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分析

時間:2022-08-20 09:59:37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分析

摘要:確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起點與歸宿,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圍繞教學的中心任務,以學生為本,針對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突出以立德樹人、核心能力、情感認同、面向實踐的目標導向,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導向;立德樹人

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1]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再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做出了規劃。[2]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過程中,首先要對思政課教學的目標進行優化。作為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而且還是教學的根本歸宿。教學目標直接規定著教學的運行,一旦出現錯位甚至失位,會導致整個教學活動無法良性運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的目標導向的確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導,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的有效保障。因此,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成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上明確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決定也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4]這為我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明了方向和明確了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總要求,是引導大學生健康成才的迫切需要。俗語云:“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為才之帥”,“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大學階段正是一個人“三觀”形成的關鍵時刻,高校思政課教學就要抓住這個關鍵期,按照教育和教學規律,把德育放在教學的首位。其實,自古至今,我國教育就十分重視人的道德的教育,注重立德樹人,注重人對道德精神境界的追求。古代先賢早就認識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性,《管子》里就說道:“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禮記•大學》也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并且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認為教育就是要培養年輕一代形成高貴的品質,使其對社會、國家和民族有高度的責任感。更為甚者,古代先賢還將“立德”列為了“三不朽”之一,《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而且將“立德”擺在了第一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要突出立德樹人這一導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根本任務,以“立”為前提,以“德”為基礎,以“樹”為手段,以“人”為核心,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緊扣時代命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的全過程,落實落細落小,形成長效機制,把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教學的核心,并不斷創新教學形式,著力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積極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和樂觀向上的品格,塑造學生純真完美的心靈,教育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人格的滋養與涵育,在心靈深處筑起強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柱,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把學生的發展從知識層面提升到生命發展層面,提升學生承受和應對各種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此外,要堅持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起來,著眼于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和對中華民族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認同,引導學生把國家前途命運與自己的社會責任聯系在一起,確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形成高尚的政治品德;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著力讓大學生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文化的熏陶,成為有文化修養、人文情懷和社會擔當與責任感的人才,成為遵紀守法、愛護環境的優秀公民,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成為國之棟梁、民之表率;大學生終究要從象牙塔里走出來,進入社會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還要培育當代大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的職業道德,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還要加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學而思源、知恩圖報、孝老愛親、謙虛友善,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可以說,立德樹人規定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根本價值取向,是其靈魂所在,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要始終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導向,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教育格局,形成全員育人的合力,堅持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實現以德潤才,推進立德樹人,使大學生自覺培育良好的社會道德素質,實現全面發展,自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生力軍中的一名合格者和可靠者。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要以核心能力為導向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在人才,在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培養我國高素質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綜合能力。以核心能力為目標導向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決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5]而“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6]理論需要到實踐中去檢驗,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去應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堅持核心能力為目標導向,是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內在要求。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中注重以知識性傳授為主,這種目標導向“注重思想理論、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知識性占有,而不注重對主體能力的培養,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受教育者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也妨礙了教育者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事實上,大道理重復百遍、千遍不一定變成受教育者的素質,相反,這種脫離受教育者品德發展水平的說教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7]而一旦堅持以核心能力為目標導向,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知、情、行因素的發展,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發展。高校思政課教學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力圖實現教材體系向行為體系的轉變,引導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實現知行合一,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如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要求美國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是:文字書寫精確而流暢的能力、口頭表達溝通順暢的能力、富有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數理統計和分析的能力、綜合理性推理的能力。[9]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創新能力、責任擔當與行為參與能力。價值判斷能力是指在重大政治方向等問題上能夠明辨是非,進行科學的抉擇,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同黨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能力和水平。而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培養目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是要通過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地面對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正確認識和對待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鋒,提高劃清“四個重大界限”、認清“六個為什么”、回答“七個怎么看”和“八個怎么辦”的能力,引導學生增強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解與認識,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8]如果學生不能正確認識、理解這些問題,就會在政治立場與政治方向上出現錯誤,不能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夢的實現也就會出現阻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過程中就要堅持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解與認識,強化對社會主義基本問題的正確認識,提高對各種社會思想文化潮流的鑒別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價值判斷能力,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產生自主探究和積極思索的前提,但是只有有問題,學生才會主動地去懷疑、思考,因此需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出發點和關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就要堅持問題意識,要不斷滿足學生的求知訴求,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帶著更多的問題去,讓他們明白解決問題不是關鍵,提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這樣他們才會有對真理與知識永無止境的探求精神,才能不斷反思,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從而推動創新能力的提高。責任擔當與行為參與能力是指大學生能對自身所承擔的使命具有強烈的認知與責任感,恪守規范,能夠自覺地投身于社會實踐中,主動承擔自身的各種社會責任。201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把“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列入了教育戰略主題中。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2016年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也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與行為參與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要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優越性,看到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國家認同,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與重大使命,積極地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將這種責任感外化為勇于擔當的行為參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就是要在不斷滿足學生的求知訴求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不斷地將理論學以致用,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分析當前面臨的各種形勢,自覺抵制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積極地與正確的社會思潮進行交流對話,能正確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在發現和分析問題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從而在知行合一中不斷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最終不斷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通過思政課教學,讓學生不僅獲得知識,還能在理論聯系實踐中不斷培育自身的創新型人格,打破思維定勢,形成創新意識,激發起勇于探索的精神,全面發展自身的素質。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要以情感認同為導向

面對新時代,我們還需要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情感。正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定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信仰教育作用。要實現從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變,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產生情感認同。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以情感教學為目標。“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重視情感教育,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用心用情去開展教學,與學生建立真摯的感情,才能在認識上產生共鳴,在思想上產生信任,在行動上產生認同,“你千萬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輕人講理論。如果你想使他們懂得你所講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東西去標示它”,[10]這種東西就是情感,畢竟情感是說理的心理基礎,也是人性的基礎,情到理方至。也就是說,以情感人是以理服人的前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說理時一定要融入真感情,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熱情,才能促進學生把知識轉化為信仰、能力,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增強理論教學的感染力。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一個統一過程,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教師必須全身心地投入教學中,尋找與學生思想上的共鳴點,成為學生可以信賴的朋友,用真情厚愛去引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認知、價值觀念的融合等,形成一個穩定的、和諧的“情感場”,使學生“親其師,信其言”,不斷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三觀”,并不斷在社會實踐中自覺培養他們的良好道德品質,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樹立實現中國夢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從教學內容來說,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教學的,是宣傳鞏固國家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主陣地,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引導大學生樹立“四個自信”的主渠道,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就必須以情感教學為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與需求,關注學生的心理與情感,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向生活世界發展,使之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做到寓教于情、以情感人,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獲得更濃厚更持久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認同馬克思主義,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樹立起“四個自信”,形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不斷鍛煉自身的道德修養,不斷增強對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自覺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從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教材體系向行為體系轉變。健康的情感心理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需要以情感教育為導向,幫助大學生樹立“四個自信”,自覺投身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從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感染力和滲透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要以面向實踐為導向

說:“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1]而高校就是傳播國家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高校思政課教學也必然承擔著傳播國家意識形態的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基礎目標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活動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理論、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的正確認識和把握。大學生只有形成對自身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確認知,才能更好地明辨是非,自覺認同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實現自身的個性發展和精神成長,從而促使自身更好地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提高學生理論認知上,更重要的是要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的需求。當前,大學生大多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將來畢業就業沒有什么用。確實,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每年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不斷增長,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就業壓力,就業難成為高校、家長、社會和師生共同面臨的難題。但其實不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夠幫助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能夠幫助大學生全面地了解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從而進行自我評估,準確定位。當前,不少大學生為了將來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者實現一次性就業,平時在對當前的國家政策方針了解不多、不透的情況下,就盲目搜集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對就業市場的需求狀況了解不多,以致眉毛胡子一把抓、病急亂投醫,著急上火,而且受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對社會認知比較缺乏或者片面,擇業期望值較高,不愿意下基層,“這山望著那山高”,缺乏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或者忽視了自身的能力、情感方面的提高,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不注意尤其是容易出現誠信危機,大學生在就業時存在的這些種種不足,都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注意以學生就業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正確掌握分析當前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并運用這些理論聯系實際,準確分析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狀況和用人單位的要求,根據形勢適當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消除一些不良的就業觀念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擇業觀和就業觀,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和“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明確自身的優勢,對自身進行全面的分析,激發自身的競爭意識和緊迫感,積極提高自身的能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會做人做事,主動融入社會,磨練意志,提高職業素養和創業的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畢業時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同時,面對當前的就業壓力,很多學生容易產生一些焦慮、自卑等方面的心理問題,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需要幫助大學生做好心理調適,一方面需要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信心。自信是成功就業的前提,而要具備自信心就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結合各專業學生的特點,逐步激發他們學習專業的興趣,合理地規劃自身的大學生涯,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樹立就業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養進取心,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很多大學生會產生失敗和挫折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通過加強對他們的國情教育和就業形勢教育,讓他們從一入學就能做好心理準備,明確將來在擇業和就業上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失敗,要在平時學習生活中逐步培養起樂觀、獨立和堅忍不拔的性格,主動緩解各種心理壓力與障礙,保持良好的就業心理,盡快找準方向,把握就業方向。

總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以創業就業為目標導向,明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標,針對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積極有針對性地充實教學內容,采取合理科學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有效的發揮,提高自身的能力,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充分就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添磚加瓦,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質作用得到有效的發揮,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董前程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