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教學實踐分析

時間:2022-12-19 03:23:19

導語:傳染病學教學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染病學教學實踐分析

摘要:當今傳染病疾病譜發生深刻變化,以新發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我們在傳染病學教學中采用CBL教學法,通過傳染科發熱待查等案例的學習,提高了醫學生對感染性疾病臨床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關鍵詞:CBL教學法;傳染病教學

人類的歷史就是和傳染病斗爭的歷史。隨著一個個傳染病被攻克,人們曾天真的認為在這場戰斗中已經取得了勝利。但是,近30—40年來新發傳染病的相繼出現,說明人類和傳染病的斗爭永遠不會結束。當今傳染病疾病譜發生深刻變化,從傳統意義上的“傳染病”過渡至當今較大范疇的“感染病”[1,2],經典傳染病正在減少甚至消亡,新發傳染病相繼出現,同時現實世界中更多的是紛繁復雜的感染性疾病。在傳染病的教學中,我們仍講授經典傳染病,而臨床實踐中常見以發熱待查就診的新發傳染病或感染性疾病[1,2]。這對傳染病學的教學提出新的挑戰,需拓展醫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將病例導向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引入了傳染病的理論及見習一體化教學中。CBL是以案例為先導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和相互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4]

一、CBL教學實踐

1.案例的收集與撰寫。一線教師充分利用我科臨床資源豐富的優勢,建立CBL所需病案庫。選擇較完整病案,要求常見病,杜絕罕見病、高度疑難病例。例如常見病“發熱待查”“黃疸待查”中的病例,從臨床實踐中抽提病歷,設計病案,將之放置在現實背景中,既有主要線索,也有適當干擾因素,難易適中。同一主題,舉一反三。病案的開發是CBL教學中重要的一個方面。[3,4]2.CBL教學的對象和實施。①研究對象:選取我校2012級135名臨床醫學本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60名學生納入實驗組,另75名納入對照組,兩班學生的性別、年齡、前一學年的平均成績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選取教材均為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傳染病學》,第八版、李蘭娟主編,教師水準齊平,具有可比性。實驗組采用CBL學習法,對照組采用基于授課為基礎的學習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②實施過程:實驗組按照教學計劃,除講授經典傳染病基本理論外,在理論課及見習課上均實施CBL教學。理論課CBL教學分步驟進行,第一次上課教師將案例發給學生并稍作分析,講解臨床術語、現象,學生分組,布置課后任務;第二次課堂CBL教學時即由學生分組發言,力求思路清晰,診斷、鑒別診斷有理有據,鼓勵畫出思維導圖。小組之間可以互評,教師聽學生發言,點評學生的臨床思路。若思路過于偏離,可以及時指出,引回正確的道路。同時教師注意觀察,避免同一人次多次發言,也要防止有的學生羞于開口。CBL教學結束前,由教師總結,導出正確的診斷,并講解圍繞此診斷結論所做的鑒別診斷思路,并表揚積極的同學,提示出不足,引導學生良性循環。理論課的CBL教學就似是病案的“精讀”,見習課的CBL教學就似“速讀或泛讀”,每次見習討論4例左右病案為宜。見習課中要求學生當場采集病史,查體,閱化驗單分組討論3—5分鐘后快速反應,講出臨床思路、診斷依據等。通過CBL學習法訓練學生對傳染科的“發熱待查,黃疸待查,腹瀉待查”等各種待查問題的臨床思維。對照組理論課采用LBL學習法,老師講解,看病人,穿插學生討論。3.教學考核:①閉卷考核:學期結束前由教研室統一命題對兩個班的學生同時進行閉卷考試,100分制,理論題占80%,病例分析題占20%;兩個班由同一位教師,同一標準閱卷,另外一位教師復核。得分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標準P<0.05。②教學評價:學期結束前教師和實驗班學生座談,并發放由我教研室設計的無記名問卷調查表。收回有效調查表58張(96.67%)。

二、結果與分析

1.閉卷考試中理論題和病案分析成績差異比較:兩組學生在期末的閉卷考核中,理論題實驗組成績(65.22±4.33)分,對照組成績(63.91±4.68)分,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10>0.05)。閉卷考試中的病案分析題,要求學生就病案寫出診斷依據,鑒別診斷,導出正確診斷及處理原則,實驗組成績(15.56±1.76)分,較對照組(13.49±2.00)分,有顯著性差異(P=0.00<0.05)。2.實驗班問卷調查統計:設計問卷,就CBL課堂效果、學生的滿意度進行反饋。從反饋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喜歡CBL教學法,認為CBL充實了教學內容,使課堂節奏增快,思維圍繞病案運轉,擴展了臨床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對于病案選擇的反饋,一半以上學生覺得適中,覺得過易或過難各占24.14%及22.41%。

三、討論

CBL教學法將臨床情境、臨床問題一開始就帶入理論教學課堂,直至見習課堂。所選病案均為傳染科常見病,典型病例、分組討論、課后作業,然后回至課堂再討論,教師講解思維過程、總結。如“發熱待查”的病案分析,學生分組討論,列出診斷依據后一致認為是“敗血癥”;教師提問,哪些是關鍵證據,怎樣獲得關鍵證據;學生又討論,加之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找到病原體”是關鍵證據,于是圍繞搜尋關鍵證據開展一系列檢查;教師再舉一反三,提出“發熱伴頸部淋巴結腫大”病案,再次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抓住伴隨癥狀找證據,學生領悟到需做淋巴結病理活檢……直至導出正確診斷。經過一學期的不間斷訓練,實驗班的案例分析得分情況好于對照班,P=0.00,差異有顯著性,這證明傳染病CBL教學對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一定效果。而理論題成績無顯著差異,筆者認為這和高年級醫學生較齊平的學習能力相關。案例教學對教師又提出新的要求,問卷調查中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案例設計過易或過難,說明我們的案例設計還有待提高。過于平鋪直敘、直指診斷,失去了CBL教學臨床思維訓練的初衷;而過于復雜、線索過多,學生陷入迷茫,挫敗感強。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對病案分析的能力差距較大,對在CBL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我們鼓勵其首先鞏固理論知識,再對病案多練習,只有多思考多練習,思維才能開闊。案例教學對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無論理論和見習,病案討論需要分組討論、多人次發言,且醫學院基本是60—70人大班上課,[5]教師需借助智慧和經驗控制好局面,學生發言時間需精確至分秒,否則課堂嘰嘰喳喳,看似熱烈,實則收效甚微,時間拖延,完不成教學任務。課前病案準備、上課流程安排、見習課老師之間的合作、課后反饋總結均是CBL教學成功的要素。

綜上所述,將CBL融入當今疾病譜變化的傳染病教學,激發醫學生對感染性疾病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臨床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傳染病教學來說是一種值得堅持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敏,盧洪洲.傳染病疾病譜變遷引發傳染病醫院發展思路的探討[J].InfectiousDiseaseInformation,2017,30(1)8-10.

[2]周青,譚德明,謝玉桃,等.245例發熱待查病例臨床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2)86-90.

[3]皮星,劉國祥,龔雪艷.基于情景式案例教學的醫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重慶醫學,2016,45(6):2291-2293.

[4]劉瑩,徐繼承,郗菲,等.構建醫學本科案例教學體系關鍵問題的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4):492-494.

[5]蘭霞萍,陳大超.案例教學的問題與出路[J].教學與管理,2017,(4):1-4.

作者:陳 念 金 柯 劉 源 蔣龍鳳 李 軍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