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26 01:17:04
導語: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我國體育教學改革歷史的回顧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牢記歷史,方能避免揚長避短,重蹈覆轍。自建國以來我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歷程,共經(jīng)歷了8次體育教學改革。
1.1舊體育的改造(1949-1953年)由于建國前長期受日本和歐美學校體育思想的影響,加速舊中國學校體育改造和清除舊思想的影響迫在眉睫。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加速肅清資本主義思想,對舊中國學校體育思想和西方體育思想進行批判,學校體育進行了第1次全面的改造,1950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體育課程暫行標準》(草案)第1次學校體育改革正式開始。1952年,教育部和中央體委聯(lián)合頒布《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guī)定》。此次改革明確了學校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確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方針,建立了相應的領導體制和組織機構。
1.2勞衛(wèi)制的推廣(1954-1956年)為改變青年身體素質極度孱弱的狀況,曾兩次寫給教育部長馬敘倫,并下達“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指示,實施勞衛(wèi)制。1954年《關于中等以上學校中開展群眾性運動的聯(lián)合指示》和《關于開展學校保健工作的聯(lián)合指示》的出臺,明確了我國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增強體質的培養(yǎng)目標。我國第1套《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草案)的制訂,標志第2次改革的開始。新大綱和勞衛(wèi)制的結合保證了我國學校體育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本次改革確立了學校體育的培養(yǎng)目標,初步實現(xiàn)學校體育制度化。勞衛(wèi)制的推廣帶有一定的階級性和工具性,由于沒有結合我國國民的身體狀況,加上其標準較高,項目較多,在操作和推廣的過程中造成大量的傷害事故。
1.3體育教學的初步規(guī)范(1957-1965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的改造基本完成,學校體育的也開始邁上新的發(fā)展道路。《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陸續(xù)頒布,有關的教科書也相繼出版。《關于1957年學校體育工作的幾點意見》的頒布,使我國各類各級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有了依據(jù),體育教學工作逐步規(guī)范。由于反右派斗爭擴大化、運動中的“浮夸風”影響,學校體育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四紅運動”,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健康,大大地打擊了體育老師積極性,最主要的是破壞了學校體育改革出現(xiàn)的大好形勢。三年自然災害,學生體質大大降低,最后學校體育只能以休息來替代[2]。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恢復發(fā)展經(jīng)濟,“八字方針”提出和貫徹,“七千人會議”的召開,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校體育得到重生,各級學校的工作條例的制定,學校體育逐步得到恢復,走上了規(guī)范化的發(fā)展軌道。
1.4學校體育的復蘇(1966-1979年)的十年浩劫、1969年中蘇邊界發(fā)生沖突,學校體育都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而存在。軍體課取代體育課,學校體育遭受嚴重破壞。北京會議的召開肯定了建國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所取得成就和積累的經(jīng)驗。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體育工作的重點開始轉移到發(fā)展社會主義體育事業(yè)上來。1978年體育第1次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寫進我國的《憲法》。隨著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學大綱》和《關于在學校中進一步廣泛施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意見的通知》相繼頒布,國家、地方體育管理和組織部門相繼建立,學校體育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學校體育進入了快速復蘇的新階段。
1.5“三基”目標的提出(1979-1985年)1979年揚州會議的召開,標志著第5次體育改革拉開了序幕。糾正了過分強調體育運動項目成績的錯誤思想,確立了學校體育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人才的教育目標,要求學生在學校階段做到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打破“以競賽為中心”的思想。會議規(guī)定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教學大綱和體育教材,加大學生用教材比重。本次改革,雖然促進了學校體育的發(fā)展,但“體質論”在當時學校體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全面發(fā)展的思想在體育教學中仍沒有得到很好的詮釋。
1.6教學理念的豐富(1986-1993年)1987年《全日制六年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正式頒布,這標志著第6次體育教學改革的開始。本次改革要求各級學校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個性發(fā)展,并首次提出了“終身體育”的理念。樹立“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這為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制訂和實驗做了準備[2]。1990年《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學校體育從此走上了制度化管理的軌道。受終身教育思想思潮的影響,學校體育教學理念進一步豐富,為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注入了活力和動力。但運動項目過多、教材“競技化”,實質上改變的不多。
1.7三級課程體系的建立(1993-2000年)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的頒布標志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管理進入了法制化管理階段。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貫徹素質教育的思想,提高師資水平,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三級課程體系強調體育教學大綱的權威性和指導性;強調理論與實踐、體育活動與衛(wèi)生保健相結合;加強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學習,不斷弘揚民族文化;除此之外,還注重發(fā)展個人的能力,考核多樣化。雖然“三級課程體系”似乎做到了靈活性和可供選擇性的統(tǒng)一,但教材和教學內容全國統(tǒng)一的情況還是客觀存在的。
1.8健康第一的倡導(2000年至今)為改變體育教學內容存在與學生的身心特點、興趣需求、生活實際相脫節(jié),不利于終身體育形成等現(xiàn)象,“新課改”開始。2001年7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出臺,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校體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課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新課改”改變了體育課程內容過多,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以及過于注重運動技能傳授的傾向,建立了新三級課程體系。但是,“新課改”施行以來,一味地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一”,不但沒有遏制學生體質下降的趨勢,還造成體育教師不知體育課“怎么上?上多少?上什么?誰來上?”的困惑。
2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審視
世間萬物都有其兩面性,教學改革也不例外,既有成效,亦有不足。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進行客觀審視,既能發(fā)現(xiàn)成效,達到揚其長,又能察不足,從而更好地避其短。
2.1體育教學改革之成效縱觀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歷程,取得成效可謂有目共睹:一是教學理念實現(xiàn)了由“學科中心論”向“素質教育”理念的轉變,由健康一元化的“增強體質”向健康多元化的“健康第一”理念的轉變。二是隨著《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頒布,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的主旋律,國家體育教學自主權的下放,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重復、單一、競技化等狀況大大改觀,教學內容生活化、地域化、趣味化的多樣化特征日趨明顯。三是體育學科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受益其他學科的發(fā)展。隨著其他學科先進的教學技術、理念和方法的運用,計算機科學的融入,新興教學方法和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運用到體育課堂,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體系的不斷豐富。四是教學評價主體的豐富、功能的改變、內容的補充和依據(jù)的科學,體育教學評價彰顯人性化、科學化特征。
2.2我國體育教學改革之不足
2.2.1健身功能的弱化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學校體育的健身功能在現(xiàn)實中有被弱化的現(xiàn)象。放棄運動技術的傳授,不在乎運動量和強度。相反,卻在一味地強調學校體育在發(fā)展心理健康的作用。運動技術就是體育的外在體現(xiàn),體育追求的是人類體能的不斷超越,體能超越的實現(xiàn)只有借助運動技術才能實現(xiàn)。1952年提出“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同年頒布《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guī)定》中明確提出“增強學生體質”是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體育理論》中體育的概念也強調體育在增進健康、增強體質方面的重要性。楊文軒提出體育具有自然質、結構質和系統(tǒng)質三個層次的功能,學校體育歸屬自然質功能。可見,增強體質至始至終都作為學校體育的最終目的而存在,弱化學校體育健身功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2.2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的模糊不清建國以來教學內容和課程都是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部分。但“”期間的“軍體課”和“扁擔、萵筍、掃把、南瓜進課堂”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思。課程內容是一種靜態(tài)的、穩(wěn)定的,并嚴格遵守運動技術形式規(guī)律和個體心理發(fā)展順序,把運動技術項目科學規(guī)范的組織起來的體育與健康知識體系。而體育教學內容,則是體育教師依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興趣的狀況,經(jīng)過對體育課程深刻理解,并對其加工改造后,在課堂上向學生教授的具體的身體活動內容,是一種動態(tài)的、靈活的情境性內容。課程內容是總領,教學內容是細化。課程內容為教學內容的導向,教學內容的選取必須以課程內容為依據(jù),不管何時都不能脫離課程內容的約束和框架。可見,“課程內容”和“教學內容”兩個概念的模糊認識,是導致教學內容隨意化的主要原因。
2.2.3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質疑隨著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日益豐富,新興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的教學手段在體育教學中被廣泛使用,傳統(tǒng)的傳習式教學方法卻有被束之高閣之嫌。課程改革是一個漸進的、繼承和革新并存的過程,不是彼此取代、徹底推翻前人建立的東西。傳習式教學法是體育教師通過示范、講解和糾錯等途徑,指導學生領會、模仿、練習最終形成運動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是目前體育教學中應用最廣泛,效果最為顯著的一種教學方法。體育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新興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未必一定有效。一味的追求時髦,全盤否定或淡化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作法不可取,我們要做的是結合先進的技術方法,對傳習式教學方法的革新。
2.2.4體育教師的主導地位被弱化縱觀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歷程,可以看出體育教師的地位經(jīng)歷了由“師道尊嚴”到期間的“地位喪失殆盡”,再由“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并存到目前“以學生為中心”的歷程。教師的主導地位呈現(xiàn)逐步弱化的趨勢。眾所周知,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才能得以體現(xiàn)的,教師主導地位的發(fā)揮水平,直接決定學生主體性體現(xiàn)的好壞。因為求學階段學生的身心處于發(fā)展的階段,雖然具有了一定的認知分析能力,但仍處于心智不成熟,存在幼稚、片面和盲目等特征。教師的主導性得不到體現(xiàn),久而久之,就會影響教師的積極性,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學生健身技能一無所獲,他們的終身體育愿景也將黃粱一夢。
2.2.5學校體育“萬能論”的錯誤認識近年來部分專家、學者對“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誤讀,學校體育的功能出現(xiàn)浮夸化,幾乎可以包治百病,這無意加深了公眾對學校體育功能的錯誤認識。近幾年學生體質連年下降的事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人們咋舌嘆息的同時,對學校體育功能和教學改革的成效產生了很大質惑。學校體育究竟在做什么?改革有什么用?學校體育無疑就成了罪魁禍首,眾矢之的。是的,學校體育對學生身體素質下降有一定的責任。但是,影響體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營養(yǎng)、運動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1]。現(xiàn)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一味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12]也是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學校體育不是萬能的,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的合力才有助于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
3我國學校體育的未來展望
教育是社會進步和民族振興的基石,“十八大”提出教育要率先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分支,要做到與時俱進。首先,矢志不移秉持學校體育的健康功能,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首要任務;其次,優(yōu)化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1-2項運動項目,在“學懂、學會、學樂、學健”[8]原則的指導下,逐步讓學生具有“拿得出手”的專業(yè)化運動技能;再者,傳統(tǒng)的傳習式教學方法要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新興的方法和手段要理智取舍。最后,隨著相關法律、法規(guī)相繼完善,體育教師專業(yè)技能的提升以及話語權加大,教師主導地位將重新樹立。
作者:鄭先常邵斌單位: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清代衙署建筑文化論文
- 下一篇:建構主義課程教學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