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校青年教師能力研究

時間:2022-03-03 11:26:37

導語:中醫院校青年教師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院校青年教師能力研究

摘要:當今社會在全球“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的廣泛、深度融合是促進青年教師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中醫院校是集教學、科研、臨床于一體的機構,近年來,隨著中醫院校擴招,青年教師已成為課堂授課的主力軍。中醫院校的發展是以教師為基本,尤其是青年教師,那么如何將“互聯網+”與青年教師個人發展有效結合起來,讓“互聯網+”時代背景助力中醫類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是目前中醫院校應當思考的問題。本文分析了中醫院校青年教師的現狀,探討了“互聯網+”在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改革、科研職能、臨床實踐方面的意義。

關鍵詞:青年教師;“互聯網+”;授課能力;科研職能;臨床實踐

當今社會在全球“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的廣泛、深度融合是促進青年教師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2015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提高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1]中醫院校是集教學、科研、臨床于一體的機構,教學是高校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的靈魂,臨床是高校的翅膀。近年來,隨著中醫院校擴招,青年教師已成為課堂授課的主力軍。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改革也在高校建設當中放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中醫院校的發展是以教師為基本,尤其是青年教師,那么如何將“互聯網+”與青年教師個人發展有效結合起來,讓“互聯網+”時代背景助力中醫類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是目前中醫院校應當思考的問題。近年來,“互聯網+”通過教學、科研、臨床3個方面的優勢促進了中醫院校青年教師能力的提升。

1“互聯網+”促進教學改革提升青年教師授課能力

隨著中醫走向全球化、現代化的進程,中醫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今各種信息化技術不斷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尤其是高校院校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作用具有現實意義[2]。高校教師首先應具備的能力--教學能力,這就包括:教學組織能力、課堂控制能力、教書育人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等。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醫學生牢牢的掌握知識點并在臨床工作中學以致用,以便為患者解除病痛,健康生活。那么醫學生從對這門學科一無所知或略有了解到熟練掌握且能舉一反三,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的“教”。目前,各中醫類院校從事教學工作的青年教師均具有較高學歷,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居多,從事科研工作能力較強,但卻普遍缺乏教學經驗,尤其是專門從事中醫理論相關教學的青年教師,雖然有較好的中醫學歷背景,但前期并未接受過全面系統的教育學,使其對于教育的理解只能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慢慢摸索[3]。從教學層面,需要學科教師著力提高教學水平,采用多種靈活手段提高教學效率[4]。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章節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授課方式,具體如下。1.1慕課。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是一種新型課程形式,具大規模、開放、在線等特征,是全球開放教育領域的核心項目[5]。學習者可依據個人需要,依托互聯網,選擇全球范圍內最優質和適宜的教育資源,完成在線學習、交流探索、認證等系列操作[6]。慕課是一種可移動的新型學習方式,醫學生僅僅需要網上注冊,就可隨時隨地、短時、有效的進行學習,在當前信息化時代下更為便捷實用。1.2微課。微課的表現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結合,其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具有微型化、主題化、碎片化、可視化、泛在化、易控化等特點[7]。微課的本質在于短小精悍,可以高效率的傳播。在信息時代,微課的本質特征還在于給學習者建構自己知識和能力大廈的材料,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留有更多、更大的空間,而不是由教師系統化的“越俎代庖”[8]。這就對教師的微課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對專業知識的嫻熟掌握,還要求對課程的整體設計安排合理、引人入勝,從而鍛煉了青年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1.3微格教學法。“微”是微型、片段及小步的意思;“格”來自“格物致知”,推究、探討及變革之意,還限制著“微”的量級標準[9]。微格教學與在普通教室進行教師能力訓練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10]:將紛繁復雜的教學過程細分為許多教師可操作的、具體的、容易掌握的單項教學技能,諸如導入技能、呈現技能、講解技能、強化技能、組織技能、結束技能等,使教師不再是單調地進行知識的講授,將教學過程表演化,激發教師的教學興趣,提高教學技能。1.4翻轉課堂。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orin-vertedclassroom)起源于美國,又稱之為顛倒課堂,顧名思義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顛覆性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為教師白天在課堂上授課,課下學生復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將課堂時間最大程度地利用,學生充分利用課余、課外時間預習知識點,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只有課前初步掌握課堂學習內容,才能更好地融入課堂,更好地進行知識點的討論和重難點的深入學習,更好地促進醫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主動探索和認真思考[11]。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負責答疑和解惑,這種授課模式能有效避免被動的傳授知識和盲目的講解知識,提高了醫學課堂的教學效率[12]。此外,還有PBL教學、案例教學法等,在實際授課中加強了形象化直觀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了教學效果。通過“互聯網+”可以及時了解學科未來發展方向,掌握新觀點、新理論。組織青年教師參加網絡視頻會議、高校培訓等,使之理論系統化,適應于多元化人才培養的要求,加強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和制做多媒體教學課件,根據中醫專業特點進一步修訂教學大綱,編寫適合專業特點的講義。使用“互聯網+”進行教學與管理,開發學生網上評教系統,強化學生信息反饋,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臨床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網絡課件、授課錄像等,不斷完善并網上開放。完善中醫學科網絡課程,制做教學視頻資料,實現資源共享,擴大中醫學在全國的影響,將其建設成為全國性的精品課程。

2“互聯網+”完善科研職能提升青年教師科研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在科研領域的發展已經到了第三階段,即信息技術與科研對象、科研過程融為一體,其主要特征是所有創新主體都將置身于全球科研競爭與協作的大環境,創新對象、創新方法與模式等也將高度依賴互聯網、大容量寬帶通訊、大數據、智能計算機等技術工具和協同環境[13]。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又反哺教學,將最新研究成果充實到相關教學實踐過程中,豐富了教學內容,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相輔相成,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14]。為了激發青年教師的科研潛能,中醫院校鼓勵、指導青年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發表教學論文、論著、申報課題,推廣教學改革成果。對中醫學科基本理論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發掘、整理、分析、歸納,提出新觀點、新學說,實現理論創新。青年教師通過主持承擔科研教學改革課題,提高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客觀的認識自己能力和價值,樹立信心并增強創新意識[15]。

3“互聯網+”總結臨床經驗,提高青年教師臨床能力

現代醫學理論知識主要來源于實驗室,而中醫學是一門直接來源于實踐并扎根于實踐的學科,中醫望聞問切及辨證、立法、處方等無不與臨床實踐經驗密切相關[16]。關于中醫學授課,必須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印證于臨床實際,實踐教學顯然很重要,而傳統的邊臨床邊實踐模式,在當前醫患關系較為緊張的大環境下就顯得不合適宜。近年來,虛擬仿真技術在醫學類高校逐步開展,醫學院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使臨床技能訓練在安全的環境中重復進行,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虛擬仿真模擬技術將虛擬仿真技術與醫學教學實踐高級復雜的結合,能夠將真實病例放在仿真的環境中進行教學,將真實臨床環境向仿真環境轉移,達到臨床實驗技能訓練的效果[17]。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中醫院校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醫學授課教師需要有精深的學術造詣、廣博的學科知識,能夠準確地把握本課程教學的全局及其規律性,能緊密結合臨床融入中醫學的內容,系統、熟練、重點突出地傳授本課程的理論知識,對難點做到深入淺出的講解,教學條理清晰,富于啟發性,語言表達恰到好處。青年教師是高校的未來,肩負著培養中醫專業創新型人才重任,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是中醫類高校持續發展、不斷進步的的關鍵。在“互聯網+”助力下,充分發揮網絡時代的優勢,為青年教師個人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培養高層次人才。

作者:李瀟 史晶晶 杜鳳麗 單位: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2.河南中醫藥大學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