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物理化學的應用
時間:2022-07-09 09:28:06
導語: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物理化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物理化學課程概念多、公式多,理論性強、系統性強、邏輯性強的特點,以及學生數理知識不扎實且自學能力較差的現狀,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設計、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探討任務驅動式物理化學教學方法改革,在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同時,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物理化學“難教難學”的問題。
關鍵詞:任務驅動;物理化學;教學實踐
一、緒論
物理化學是根據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運用數學手段探討化學反應一般規律的科學,主要解決反應的能量、方向、限度和速度等問題,它所涉及的熱力學、動力學、膠體和大分子溶液等內容。作為醫藥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物理化學在藥物合成路線的設定、合成工藝的制定、提純方法的選擇及劑型設計等相關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物理化學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物理化學理論性強,內容抽象,條件、概念、公式及計算都非常多,所需的數學和物理知識多,學生普遍感到難學、乏味。為了解決物理化學難教難學的問題,近年來,我們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起源于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提出的“learningbydoing”的教育模式[1],提出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1979年,印度教育學家Prabhu[2]將任務設計應用于語言教學實踐,他在1983年正式提出“任務驅動教學”的概念,并在教學大綱中明確將任務設計列為主要的教學活動。另一位比較有影響的人物是意大利教育家JaneWillis[3],她在1996年的專著《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一書中,將任務驅動式教學分為任務介紹、任務執行、任務解決和再練習等三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任務驅動的教學研究,起初主要應用于語言及信息技術教學領域,隨著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推廣,人們逐漸認識到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突出優勢,其應用領域也逐漸從語言拓展到化學學科,并形成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經驗。例如,於祥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4]、彭玉龍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醫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5]、李芳蓉的基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分析化學教學改革的思考[6]等。目前,任務驅動式教學在化學中的應用主要集中于實驗教學,對于理論性較強的物理化學,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尚少有報道。
二、任務驅動式教學在物理化學中的應用
(一)分析培養目標,設計教學任務
綜合近年來的研究和實踐,任務驅動式教學大體包括任務設計、任務呈現、任務完成和任務總結等四個階段[7-8]。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需要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任務,通過一系列指定任務的完成實現總體教學目標。任務驅動式教學的學習目標明確具體,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9]。我們嘗試性地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之上改進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使其更加符合物理化學課堂教學,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任務是教師根據專業要求和學生實際選擇的能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一系列問題,該問題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學習的需求。明確教學任務和要求,才能做到教與學的有的放矢。首先通過文獻調研、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研究專業對物理化學課程的要求,了解學生的化學基礎和學習化學的認知程度,根據專業培養方案,進行教學重點的取舍。教學重點確定后,便可根據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教學任務分解和案例設置,按照周教學模式提出學習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是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的基礎。物理化學涉及的領域廣泛,與各學科相互交叉滲透,不同專業對物理化學的要求不盡相同,需要根據各專業的特點來選擇教學內容。例如對制藥專業,藥物制備需要突出反應方向的判斷、限度的計算以及藥物分離;而對于藥劑專業,則需重點講授制劑中的相平衡、表面化學與膠體分散系。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可以使得物理化學符合專業需求,也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確定了個專業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對每一章、每一個教學單元提出具體的教學任務。例如熱力學第一定律解決熱、功的計算,熱力學第二定律解決方向的判斷,化學平衡解決反應的限度,等等。
(二)根據教學任務,設計情景案例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將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任務情境,通過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問題引導整個教學過程,教學中創設學習情境,圍繞教學重點提出目標性大問題和解決目標性問題而產生的小問題,用問題統領全課,實現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熱力學第二定律一章的任務目標是過程方向的判斷,這是目標性大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可以提出許多小問題,例如:(1)能夠自動進行的過程都是自發的,自發過程有哪些特征?(2)自發是不可逆的,其本質是功、熱轉換的不可逆性,那么熱可以轉化為多少功?(3)如何根據卡諾定理引出熵和克勞修斯不等式?(4)熵判據只能判斷孤立系統的方向,而一個化學反應往往發生在恒溫恒容或恒溫恒壓的封閉系統中,在這種情況下又怎么判斷方向?這樣就將整個熱力學第二定律用一個大問題和幾個小問題串聯起來,課程內容更加完整系統,重點得以突出,實用性得以強化。我們通過對復雜案例進行分解、簡化,建立了幾十個較為完善的物理化學教學案例,為任務驅動式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反應熱的計算單元,可以設置如下案例:“人類生產生活所需的能量主要來源于化學反應,例如碳、石油、天然氣的燃燒所提供,就連生物體生存所需要的能量也是靠葡萄糖、淀粉等物質在體內的氧化反應來維持。因此,研究化學反應的熱效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何為反應熱?如何計算反應熱?反應熱與溫度有何關系?如何利用一種溫度下的熱效應計算另一溫度下的熱效應?”再如,附加壓強單元可以設置如下案例:“靜脈注射時,要防止氣泡進入靜脈,因為氣泡能堵塞血液的流動,這種現象稱為氣體栓塞。問題1:血管中的血液流動與彎曲液面的附加壓力有何關系?問題2:在管徑不勻血管中,凹面液體和凸面液體的流動方向如何判斷?”
(三)任務呈現,方法實施
我校物理化學為省級精品課程,網站內容豐富,教學資源適時更新,課程平臺有教學大綱、教學視頻、課件、知識拓展、章測試、題庫、期末考試等內容。教師通過課程網站、微信、QQ等智能終端提前布置教學任務和案例;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在線視頻、課件等資料進行課前自主學習,相互討論,找出問題答案。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討論和探究,答疑解惑,講授重點難點,歸納總結知識點,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訓練學生分析、綜合、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知識的應用能力。課后,通過課程平臺或QQ、微信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遺留問題,并進行知識、能力的鞏固與拓展。教師要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思,優化教學方案,設計綜合性、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任務評價與總結
任務評價及總結是任務驅動教學的最終環節,通過評價可以增加學生的自我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探究的意識,也可以通過評價找到短板不足和努力方向。任務評價主要有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主觀評價分為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三種方式,客觀評價主要是課程考核。為了合理評定學生的成績,物理化學課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評價,增加了平時成績的比重,在期末考試中加入了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如對藥學專業選擇藥物有效期預測,對生物制藥專業選擇物質分離純化設計等考核內容。考核項目包括:作業、單元測驗、期末考試、實驗等,單元測試實行開卷,做題過程可以討論。從各個角度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情況,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任務驅動式教學的實施效果
任務驅動式教學在我校2015級至2018級藥學專業進行了實踐,以同年級中藥學作為對照,座談及期末考試發現,這種教學方法用任務將課程與專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用任務完成引領教學,增強了教學內容的應用性、系統性,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們的問題解決意識顯著增強,團隊的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升。三年的實踐表明,任務驅動能夠使物理化學的教學輕松愉快。
作者:馬麗英 張懷斌 王雷 董秀麗 王春華 單位:濱州醫學院藥學院
- 上一篇:項目教學法在數控銑床編程的運用
- 下一篇:機械類課程新型混合式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