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前教師課堂教學技能促進路徑

時間:2022-01-14 03:38:00

導語:職前教師課堂教學技能促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前教師課堂教學技能促進路徑

摘要:具身認知理論對于指導職前教師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傳統課堂教學受第一代認知科學的影響,具身認知的情境性、生成性和具身性的特點滲透進教學中,有助于職前教師注重教學過程中尊重和解放學生的身體,重視教學情境的塑造。職前教師自身的具身性學習有助于幫助自身擺脫傳統教學的桎梏,豐滿教學實踐經驗,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健康、主動、全面地發展。

關鍵詞:具身認知;身體;教學行為;職前教師

新課改反對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強調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合作。但是目前的教學還是以教師灌輸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身體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具身認知理論作為一種新興的認知理論,強調身體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認知過程并非抽象的符號加工,而是與身體的物理屬性、感覺運動系統的體驗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些思想與新課標的目標不謀而合,為教師教學實踐方法的改進提供了新的契機與活力。職前教師作為教師團隊的預備軍,由于缺少豐富的教學經驗,加上傳統教學理論學習的“離身性”的桎梏,在實際教學時往往表現得不理想。職前教師可以通過對具身認知理論的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及關注自身的教學行為這幾個方面,對自身教學進行修正。

一、傳統課堂教學偏離新課改軌道,陷入困厄

傳統認知科學是基于主張身心、主客、心物二元對立的哲學觀之上的,它包括認知主義和聯結主義,二者的主張雖不盡相同,但均認為身體在人的認知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人的認知活動就是大腦獨立的抽象的符號運算。在此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雖然對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發展有著毋庸置疑的助攻作用,但其自身本質的缺陷,即脫離不了離身性,已經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與當下的教育教學目標漸行漸遠,脫離了教育教學時代的軌道,陷入困厄。(一)傳統課堂教學“技術化”和“工具化”。大部分教師在作為職前教師(師范生)時,都經過學校系統的培訓。師范院校的教師培訓,為了強調教育實踐,師范教育走入了技術理性的誤區——不斷增開技術性課程,強調教師的職業技能,忽視職前教師教學活動自身的個體性、復雜性與情境性,而且扼殺了職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想象力與創造性,教學模式標準化、形式化,導致課堂缺乏生命力與活力。(二)對課堂生命的漠視。教師為了課堂教學進度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往往選擇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這里的主體除了指學生作為教學中的認知主體,還指身體在學生認知活動中的主體性作用。如果對當前課堂教學場域中的學生身體進行考察,可以發現學生的身體不僅是一個被遺忘的認知維度,有時甚至遭遇被懲罰、被鉗制,其實現途徑之一便是通過“課堂行為規范”等課堂制度的建立。通常表現為課堂中不與學生互動或者是不恰當的互動,如:教師的活動范圍僅限于講臺,一昧的按照課程進度進行教學;教師對學生進行罰站等。職前教師由于缺乏教學經驗,在置于真實課堂時,往往因為緊張表現的肢體僵硬,儀態拘謹,容易使學生產生距離感;教學風格比較固定沉悶,不多與學生互動,課堂缺乏生命力。(三)照本宣科,課堂教學呈現線性思維、簡單思維。教師可能會為了教學進度,把復雜、豐富的教學過程變為典型的計算機式的輸入、編碼、存儲、提取,致使教學過程簡單化和程式化,課堂教學走入重視預設忽視生成的誤區。忽視認知的體驗性和情境性的特征,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職前教師容易按照既定現成的教案進行教學內容講解,教學活動實施中也較少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重視學生學習體驗,注重教學情境創設

提高教學技能,首先職前教師進行教學時,要將自身置于和學生一樣的教學情境中,推己及人,通過自身的感教學受去了解學生在教學中受到的影響,并將獲得的教學體驗作為自身教學評價的來源,以便能創設更好的教學情境,從而實現有效教學。比如學當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的面部表情應面帶微笑,言語上贊許學生積極思考的勇氣,情緒上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欣慰的情緒,增強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信心。其次,教師適當放權,給予學生作為主體的自由。傳統的課堂教學規范實則違背了教育教學規律、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是一種“失范”。而具身認知論下的課堂,教師尊重和解放學生的身體,讓學生在身體舒適的狀態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身體可以按照學生自己的意愿支配行動,而非傳統課堂,所有的學生規整地排坐著。教師在還學生身體自由的同時,也解禁了學生思受到的禁錮。身體的自由度直接影響思維是否受限。身體不僅是解剖意義上的身體,還是具體的個體。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鮮明、具體的存在。不同的身體造就了不同的認知結構和特點,為此教師必須樹立個體意識,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同時也要避免群體化現象,努力營造一個和諧課堂。再次,教學情境的創設對于提高職前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是必不可少的。創設情境,不僅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方案,還要注意要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體驗為目標,利用多媒體影像設備,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方法刺激學生的動作經驗,形成短時工作記憶的生成。然后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學習逐漸加深已經形成的短時記憶,從而形成長時記憶,生成知識的自我認知。

三、具身學習促進職前教師教學理解

具身學習指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基礎,正視并利用身體的感覺運動系統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從而促進學習者的認知、情感水平的提高。職前教師要意識到非語言交際行為對教學的作用。有些動作和手勢可以直接代替語言幫助學生記憶教學內容。認知是通過身體結構、活動方式及其與環境的互動體驗而形成的。也就是職前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等多種媒介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知覺經驗,再輔以具有隱喻性的肢體語言。認知活動不僅僅發生在“大腦工廠”的符號加工,更多的是腦、身體以及世界的動態交互作用的結果。課堂教學無法離開情境獨立存在。教師應創造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思考問題,這樣可以激活學生已經生成的知識經驗,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加深其對正確知識的內化,此外,具身認知理論對環境的重視還要求教師注重營造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和諧的教學氣氛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師生間的互動可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建構中區,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標準(試行)》的通知[EB/OL].(2012-09-13-0)[2016-10-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209/t20120913_145603.html.

[2]張霞.論教師教育實踐取向的誤識及其超越[J].中國教育學刊,2017(1).

[3]尹自強.基于具身認知的課堂行為規范初探[J].教學與管理,2014.

[4]李星.具身認知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16.

作者:余穎 單位:江南大學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