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下高校網上思政課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13 11:21:39
導語:重大疫情下高校網上思政課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用心挖掘抗擊疫情中的愛國主義元素,并使之融入網上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
多次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銳、最高尚、最強烈、最有情、最溫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高校思政課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真正的人”,重點是要培育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精神。在抗擊疫情的形勢下,高校網上思政課必須牢牢抓住愛國主義這個主題,培養具有愛國心、強國志、報國行的人才,真正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網上思政課要善于挖掘抗疫中的愛國主義素材并加以理論升華。在抗擊肺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涌現出無數令人動容的事跡。多次召開政治局常委會,統籌布局疫情防控工作,并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奮力拼搏,筑起堅實的抗疫堡壘;成千上萬的醫務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冒著生命危險,奔赴抗疫一線,挽救了幾萬人的生命,成為“最美逆行者”;無數普通勞動者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號召,居家隔離做好個人防疫工作,堅決不給國家添亂……數不勝數的感人事例再現了強大的中國力量,生動詮釋了中國價值,也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最美演繹。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將這些真切的鮮活事例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并結合所教課程作出深刻的理論闡釋,從而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例如,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門課程而言,授課教師要切實從抗疫事跡中概括總結出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即“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最大優勢”“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集中力量辦大事”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堅定學生的“四個意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促進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此外,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從中外對待疫情的策略比較中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長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網絡、飲食、電影等各種手段向我國青少年輸出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價值觀,導致大學生思想困惑,少數大學生漸漸產生“崇洋媚外”的心理,甚至認為“國外的月亮也要比國內圓”。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全力以赴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與中國抗擊疫情的決心相比,英國卻放棄積極抗疫,提出所謂的“群體免疫策略”,并宣布不會對年輕的輕癥患者進行檢測。更過分的是瑞典,直接放棄抵抗,甚至連感染人數都不再統計。而一向自詡為“民主典范”的美國寧愿把大量金錢花在侵犯他國主權的挑釁上,也不愿為國民的生命健康投入過多的資金,導致國內醫療物質缺乏,民怨沸騰。由此可見,西方國家鼓吹的民主不過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是極端利己主義,這與中國“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截然相反。這些事例都是學生在網上親見親聞的,思政教師要把事實背后的道理講清楚講透徹,在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也利于愛國主義情懷在學生心中深深厚植,激勵他們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網上思政課要以疫情防控為契機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科學精神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政課的“立德樹人”就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因而,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是高校思政課的應有之義。何謂“科學精神”?我國著名教育家任鴻雋先生在《科學精神論》一書中講到,科學精神即是“尋求真理而已”。綜合學者們的研究,科學精神的主要內容至少涵蓋理性懷疑、批判精神、求是精神、創新精神等方面。“然而,盡管目前大學生科學精神主體趨勢是好的,但是大學生對科學精神的解讀仍然不夠全面,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正侵蝕著大學生的科學思維,導致大量學生仍然缺乏科學思維,科學精神極其淡薄。”病毒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防控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醫學、倫理道德、社會與法、國際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重大疫情下的網上思政課應該引導學生用科學理性的思維去正視疫情、尊重科學,培養學生濃厚的科學興趣,提升科學素養。“互聯網+”時代,信息更新迭代加快,紛繁復雜的網絡空間日益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疫情防控中,謠言四起,如“喝板藍根和熏醋可以預防病毒感染”“武漢爆發的神秘疾病已被證實為新型SARS病毒”“某某小區出現新型肺炎感染病例”等,造成人心惶惶,對抗疫工作十分不利。作為思政教師,在開展網上教學時要用事實說話,教育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明辨是非、分析問題,真正做到不信謠不傳謠,理性發聲,積極傳播科學知識,弘揚主旋律文化。此外,要引導學生做好科學防控的同時,積極向身邊的人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增強防護能力。的爆發又一次給人類敲醒了警鐘:踐踏大自然必將遭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廣大思政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美麗中國等方針政策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尊重自然規律,敬畏生命。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擊疫情的嚴峻形勢下,84歲的鐘南山院士和73歲的李蘭娟院士雙雙再次“掛帥出征”抗毒,他們完全將被感染的風險拋在腦后,逆流而上,義無反顧地奔赴武漢前線。這兩位堪稱“中華民族脊梁”的可愛老人才應是當代大學生無比崇拜的偶像,他們身上崇高的科學精神值得每位學生敬仰。網上思政課要將這兩位院士的事跡巧妙融入教學中,激發大學生的廣泛共鳴,堅定大學生傳承科學精神、投身科學事業的理想信念。2020年3月,在《求是》雜志上發表重要文章《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文章指出:“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利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科技創新。”對于病毒,還有很多疑難問題有待研究、解決,如“病毒從哪里來、向哪里去”“病毒致病機理是什么”“治愈后是否存在后遺癥”以及治療的特效藥、預防病毒感染疫苗的研發等。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借助科學力量,需要科學家們的協同攻關。網上思政課要有效打破傳統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應在教學中積極采用問題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循循善誘,不斷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好奇心,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優秀品質。
三、加快構建重大疫情下網上思政課教學保障體系
重大疫情下,面對師生不能親自到校的實際情況,根據各地實際以及學生自身情況不僅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網上思政課教學,又要構建統一完備的教學保障體系,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實效性。筆者認為,網上思政課教學保障體系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首先,學校教務處、信息中心等相關部門要為網上思政課的開展提供使用便捷、功能多樣的教學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各樣的教學平臺應運而生,如超星爾雅、慕課網等,這些平臺被廣泛運用于網絡教學中,效果總體良好,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就網上思政課而言,有些年齡較大的教師習慣了課堂現場教學,再加上自身計算機操作水平不高,難以駕馭網絡教學,致使教學效果不佳。而對一些來自偏遠落后地區的學生來說,由于信號覆蓋面較窄、家庭條件較差等原因,接受網上教學困難重重,使得學生網上思政課獲得感較低。此外,有些教學平臺研發者對思政課研究不夠,導致操作繁瑣、功能欠缺,給師生的使用帶來極大不便。當務之急,學校相關部門必須要聯合科技企業根據思政學科的特點和師生訴求等大力改進完善教學平臺,保證平臺使用便捷、功能滿足師生需求,使網上思政課堂以立體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調動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要建立有力的網上思政課教學監督和考核機制。疫情期間,教師在家“教”,學生在家“學”,“教”和“學”的時間、空間相比現場課堂教學更為自由,若沒有嚴格的監督和考核機制規范網上思政教學,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形式主義”的印象,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因此,辦好網上思政課需要學校領導以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頂層設計。具體而言,就是要根據思政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等制定統一網上思政課教學的檢查和考核機制并貫徹落實,確保網上思政課教學的規范化和專業化。例如,學校相關部門要“細化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工作職責和考核指標,并配套獎懲措施”,要加大對學生網上學習效果的檢查和考核力度,全面提升網上教學管理水平。最后,要構建基于網絡平臺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是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旨在將思政課中有關素質教育的內容進行整合,納入到實踐教學活動中,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多樣,疫情下的實踐教學雖然不能讓呆在家里的學生深入社會開展調研活動或親自前往紅色基地參觀考察,但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多種網絡交流平臺開展生動的實踐教學課。例如,思政教師在網上開展實踐課時可以精選疫情防控出現的爭議話題,如“給醫護人員子女考試加分是否公平”“華人感染肺炎是否應該免費治療”等,并梳理網上出現的各種觀點,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思考、討論后得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又能夠使他們自覺抵御網絡錯誤思潮侵襲。思政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某些西方國家詆毀、抹黑中國抗擊疫情的錯誤言論進行抨擊,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抗擊疫情的戰役中,涌現出許多體現“正能量”的人物,如李文亮以及犧牲在抗疫前線的公安干警等,思政教師讓學生就這些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寫感想體會,并在微博、微信、QQ等公共平臺公開展示,從而讓學生在心靈的觸動和震撼中提升個人道德修養。
四、結語
抗擊疫情的偉大斗爭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淬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也是思政課教學的鮮活素材。各高校要以抗擊疫情為契機,辦好辦實網上思政課,提升網上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激勵當代大學生滿懷報國之心、堅定報國之志,自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終身。
參考文獻:
[1]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N].人民日報,2018-09-11,(1).
[2]白春禮.科學精神百年弘揚[N].光明日報,2015-11-06,(10).
[3]杜妮.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科學精神培育研究[J].科教導刊,2019,(16):73.
[4]卜曉勇.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重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路徑研究[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4):20.
作者:桂兵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
- 上一篇:高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改革探究
- 下一篇:高校戲劇影視表演教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