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業觀”教育體系的高職教師發展
時間:2022-02-19 09:48:25
導語:基于“事業觀”教育體系的高職教師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既是我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教師提高職業素質的關鍵。本文從事業觀角度,分析了目前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單一追求職業態度,忽略了事業觀的價值導向作用,提出在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構建“事業觀”教育體系,促進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內生動力的生成,形成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自主性和持續性。
關鍵詞:高職教師;事業觀;專業化發展
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密不可分。職業教育承載著滿足社會發展人才需求的重任,為國家培養直接創造價值的高素質勞動力和專門人才。但目前高職教育培養的專門人才與社會發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缺失導致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問題。因此,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
僅關系到整個職業教育的質量,也關系到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成敗。
1高職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現狀
1.1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涵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或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1],即作為一個專業人員,教師在學科知識、教學技能、職業態度等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由一個新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專家型教師的過程[2]。而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一定特殊性,除了教會學生某一個專業的技能和知識,還要達到育人和服務社會的目的[3],其基本范疇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專業技能的嫻熟和專業情感的健全[4]。
1.2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我國高職教師群體的主體力量是中青年教師,職稱級別大部分以講師為主,其職業發展的最終目的大多為專業技術職稱晉升、獎金福利、出國進修等[5],其專業化發展特點是專業知識陳舊,學習意識匱乏,反思能力不強,合作交流技能欠缺[6]。現階段高職教師的群體特征形成了目前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著專業熱情和責任感不足、專業知識能力與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專業實踐能力欠缺、社會交往意識和能力薄弱等問題[7]。此外,高職教師在專業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其專業化發展與教學科研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高職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過多追求自身價值體現,而忽略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本質。當然,形成這種現狀也與目前高職教師的培養體系與聘用考評制度不完善、高職教育辦學功利化、學校管理行政化等有密切關系。
2構建高職院校“事業觀”教育體系的必要性
由于管理制度層面、教育體制層面、教師整體素質層面等外在因素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因此促進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策略是在學校內部構建“事業觀”教育體系,改變過去對高職教師僅僅強調職業態度而忽略對教師職業的“事業”態度。僅僅將教師當做職業,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必然會受到限制,甚至步入誤區。教師只有把職業當做事業來追求,才能做到“愛業、樂業、敬業”,從而讓專業化發展圍繞“事業”這個圓心,最終實現教師個人價值、學生價值、社會價值三者的有機統一。高職院校構建“事業觀”教育體系主要涉及三個層面,即學校對教師的“事業觀”教育,學校對學生的“事業觀”教育,以及學校為推行“事業觀”教育所進行的制度創新。其內在聯系如下圖:
2.1學校對教師的“事業觀”教育
首先,學校加強對教師的“事業觀”教育,通過樹立教師的“事業觀”促使其自覺進行專業化發展。高職教師群體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這個群體愿意接受新的知識,同時也易受到社會上不良價值觀的影響。教師的本職是教書育人,如果過分在意職稱、收入、個人榮譽,必然忽略其本職。其次,學校也要加強對教師的人文關懷。第一,馬斯洛需求理論表明人只有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后,才會產生和追求高層次的需求。中青年教師占主體的高職教師群體,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結構使教師很難全身心投入專業化發展。學校應關注教師家庭幸福,減少教師后顧之憂,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第二,關注教師心理,幫助教師走出職業倦怠。邀請專家開設“壓力管理”“、情緒控制”“、人際交往技巧”等專題講座,讓教師了解職業壓力、職業倦怠情緒產生的根源、找到釋放疏導負面情緒的方法。
2.2學校對學生的“事業觀”教育
學校通過加強對學生的“事業觀”教育,激發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高職教育不同于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本質屬于通才教育,即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個性得到全面發展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核心是強調人的均衡發展,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8]。而高職教育屬于專才教育,即指以培養具有某一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并能夠從事某種職業的人才為基本目標的教育模式。專才教育的重點不在于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而是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技能以及是否能夠勝任行業的實際需要。專才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應用,重點在于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8]。可見,在專才教育的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與未來從事的職業有很大關系。如果學生認為學習僅僅是為了獲得一份職業,必然導致其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進而使得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失去針對性。同時學生缺乏學習熱情也會降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熱情。
2.3學校“事業觀”教育制度創新
學校加強相關制度的創新,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目前高職院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體系,指標大都局限于學歷、職稱、論文、科研、學生成績、學生就業情況等方面。以這些量化指標評價教師往往會造成教師僅僅是為了職稱而非出于專業需要撰寫論文、申報課題、采用填鴨式教學來提高學生成績,學校只關心學生就業率而忽略學生和社會的就業滿意率等諸多問題。
3構建高職“事業觀”教育體系的具體措施
3.1對教師“事業觀”教育層面的具體措施
首先,多形式加強理論學習。采取專家講座、主題黨課、分片討論、撰寫學習心得等形式加強教師對教育理念、職業教育綱領性、法規性文件的學習,用“事業觀”的思想武裝頭腦。其次,多渠道加強輿論引導。通過不同的時機、利用不同的載體加強輿論引導。如開學初、學期中、特殊節日等利用學校網站、校報、櫥窗欄、廣播等載體在全校營造教師“事業觀”的氛圍。第三,多方面加強典型事例的感召力量。對學校優秀教師事跡進行宣傳,使教師形成對職業的自豪感與責任感,促使其自覺進行專業化發展。
3.2對學生的“事業觀”教育層面的具體措施
對學生的“事業觀”教育要和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首先,在學校招生宣傳期就要做好“專業、職業、事業”關系的“事業觀”宣講,在學生入學前初步激發對專業的興趣和喜愛。其次,學生入學后,通過五年在校期的生涯教育,使學生從對專業的熱愛上升到對未來職業、事業的熱愛。尤其對于衛生類院校,更要通過“事業觀”教育,樹立其對衛生事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第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課外活動,多渠道獲取與專業相關的課外知識,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反過來也會推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最后,對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進行持續性的統計和分析,為完善和改進學校針對學生“事業觀”教育的各項制度提供依據。
3.3學校“事業觀”教育制度創新層面的具體措施
首先,對教師評價體系進行創新。評價體系除了涵蓋學歷、職稱、論文、科研、學生成績、就業率等可量化指標之外,還應加入學生滿意度評價、用人單位滿意度評價等指標。同時對教師的科研成果在數量指標的基礎上,還可增加應用在學生群體中的效果指標,避免教師僅僅為了自身獎金、職稱進行無價值科研。其次,對激勵制度進行創新。第一,修訂、完善激勵制度。堅持“教書與育人并重;教育教學成績與職業修養并重;全方位施教、學生全面發展與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并重”的原則,制訂或完善激勵制度。第二,改變激勵制度的引導方向。
在強調個體優勢的單人單項獎勵與體現整體效應、促進合力形成的團體協作獎勵上,應側重于團體協作獎勵。在物質動力、精神動力、職業發展動力三者的動力提升上,應側重于后兩者的動力提升。第三,改變激勵的具體內容。單一的激勵方式,如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缺乏針對性,可根據青年教師和老年教師的不同需求,適當增加針對年輕教師的公派學習、針對老年教師的療養等內容,從而激發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熱情。
作者:張英遠 單位: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焦建利,汪曉東,秦丹.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國文獻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09(1):18-23.
[3]陳玉萍,王志明.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及其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3(5):115-117.
[4]譚支軍.具身認知理論對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5(1):36-37.
[5]徐偉.五年制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的實踐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5(1):58-60.
[6]齊麗莉.高校中年教師專業化發展“瓶頸期”的困境及對策[J].當代教師教育,2014,7(2):45-50.
[7]束華娜.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35):83-84.
[8]陳旭,劉志杰.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關系辨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5):13.
- 上一篇:會計學科學術性與職業性的融合
- 下一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論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