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模式解析
時間:2022-01-14 10:52:13
導語:高中地理教學模式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的“小組合作學習”,它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使學習者在學習的環境里學會與他人互相交流合作,從根本上能改善課堂的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等。美國教育學者布萊總結到:“學生們在討論時比聽課時更集中注意力,更活躍,更深思熟慮。”庫利克也認為“學生的討論小組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比聽課有更好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是時代和社會的要求。我校地理教研組教師就基于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年級開展教學模式探究活動,主要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可行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營造學生之間的相互關心、幫助、合作的班級學習氛圍;鍛煉學生分析、提出、闡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核心素養得以培養和發展。經過近兩年的探究活動,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收獲,也發現了不足之處,以便于在今后教學中加以改進。
一、分組要科學合理,成員分工須明確。
我校學生每班在60人左右,分組數及人數過多,再加上課堂時間有限,大多數老師仍采取前后桌周圍同學間進行活動,沒有考慮學生的性格、能力高低、認知水平等因素,導致合作學習的實效欠佳,對問題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探究,使活動多流于形式,因此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分組原則,按照學生的性別、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科學合理的分編小組,小組人數一般為6-8人,盡量保證組內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做到取長補短。在活動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目標、方法和評價的標準,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才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合作學習的時效性。另外,要做好小組成員的任務分解工作,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有事可做,同時讓小組成員輪流當發言人、記錄人、組長等。
二、激發地理學習興趣,力求參與度均衡。
我校地處偏僻少數民族地區,生源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個體及成績差異也較大。在初中普遍認為地理是副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差,課前不預習,以背誦知識點應付考試為主,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和素養,在“小組合作”中往往不積極主動參與,經常出現談聊與活動內容無關的話題。除此由于學生學習能力不均衡,致使小組間的交流基本停留在獨立完成的層面上,沒有真正的討論和交流合作,活動中往往是成績好的學生積極主動,占主導地位,后進生經常會成為聽眾,甚至淪為“吃瓜群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將地理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密切地理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把地理知識變成學生樂于接受的東西;還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激發他們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平時應加強對學生的督促,讓他們提前預習、及時復習,逐步提高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的總體參與度。
三、課前科學合理設計問題,過程中加強指導和監督。
在活動前若老師沒有精心設計合作探究的問題,有的是課本上的內容,不夠深入,沒必要進行合作討論;有的起點又太高,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不相符,將打擊學生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導致合作探究的意義不大。為此我們在備課時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合理設計每一堂課,要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在學生無法獨立完成時,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內容要有一定的難度,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小組合作要有探究的價值,要把握好課堂上各環節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有的時候不是學生不合作,而是因為他們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樣合作。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要教會學生合作交流的技巧,教師要扮演一個指導者、激勵者的角色,從問題的重要層面旁敲側擊,或是補充素材,不斷激發學生;還要加強監督,不能放手不管,要保證小組合作活動有序、有效進行。
四、盡量完善評價體系。
在每次活動結束時,若教師簡單地讓每個組的代表對討論結果進行發言,或者直接說哪個小組表現好,哪個小組表現欠佳,這樣的評價,一方面評價只是看重了結果忽略了過程,另一方面把評價著重放在小組整體上,忽視了小組成員的個性發展,大多數學生沒有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所以,我們要根據小組成員的反應情況,采取合理的評價方式和多樣化的評價形式,包括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在每一小組發言人匯報成果后,既要讓其他學生發表意見進行補充,又要有教師的點評;還要以過程評價為主,打破只關注結果的、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形式。
總之,地理中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較多,我們要處理好傳統教學形式和小組合作學習之間、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之間的關系,才能更有效提升學生發展能力,也是教學工作事半功倍。
作者:陳開元 沈國興 單位:甘肅省臨夏中學
- 上一篇:高中地理課堂介入作用分析
- 下一篇: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