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學安全管理問題研究

時間:2022-09-25 10:08:10

導語:高校教育教學安全管理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育教學安全管理問題研究

[摘要]新形勢下,很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和新的矛盾成為校園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內容,這些內容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育教學活動是高校運行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由于涉及的范圍廣、類型多、影響大,所以安全管理問題不容忽視。通過改善校園安全管理體制,能在落實各項安全規章制度的同時,做好安全教學的宣傳與改善,這樣就能在安全防范技術實施的前提下,建立聯動機制,以加強安全檢查工作,最終讓校園安全教學活動的狀態得以提升,避免各類不良安全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高校教育;安全管理;問題研究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不斷進行深化和改革,這能讓高等教育得以飛速的發展,高校的辦學模式和辦學體制也在不斷變化更新,在高校規模壯大的同時,在校的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多。同時,潛伏在校園內的種種不安全因素開始涌現出來,安全事故也頻繁發生,所以校園的安全問題已然成為學校、社會和家長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一、高校教育活動中安全管理現狀

(一)安全意識薄弱,安全教育不足

我國現在已經對高校中的平安校園建設達成了共識,但是對教育安全管理的認知還有諸多不足之處,當前由于安全防范意識嚴重缺乏,所以會出現安全隱患危險性估計不足的局面,在缺乏對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需要對預案以及對應的能力開展分析。上述這些因素均會影響教育安全施工,致使實施的效果和概率不甚理想。高校管理層在教育安全管理的時候沒有重視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意義,導致安全教育工作沒有納入教學計劃中,致使課時不能保證,講授內容單調。所有的教育活動僅存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等幾方面。安全教育活動開設期間無論是教學的方法抑或是教育的手段都極為落后,特別是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部分學校仍舊采用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對部分需要實地觀摩和表演的教學內容因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只能作罷,所以整個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在接受完安全教育后對安全有極為模糊的認識,不能正確處理安全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緊密聯系,甚至在出現問題以后還是抱著僥幸心理,在發生事故以后則自怨自艾。

(二)缺乏法律法規制度,責任追究不利

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體系均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為藍本的,其中學校的安全規定也體現在其中,但是現在針對學校的安全系統規定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特別是有關學校的教育活動具體日程方面。現在很多高校開始設立平安校園領導小組,所有的校領導都要主抓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對應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這是用于解決協調不暢的問題,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教育活動涉及的部門廣泛,人員眾多,影響面較大。而高校的教育活動沒有對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有序銜接,致使際教學管理事故紛繁復雜,在無專門教育教學安全規定的前提下,各個部門的安全管理責任制度不夠明晰,管理中操作性不強,考核的標準缺失。尤其是在事故發生之后,很難做到妥善處理和解決,也很難依法對規程進行人員責任追究。

二、校園安全管理工作落實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校園安全管理教育是其校園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要素,這應該被納入校園管理體系中,并作為專項內容予以重視。由于校園管理系統中涉及的內容多,工作量大,持續時間長,所以要堅持科學的工作管理體制,在遵從正確工作原則的前提下,讓安全效果達到最優。高校在黨委領導的引導下,要以保衛部門為主導,其他相關人員對其進行協調,并由具體的負責人員做好協調工作,這樣能讓校園的安全管理得到強化,從而讓管理的職能得到發展。制定相關的規劃、規范和標準的時候,可以通過危險性分析的方式對安全培訓工作給予救援研究,通過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工作,使高校的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實到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從預防的角度入手,本著依靠群眾的原則對其進行考察,要求各大相關部門或者單位都要將廣大師生看成是堅強的后盾。由于師生是校園安全事故的防范主體,能在安全防范中起到直接的作用。所以,高校在管理的時候,實施的管理方式應以分級管理為主,通過分級負責制,本著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行管理,這樣才能讓管理真正落實到人、到崗位、到部門。

高校需要將安全性檢查看成是一項重點工作,通過定期和隨時檢查結合的方式,讓普遍檢查和專項檢查兩者更好地契合在一起,通過多種合作方式開展檢查工作。使用安全檢查的方式,一方面能解決安全工作中的問題,這樣便于治理安全隱患,降低校園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另一方面能通過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治理各項隱患,讓校園教育活動的安全狀態得到高度發展,避免類似事故發生。

作者:崔鈺 單位: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海濤.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安全管理問題初探[J].黑河學刊,2015(6):14-15.

[2]韓新英.高校體育課教學中的安全問題與課堂管理[J].當代體育科技,2016(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