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SWOT分析
時間:2022-08-01 08:56:16
導語:高校教育管理SWOT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辦學規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個性化的需求。因此,目前諸多高校開始嘗試“書院制”教育管理模式。就實施現狀來看,“書院制”教育管理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為厘清目前“書院制”教育管理運行狀況,采用了swot分析法從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四個方面來解析目前“書院制”現狀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書院制”;SWOT分析法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適齡人口增多,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實現了質的飛躍,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專業細分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雖然為我國培養了社會人才,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傳統的管理模式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發展需求[1]。在這種情況下,“書院制”改革成為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
二、“書院制”的由來
(一)書院的發展歷史。私學是古代中國教育組織形式的重要補充,科舉考試制度的建立、承擔基礎教育的職能、實施教化等往往有賴于私學。另外,很多帝王也都詔令設立鄉、里學校或廢寺辦學,這也為私學興起提供了政策條件[2]。在歷史上,書院是私學的重要類型,起源于唐代,它最初的作用在于供士人隱居讀書,當時著名的書院有張九宗書院、李寬中書院、張建封書院等。逐漸地,隱居讀書的士人開始聚徒講經授業。使書院成為探討學術、傳授學問的場所。唐代書院由私家學者開辦,以讀書為中心,同時注重學術研討。到北宋,書院興盛,統治者渴望通過宣傳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培養可用之才,允許書院自由講學,并對書院鼓勵和支持。因此,書院成為官學教育的重要補充。到了南宋,由于官僚機構和龐大軍費開支,官學生源散去,轉求于書院。統治者也認識到培養人才的重要性,鼓勵書院自由講學。此時,程朱理學開始流行起來,書院由此得到快速發展,著名理學家朱熹、陸九淵、呂祖謙都以書院為傳播學術思想的基地,他們主持的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象山書院、麗澤書院,成為歷史上聞名的“南宋四大書院”[3]。宋代在書院的管理上也是隨時展而變化,實行自由講學,各學派代表人物講授自己的學術見解。到了南宋,有多種身份的人參加講學活動,講學之人也多樣化。另一方面,宋代重視道德品質教育,為此各個“書院制”定了嚴格的學規,規定了書院的培養目標、進德修業的基本要求與原則、教學生活的基本守則,是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明朝時期,書院官學化程度較高,講學內容包括理學家們所推崇的儒學經典。到了清初,統治者采取抑制措施來加強統治,防止反清復明。直至雍正年間,朝廷明令各省建書院,改采鼓勵態度,書院漸興,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監督,故而不復宋元之際的自由風氣[4]。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學術界出現新思潮,矯正理學的偏弊、制藝的空疏,以訓詁考據為基本研究方法的漢學興起。主張以實學代替制藝,推崇漢學、主張博習經史的書院逐漸發展起來。此時,阮元倡導的書院專注于學術性質的研究,而不重視科舉考課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改“書院”為“新式學堂”,傳承千載的“書院制”度就此瓦解。書院起源于唐代,興盛于宋朝,瓦解于清末,隨著王朝的更迭,書院又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從發展來看,書院大致具備以下幾個功能:第一,書院最初的功能在與修書、藏書,供皇帝咨詢、顧問;第二,書院的功能在于教育,尤其以儒學為核心的教育,宋代書院將書院的功能拓展到“民間教育”上來;第三,書院也承擔起自由講學的功能,一方面,允許學術爭鳴的出現,另一方面,也并入科舉考試的軌道,為國家培養人才;第四,書院發揮著供奉祭祀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激發士人的責任感和道德感,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書院由于允許學術爭鳴,因而具有了針砭時弊的功能,批評時弊、諷喻朝廷,成為書院最具革新精神與獨立意志的體現[5]。(二)“書院制”的內涵。“書院制”是在借鑒中國古代書院的精神和西方大學博雅教育管理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致力于養成大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是堅持以學生為本,實現學生自主選擇,促進師生互動和全面育人。筆者認為,“書院制”一方面是文化和制度,是對書院所承載的道德教育的傳承,對古代書院學規的現代運用,重在教化,屬于精神層面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書院制”是教育組織形式,借鑒書院的管理模式和機構設置,屬于制度層面的教育管理。
三、“書院制”高校的發展狀況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改革的推動,一些高校開始嘗試“書院制”的教育管理模式,推動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國高校“書院制”最早開始于香港中文大學,這也是香港特區唯一實行“書院制”管理的高校。1949年成立第一個書院———新亞書院,發展現今共9所書院,各具特色、氣氛和諧融洽。2005年,上海復旦大學于百年校慶之際實行創新舉措,成立志德、克卿、任重、騰飛四個書院,2010年為嘗試4年制書院模式,特成立希德書院,并于2012年全面推行本科生住宿“書院制”管理。2006年彭康書院的成立標志著西安交大正式推行“書院制”,隨后又成立了文治、勵志、啟德、宗濂、崇實、仲英和南洋7所書院,并于2008年9月,將所有在校本科生和原二級學院均歸入書院進行統一管理,初步實現“橫向交融、縱向貫通”的教育方針。2007年,華東師范大學為落實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成立孟憲承書院,實行導師制并開展通識教育。2008年,淮海工學院東港學院作為民辦學院改革中的先行者,成立了海州書院、凌州書院、郁洲書院、瀛洲書院和環洲書院五大書院,成為國內高校推行以選課制、導師制和“書院制”為核心架構的完全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先導。國內其他高校也紛紛開始興辦書院,“書院制”管理已吹起一陣春風,各大高校在探索中前進,尋找屬于自己的辦學特色[6]。就目前“書院制”發展來看,高校的“書院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為學生提供了學習交流和活動的環境氛圍。書院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設備齊全的場所,供學生學術探討和開展交流活動;二是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學業服務體系。一般由專業教師、輔導員和通識導師組成,專業教師為學生提供專業教學和學術活動,輔導員主要負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教育,通識導師為學生定期開展學術講座,促進學生學術思想交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三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書院制”通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表達能力等。
四、古代書院在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應用情況及應用狀況的SWOT分析
(一)古代書院在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應用情況。從清末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歷經曲折,教訓深刻。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不僅在學校規模、辦學層次、招生規模等方面都有質的飛躍,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管理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古代書院的教育管理理念逐漸被發掘和應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具體來說:第一,開始強調德智教育和通識教育。大學的宗旨在于育人,培育高素質的社會人才,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現代大學由于對科學知識的迷戀和專業知識的深入以及社會快速發展導致個人價值觀的改變,忘卻了對“真善美”的追求,放棄了對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忘記了培養博學多識人才的目標,因而失去了真正的大學教育意義。“書院制”的運用正是發掘了古代書院重視道德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理念,如:朱熹主張,不論小學大學,教育的中心內容是道德,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為防止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脫節,還應注意行為訓練[7]。這些有益經驗值得我們總結和吸收,把道德教育在現代大學中深化。又如,《中庸》主張做學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強調博學已達到融會貫通;第二,提倡學術自由。學術研究是大學重要的教育活動,但是,學術與政治的關系敏感而復雜。改革開放以來,借鑒古代書院名家自由講學、問難論辯的形式,黨和政府對大學的政治管制逐步放寬,學術自由成為改革政策文件的明確要求,大學學術環境日益寬松,促進了大學的學術繁榮,促進了我國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二)“書院制”應用狀況的SWOT分析。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7年我國有47所高校成立了137家書院。從辦學層次來看,“985”和“211”院校、普通公立本科院校、普通民辦本科院校和職業院校都建立了書院。現在,越來越多“985”和“211”高校將學校精英人才培養與“書院制”管理模式融合在一起,如清華大學的新雅書院、廈門大學的博伊勒斯書院等都屬此類模式。此外,部分高校施行全程書院的培養模式,學生大學四年都在書院學習和生活,如南京審計大學的書院。還有部分高校實施階段書院的培養模式,學生只在新生階段或低年級在書院學習生活書院,之后轉回專業學院繼續學習,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書院。由此可以看出,“書院制”的發展模式日益多樣化[8]。但是,在我國“書院制”大學的建設過程中,只建立了“書院制”之形,卻缺乏理念和精神的支持,尤其是根植于我國社會歷史中的優秀教育文化未能得到有效地傳承,造成我國現代教育進程與古代、近代優良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割裂。SWOT分析法是英文單詞Strength(優勢)、Weakness(劣勢)、Opportunity(機會)、Threat(威脅)的縮寫,又被稱為強弱危機綜合分析法,這種分析方法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9]在“書院制”高校建設的過程中,SWOT分析法可以轉換為對目前“書院制”高校的優勢和劣勢的分析,以及對外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分析,并綜合目前“書院制”高校的優勢和劣勢,認清周圍的環境,對“書院制”高校建設提出指導建議。認清目前“書院制”高校建設的優勢和劣勢、機會和威脅,SWOT分析法是最簡單且實用有效的一種分析方法(見表1)。
五、啟示
通過上述SWOT分析,總結出目前“書院制”高校管理在改革意識、模式探索、初步成效以及機會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是也存在諸多不足和威脅,如:缺乏特色、流于形式、認識不足,缺乏文化自信等。因此,對于今后“書院制”高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出如下建議:(一)深入把握書院精神,發揮高校特色優勢。胡適在東南大學進行學術演講時曾提到“書院精神”,他認為“書院精神”體現為“時代精神”。筆者認為,“書院精神”是時代精神在高校的集中體現,具體指注重身心教育、自由研究、銳意實踐、人格陶冶,從而學以致用。只有高校具備“書院精神”,才能把握“書院制”的精髓,發揮出高校自身的優勢。因此,要結合時代精神重塑書院精神,對書院精神再認識,從古代書院教育中尋找適合高校自身發展的方面,把書院的優良傳統與高校特點相結合,因時、因地建設成獨具特色的“書院制”運行模式。(二)打破專業界限,加強學院間的融合。各學院的劃分實質上是專業的劃分,專業劃分是一把雙刃劍,專業學院強調學生專業的學習,因而會導致人文教育弱化,使通識教育難以全面開展。因此,要打破各個專業、學院之間的界限,加強學院與學院之間的融合、學院與書院之間的融合,一方面,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有更多機會去了解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術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學院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與書院協同合作,定期為學生舉辦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三)加強書院與學院配合,系統開展活動。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邁入“大眾化”教育時代,學生規模急劇增加,輔導員和教師的數量遠遠不能應對如此眾多的學生。同時,隨著行政老師事務性考核工作的增加,上課教師科研任務的加大,使得學生工作和授課變得疲于應付,各學院在保證自身正常運作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題申報、項目申請、人才引進等方面,學生的思想工作、心理工作、“教書育人”的“育人”精神逐漸被淡化。因此,“書院制”改革要實現“育人”的目的,就要使書院和學院密切配合,開展一系列系統的通識教育課程,在學院正常教學情況下,保證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有序進行。(四)加大“書院制”。宣傳力度,使師生了解“書院制”管理模式在我國,“書院制”還是一個比較新興的教育管理理念,傳統的教育管理思想根深蒂固,因而,師生對“書院制”教育管理認識不足,流于形式、“走過場”,甚至排斥。因此,要充分利用多種途徑讓師生了解“書院制”的教育理念,例如:參觀學習等,采用體驗式的方法讓師生親身感受“書院制”的教育的優勢,進而從內心去接受該教育理念。(五)加強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曾多次在重大場合引經據典,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國文化熱。在東西放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更應該重視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須知,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民族保持創造力的源泉,只有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保證國民素質的持續提升。因此,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大學更應該承擔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深入發掘古代書院文化中的精髓,通過體驗、參觀等多種形式,移植到今天的大學課堂,讓學生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大學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六)深化高校行政體制改革,完善治理機制。行政化是長期困擾我國現代大學制建設的問題,在行政化影響下,學術決策成為行政決策,學術計劃成為行政計劃,學術目標成為行政目標,學術活動必須依靠行政體制才能得到開展,造成離開行政,大學寸步難行的局面[10]。因此,高校要去行政化,學習古代書院的管理方式,加強學術自由,讓學生、教師有更多機會參與學術交流和探討,更多發揮學術力量,運用學術方式去處理教學和科研事務。同時,引入社會參與治理的機制,對接社會各方面人才,舉行開放性會講,讓學生能夠了解更多學術資訊,讓學校管理者能夠摒棄封閉辦學的思路,使大學更加開放、靈活、積極。
參考文獻:
[1]馬麗萍.高校“書院制”實施現狀與思考[J].學理論,2017,(6):165.
[2][3][7]孫培青.中國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30,147-148,177-178.
[4][5]王凈華.書院文化的現代意義與當代書院教育的構建[J].東南學術,2018,(5):223-224.
[6]張正垠.我國高校“書院制”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104.
[8]劉海燕.我國現代大學“書院制”改革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11):43-44.
[9]周秀麗.“書院制”下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SWOT分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10):38.
[10]別敦榮.我國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實踐探索與時代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87.
作者:孫緒光 黃愛玲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 上一篇:高職院校會計教育新方向
- 下一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優化路徑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