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時間:2022-10-26 03:51:06

導語: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摘要:我國通過參考借鑒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提出培養全科型小學教師教學的新方向。在構建小學全科教師這一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很關鍵,其涉及與涵蓋面非常寬廣,本文就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很多發達國家都實行小班制教學模式,不同于我國的分科任教,其采取的是教師包班制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適合我國部分落后農村地區,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規模較小、師資力量不足等教學短板。另外,因我國社會、經濟與教育水平都處于蓬勃發展態勢,因此有些沿海發達城市采用包班制教學模式,令我國培養小學全科教師成為急不可待的重任。但我國小學教學的分科教學模式已沿襲成規,培養全科教師的經驗與系統都尚未完善,在我國推進小學全科教學模式任重而道遠,需要眾多教育工作者的潛心研究。

1.小學全科教師的含義

我國新的基礎教學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小學的教學方向要以綜合課程為主,并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上,增加了藝術課、科學課、綜合實踐活動等綜合性課程。我國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在小學教師師資配置方面提出培養全科型小學教師的新方向,同時也為解決偏遠地區師資匱乏的問題發揮作用。現今,我國對于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尚未有統一的定義,有些教育工作者認為全科教師就是完成小學某類課程的所有教學工作的教師,還有些教育工作者則認為能夠勝任小學所有課程教學的教師才能稱之為全科教師,總而言之,我國對全科教師的含義難以界定。但僅從詞義理解的話,全科教師是既有別于分科教師而又與其相互對應的一種教學能力。當然,全科教師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更具備全面性,要求教師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一并落實對學生人格心理及綜合素質的培育。探討與研究教學的根本是落足實踐教學,教學實踐能力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尤為重要的。培養教學實踐能力是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這要求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理論基礎、學科基礎知識與教學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合力發揮教學實踐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在此基礎上深入了解學生,遵循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思考教學改革的措施,勤于反思教學實踐的弊病,不斷優化教學實踐能力,全力提升教育水平的高度。

2.構成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因素

2.1實踐能力的內涵及組成。目前,教育界學者們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及定義實踐能力的概念,可尚未做出統一的定論。一些學者對其定義進行哲學實踐思考,提出實踐能力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質,教師要有完成指定或特定教學實踐活動的可能及能力。部分學者對實踐能力的解讀是由心理學角度出發,認為實踐能力是教師保證個人靈活應用現有技能與知識處理實際教學中所出現的一些生理及心理問題。美國曾有心理學家就將心理特征與實踐能力聯系在一起解讀,稱實踐智力是等同于實踐能力的,而實踐智力的定義是由實踐能力推演而來的,心理學認為能夠直接左右活動效率的是“能力”,并且心理特征決定活動能否順利完成。因此,心理學認為將理論轉變為具體實踐活動,將抽象思維落實為實踐成果的就是實踐智力,也就是實踐能力。

2.2小學全科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組成。當前,有學者對教師教學專業實踐能力的組成提出暫定意見,是因為國內對此并沒有統一的意見。在此,采取部分學者的意見,既包括局限的專業實踐能力、元專業及拓展的教學實踐能力,又由若干具體能力組成每一個教學能力層面。教師的課程教學能力和教育學生能力是局限的專業實踐能力的準繩。拓展的教學實踐能力囊括家校合作能力、政策執行能力及同事協作能力。元專業教學實踐能力涵蓋教師的反思能力、專業發展能力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養。有學者用簡稱“GPS”作為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其中“G”是指“Generalabilities”,為通識能力;“P”指“Professionalabilities”,為專業能力;“S”即“Subjectabilities”,為學科能力,其認為這三個方面的平衡對構成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有重要意義,要均衡培養教師的“GPS”,配合實現小學全科教學的教學目標。在此,從教師自身發展與實踐教學角度考慮,先將小學全科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分為自身發展能力與實踐教學能力這兩個方面。其一,教學實踐能力:細分為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學科教學能力等。其二,自身發展能力包括教學創新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及教學科研能力。這兩個大方面是構成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的重要部分。

3.培養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策略

3.1增加見習及實習的力度與深度。教育見習及實習是幫助提高小學全科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安排合理有效的見習及實習對于促進培養優秀的全科教師是大有裨益的。但我國目前的師范院校在安排師范生實習與見習方面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比如見習與實習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教師在見習與實習過程中有待強化監管,對見習與實習的學習任務及目的太過模糊等,造成一些師范生的見習及實習經歷流于形式,太過膚淺而不夠深入,學生難以得到實際教學演練的機會,并沒有將實習與見習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對于師范院校現存的見習計劃大多從大二才設有,并且見習的時間一般都是很短的,不妨嘗試從學生大一開始就設置頻率較合理的見習計劃。比如讓學生每月都有一次見習機會,再由老師在授課時指導學生將見習經歷與理論知識結合進行學習思考,這樣的見習效果肯定會比短期集中一次見習要好。現存的實習規劃多是設置為八周左右的時間,在學生大四的上半學期開展。完全忽略此時期學生大都面臨準備考研與面試工作的現實問題,令實習規劃與學生的個人規劃相矛盾,直接造成學生難以專心參與實習的問題,而且一些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監管遠未達標,那么實習的效果可想而知。對于初入職場的師范生而言,八周的實習時間只是淺嘗輒止,實現提升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實習目標。發達國家則給予學生非常寬松的教學實習時間,讓學生充分感受與體會真實的小學教學內涵,這點的確值得我國參考借鑒。因此,小學全科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各個師范院校與教學實習學校攜手修正實習方案,設置更為合理的見習與實習時間,最好將見習從大一至大四有規律地貫穿至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將實習的時間進行適當的延長,令見習與實習在培養小學全科教師上的作用最大化。

3.2開展教學實踐競賽,扎實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教師實踐競賽可分為三個方面:專項學科能力、基本教學能力及綜合實踐能力。再依據其不同的性質將實踐競賽分為:綜合型競賽與專項型競賽。專項型競賽可開展某單項專業性教學能力的比賽,例如制作教學課件比賽,“三字一畫”教學基本功比賽,理論教學授課比賽等;也可以根據不同學科開展專項型競賽,比如小學英語教學實踐比賽、小學自然實踐教學比賽等。另外,針對創新性教學能力就可開展綜合型競賽,例如針對小學教育專業開展書畫、鋼琴、歌唱、舞蹈、班級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技能比賽。學校通過不同形式與類型的競賽,強化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令學生逐步認識到自己在全科教學方面的長處與不足,并通過觀看比賽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從而彌補與完善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全科教師奠定良好的基礎。

3.3模擬小學環境,演習溝通技巧。模擬的小學環境不僅有課堂內教學環境,還要模擬與家長在課堂外時的交流溝通情景。可組織學生進行不同的角色模仿扮演來模擬出課堂教學情景,首先要確保模擬課堂的真實感,由學生輪替扮演小學生和教師,模擬出小學生活躍多動的課堂情境,比如有的學生上課說話嬉戲,不專心聽講吃東西,向老師示威等種種課堂紀律問題,由扮演老師的學生當作真實教學處理問題,培養學生管理班級的能力。

3.4增強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教育對于師范生而言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名詞,似乎已成為一個動詞,因為這需要師范生在邁進師范院校的那一刻起就樹立學海無涯的學習觀念。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反思的能力,不僅要學會從個人出發思考與反思教學行為的優劣,而且要具有團隊意識,時常與教學團隊里的教師進行教學心得交流,通過交流發現及總結教學上的不足與長處,并將個人反思與團隊反思相融合,在提升個人教學實踐能力的同時推動教學團隊的進步,為優化教學服務貢獻源源不絕的力量。師范院校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學術精神,將教學與科研深度相結合,端正自我科研態度,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積極參與學校的科研項目中,通過自己親身參與中的發展觀察及探索研究,不斷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教師應大力鼓勵學生并親自投身到各類科研項目之中,全力落實與推進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的目標進程。

4.結語

我國的小學教學模式由分科制到全科制的改變要穩扎實打地逐步過度,不僅要注重培養教師的全科性,還要抓好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令全科培養的成果具有標準的穩定性。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關注學生的發展特性,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設置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發展的課程體系。培養小學全科教師不但是為完成我國教學模式的新創舉,最終要依歸于學生的根本發展問題,此舉措對我國小學的教學建模,我國社會的基礎教育,我國未來的發展建設都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閏青,劉占才.小學全科教師協同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4).

[2]周暉.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全科專業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培養的行動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2017(9).

[3]王莉.本科層次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17(3):8-14

[4]劉向明,開健.關于小學全科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模式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7).

[5]江凈帆.小學全科教師的價值訴求與能力特征[J].中國教學學刊,2016(4):80-84.

作者:蔡睿 梁慧 單位:瓊臺師范學院 海口市美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