標準。在滿足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則上,設置對實踐教學考核的具體指標,主要包括實踐教學機構的設置、實踐內容及其完成度、實踐管理、教師對實踐教學的綜合評價、學生對實踐教學的反饋、實踐基地反饋對實踐教學的滿意度等六個一級指標,其實踐教學環節評價的基本標準是實踐教學指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適應度。(三)實踐教學機構的設置。實踐教學機構的設置包括實踐教學基地的規模、數量與院校學生的比例,實踐基地設備的完善度、實踐教學活動類型的多樣化等。實踐教學基地是院校學生進行實踐的基本場所,其不僅包括校內場所,如模擬法庭、校內法援中心,還包括校外實習場所,如行政、司法機構和律師事務所等,實踐教學機構的完善程度是評價教學實踐質量指標的重要因素。(四)實踐內容及其完成度。在進行實踐內容的設定時,應當考慮到實踐內容是否與專業理論相銜接,是否對學生以后從事的法律實務有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參與實務是否多樣化;以及在實踐過程中是否與指導老師有互動;在實踐過程中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實踐成果與感悟。實踐的完成度也是評價實踐教學活動科學性的一個指標,學生是否能很好地兼顧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實踐內容及實施情況指標的設置,應當考慮到不要讓實踐流于形式,要讓學生用心地參與到實踐中。(五)實踐管理。實踐管理制度有利于保障實踐教學環節的考評效果;對實踐考評結果的分析反過來能促進實踐管理制度的完善。實踐中的具體管理制度是實踐中的具體觀測指標,包括實踐教學是否有一套具體規范的實施流程、評價主體是否按照流程來執行、學生是否有重大違反管理制度的情況等。考評環節的實效性,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實踐管理機制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有效性。(六)教師對實踐教學工作的綜合評價。實踐教學的綜合評價包括實踐過程評價和實踐效果評價。實踐教學導師是實踐教學計劃的制定者、實踐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其教學方法、教學水平、教學內容等對整個實踐教學考核體系的影響重大。同時,教師也作為評價主體之一,從專業的角度對實踐結果進行分析,確保考評結果的有效性。(七)實習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的反饋。地方院校進行實踐教學的重點是為了提高院校培養法學人才的質量,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應用型、復合型法律專門人才,確保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法律職業的需求。在評價體系中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及不同學生的差異性,注重參與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反饋,包括學生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情況、對理論知識進行的再反思、對實務技能的提升、以及日后對整個職業生涯的認知與規劃等。學生是整個實踐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同時也是實踐教學活動的評價者,通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反饋,有利于更客觀地評價實踐活動的適應性。(八)實踐基地反饋對實踐教學的滿意度。實踐基地單位的反饋必不可少。實踐基地單位是地方院校法學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目標行業單位,其作為第三方,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用人單位對法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客觀地反映出當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漏洞。其考評指標的設計主要包括實踐單位對實習學生專業知識的運用及實務能力操作的評價。地方院校根據第三方的反饋,對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及整個評價體系作出相應的調整,對實踐教學制度進行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各項考評指標的測評結果出來后,應當對考評結果進行詳細地分析,使考評反哺于教學。在關注評價體系指標的同時,根據院校的生源質量、生源人數、以及實踐單位等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如果對考核測評結果不重視,放任自流,只會讓整個測評體系惡性循環,參與測評的主體敷衍了事,又如何根據考核測評情況得出可供參考的實踐教學改革措施。根據在考核測評中發現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在實踐過程中加以改進,進一步提高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各項工作的質量。
四、結語
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測評體系,是地方院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其實踐教學環節既包括與校內課程設置相適應的課內實踐,也包括校內的模擬法庭以及校外實踐基地的實踐環節。實踐教學環節的測評體系貫穿整個實踐教學過程,其中又以校地合作、校地共建實踐基地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為主要環節,制定科學系統的實踐教學考評機制,促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能夠為學生進入社會滿足法律職業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麗.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評價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6):110.
[2]白云.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54.
[3]祝永煌.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評價探究[J].法制博覽,2018(31):290.
作者:肖義 單位:梧州學院
- 上一篇:中國法制史教學維度及路徑探討
- 下一篇:基于微課法學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