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問題分析與方法

時間:2022-03-27 11:00:11

導語: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問題分析與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問題分析與方法

摘要:針對北方工業大學信息學院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分析各專業特點和學生差異,提出一套電子技術教學方法改革方案。實踐證明:采用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電子技術;教學問題分析;因材施教

電子技術作為高校電氣電子、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等電類相關專業重要的基礎課,主要分為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兩大模塊以及相關的實驗。其知識對構建學生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針對當前我校電子技術課程開設中出現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進行了因材施教的電子技術教學方法探索,力求提高我校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效果,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培養出更適合快速發展信息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電子技術人才。

1電子技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知識內容方面的問題。電子技術課程具有內容多學時少、基礎性強、知識差異明顯等特點。教師為完成教學內容,在制訂教學進度時只能以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為目標[1],但是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具有明顯差異[2],如果不掌握專業需求,不照顧學生差異[3],采取一刀切的教學內容,就會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因前面的知識點未能及時消化理解而影響后續知識點的學習,學習效果和考核成績勢必較差,最終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2教學模式方面的問題。我校電子信息、通信工程、微電子、自動化、電氣、能源等多個專業在大二均開設電子技術,學習該門課程的學生達到20個班,面對如此龐大的教學任務和教學體系,只能采取大班授課模式。大班授課教學中,教師往往不能對坐在教室后排學生有效管理,加之學生自身約束力較弱,后排學生會出現玩手機、交頭接耳、睡覺等不良課堂行為,對這些學生若不加強勸解引導,不僅影響其學習效果,也會造成課堂不良風氣。1.3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當前多媒體教學已經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其優點不言而喻,但是在電子技術課程中單純依靠多媒體教學勢必使學生產生走馬觀花的感覺,缺乏思考時間。另外,教學中通常以教師講授為主,即便教師設置一些提問互動,學生或因不會,或因羞澀等原因不愿參與,不能有效地調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思考熱情。

2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2.1根據“專業特點、學生需求”選擇多種教學模式。電子技術是當前高等工科專業的一門核心基礎課,我校每年度同時學習這門課程的班級達20多個。但是,不同專業對該門課的需求不同,如在《模擬電子技術》第一章《半導體》知識方面,微電子專業學生必須深刻理解半導體內部特點,以便為設計半導體器件打下基礎;然而對于通信專業的學生,只需要知道一些半導體外部特性,會辨別使用半導體器件即可。因此,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需求,在對不同專業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1)課上教學,根據內容難易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復雜難畫的圖表一般采用多媒體表達以便節省課上時間,但對于重要公式的推導以及基本分析方法的講解,大多采用板書形式以便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時間。(2)課下教學,通過對不同專業特點分析和對學生興趣點進行問卷調查,掌握各專業動態和學生需求,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將慕課、微課、精品網絡課等介紹給學生,提出具有一定難度、創新性的題目,讓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并定期解答學生疑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利用新時代網絡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2.2進行“精點、寬面”的課程內容體系改革探索。電子技術的教學內容應結合學生的特點,建立與學生個性相適應的內容體系,具體體現在“精點、寬面”兩個方面[4]。(1)所謂精點,指精選理論知識點。對于經典常用分析方法,要反復強調,務必使學生掌握良好。如在模擬電子技術講解中,要反復加強對“先靜態后動態”分析方法的講解。對于部分過時及用處不大的理論知識,主要以定性分析理解為主。如在講解模擬電子技術中的晶體三極管全波段等效電路時,不再詳細推導如何獲得該等效電路,而是讓學生在理解半導體晶體三極管各個PN結內存在雜散等效電容的情況,利用電容在高低頻的不同表現,直接給出該等效電路模型,刪除煩瑣的公式推導,以便學生更好地抓住重點,不會感覺知識太難,產生畏懼情緒。(2)所謂寬面,指電子技術的知識面、覆蓋面要寬。教學內容改革要適應當前社會的飛速發展需求[5],不僅要扎實各專業學生的理論基礎,還要加強各專業學生的知識交叉點,如從強電、弱電不同領域,講解晶閘管的特點和應用。將一些新產品、新技術、新觀念引入課堂。如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實例介紹大規模可編程邏輯器件CPLD設計實例,這些內容可激發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工作的熱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和興趣。2.3實施分層分流和因材施教的課外討論模式。電子技術課堂教學模式應結合學校現有資源、教師隊伍和學生特點進行改革。由于我校在多個專業同時開設電子技術課程,學生人數眾多,在教師人力缺乏、教學設施有限的情況,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興趣變得尤為重要。經過教研組認真討論、精心設計,我校自去年開始采取“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改革。在傳統“大班授課”中,根據學生平均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調整課程進度,照顧大多數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每章課程結束后,根據學生能力特點,每位教師對自己課程班中的學生分3組進行“小班討論”指導。(1)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小班討論”主要采取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答疑形式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質疑形式兩種方式,目的在于解決學生課堂學習中的疑惑,鞏固知識點,使其不喪失信心,跟上課程進度。(2)對于能力中等的學生,“小班討論”主要采取引導啟發方式,對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拓展。如對數字電子技術計時器的討論中,引導學生采取“清0”“置數”正反向思維設計計時器,并討論計時器在數字電路中的應用實例。(3)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顯然“大班授課”的內容不能滿足其要求,在“小班討論”中一般設立專題,開闊學生的思路[6],如模擬電子技術中,專門設立“差分放大器分析方法”“大規模電路圖讀圖”“先進電子仿真應用”“功率放大器效率提高”等專題進行討論,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加強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語

針對我校電子技術課程開設中出現的教學問題,結合學校現有資源、教師隊伍和學生差異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的電子技術課程改革探索[7],更好地激發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仍將繼續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高我校電子技術學生的培養質量。

作者:董小偉 葉青 王樂 崔健 范錦宏 韓宇龍 單位:北方工業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