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時間:2022-09-01 09:06:44

導語: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摘要: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經濟專業人才的重要場所,需要緊跟時展,創新教學模式,以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專業應用型人才。文章從教學考核視角出發,在明確高校經濟類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高校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通過具體分析當前高校經濟類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課程教學考核內容與方式不合理、考核結果反饋存在難以糾正等問題,提出經濟類課程教學應該積極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轉變傳統課程考評方式以及結合新形勢人才需求創新考核反饋機制等幾個主要舉措,予以教學改革。

關鍵詞:考評考核;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經濟發展階段,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的經濟體系得到迅速發展,傳統的經濟形態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我國的經濟結構、經濟模式的改變,導致了社會企事業單位對經濟型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具體體現到高等教育上,要求高校應該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調整和改革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出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人才供給的作用。然而,當前絕大多數高校的經濟類課程的教學模式仍然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后練習為輔,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考試為主,平時表現為輔。這種模式既不利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又不利于學生知識理解和能力培養。如何創新經濟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高校培養應用型經濟人才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為了更好、更快地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經濟型人才的需求,應從考核評價視角,對高校經濟類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研究。

一、基于教學考核視角的經濟類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

(一)理論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經濟分析與評價能力。從社會對經濟類人才的需求上來看,人們要求經濟類人才應具有專業的經濟分析能力和評估決策能力。因此,各大高校應重新設立經濟類課程教學內容與目標,結合當前“產學融合”效應要求,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經濟類項目分析與評價能力[1]。從教學考核目標角度看,能否具有利用高校經濟類課程中的相關理論,結合企業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經濟分析、項目評估、決策判定的能力,已成為培養應用型經濟專業人才和衡量經濟類人才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二)實踐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互聯網+”背景下,大數據分析、互聯網金融、在線財務管理、遠程報稅報關等經濟活動,需要“互聯網+金融”、“互聯網+財務”、“互聯網+貿易”等經濟人才。高校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與實驗練習,通過上機操作、模擬實驗來進行項目評估、預測等。通過實踐與實訓教學來分析經濟項目,撰寫評估報告以及各項經濟數據整理等,能夠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操作能力[2]。這些能力的培養和這些教學方式的采納都是高校創新培養人才模式的必然要求。培養與提高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評價與教育實踐意義。

二、目前高校經濟類課程教學考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教學考核內容與方式不合理。科學的考核方式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與方法。然而,當前大多數高校經濟類課程的教學考核方式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尤其在考核內容與考評方式上較為突出。具體表現如下:從經濟類課程教學的考核內容上來看:高校經濟類課程的考核內容主要是教材重點、難點,或者是教學參考教材中的測試習題等,這些內容都是經濟類課程教學中常見的理論知識。但是,對于相關案例分析、項目評估、績效評價等綜合內容的考核相對較少。由此可見,經濟類課程教學考核的內容過于傾向理論方面,對于實踐應用類的考核內容相對欠缺,直接導致學生對于經濟類課程的理論知識掌握與專業技能提升不均衡的問題[3]。從經濟類課程教學的考核方式上來看:高校經濟類課程考評方式主要是小測試、小論文、閉卷考試等,這些考評方式比較傳統,好操作。小測試、小論文這兩種考評方式過于形式化,并不能夠真正的起到考核的目的;而閉卷筆試的考核方式,也主要是課本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點。可見,傳統的考核方式局限于理論層面的考察,不能夠真實的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學習水平,尤其是學生對經濟類理論知識如何運用到經濟活動實踐上的能力考查內容幾乎沒有涉及,這樣不利于高校對經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二)考核結果反饋不及時,難以糾正存在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高校的各類專業課程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各學期的期末進行,考試結束后對考試結果進行統計和整理,通過期末考試,任課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應該及時對測試中的問題進行講解,糾正學生比較集中呈現的問題。但由于教學流程已結束,教師無法及時反饋與糾正。在教學考核實踐中,還存在如下問題:其一,考核發生頻率較低。每個學期進行一次期末考核,學期中僅僅是進行一些小測試和練習。由于考核頻率較低,很多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夠及時發現,絕大多數教師只能夠在期末考試中發現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文史類專業的學生,經濟類課程的基礎相對薄弱,而且經濟專業理論課程較少、課時較短,僅僅是期末的一次性考核,不能夠發現日常教學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其二,考核內容不全面。通過階段性小測試、小論文、課程設計等考核反饋,可以解決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但不能夠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反饋與修正,同時反饋內容還存在片面性、零散性的問題,不能系統地綜合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成效,以及所掌握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尤其是實操能力的強弱不能夠及時反饋和有效地解決。

三、教學考核視角下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

(一)積極引入經濟類課程互動式教學模式。傳統單向式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教學效果較差,需要引入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讓整個經濟類課程教學過程“活”起來。具體建議如下:首先,構建互聯網信息交流平臺。可積極借助當前“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引入慕課、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精選經濟類課程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通過簡短精悍的視頻課程講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臺的互動性,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感,讓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并且將慕課、微課中的問題帶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一起解決,這也能夠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其次,增強實踐與實驗課程的課時安排。在高校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經濟類課程必須適應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等新形勢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結合互聯網金融、技術經濟、知識經濟的人才要求,增加探索性、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實驗課程,將與生活、工作、社會聯系緊密的內容作為實踐、實驗的課題[4]。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將企業實際存在的問題作為實踐項目來引導高校教學改革,在教師或導師的幫助下,學生開展小組實驗,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實踐操作與訓練,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促進經濟學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最后,充分利用案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利用案例教學模式就是教師結合企業案例,運用經濟類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來啟發學生思考以達到現實問題的理論解決。一般來說,案例教學內容與形式可以分為選擇案例、分析案例和應用案例三個部分,其中選擇案例可以選擇近年來的一些上市公司、中小企業的并購重組、財務危機、金融風控等實際案例;在分析案例的環節,教師應該做好案例引導式教學,引導學生通過經濟數據來分析企業發展狀況,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論運用的技巧和適用方法。市場是一個活躍的經濟體,每一個案例都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通過分析與引導學生掌握經濟的發展規律,充分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探討,促使學生掌握經濟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單調的課堂活躍起來,豐富起來。(二)轉變傳統經濟類課程考評方式。對于高校開設的經濟類課程來說,既要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又要具有豐富的實踐性,教師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才能夠深入的了解經濟理論,提高教學效果[5]。高校的經濟類課程教學的考評中,應該在原有的小測試、小論文、期末考試這樣傳統的考評方式基礎之上,引入討論、作業、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等考評方式。一方面,考核內容應豐富化、多樣化。從現有的考核內容上來看,主要是一些理論知識的考核,這就需要教師增加對實踐運用內容的考核,例如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方面的考核內容。在實踐類考核的內容選擇上,應該結合課本教材理論重點、難點知識,選擇一些與經濟活動關聯度較高的案例,例如引入實際企業的案例,或者是國內外一些知名公司的經濟活動、項目開展、經濟案件等,這些實踐性較強的都可以作為考核內容。通過對社會生活的經濟案例分析,學生可以識別和了解經濟活動中的有關金融、財務、成本等方面的風險,從而提出可行性建議或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考核方式應合理化、多元化。對于傳統的課程小測試、小論文以及筆試測試等考核方式,要積極的肯定,然后合理的增加一些其他的考核方式。例如,團隊合作考核方式、作業考核、實驗考核、PPT講解考核等;團隊合作考核主要是結合經濟類課程教學中的一些案例,將學生進行分組,對案例存在的經濟問題,進行相互探討,并以小組為單位提出各自小組的解決方案,最后教師評選出全班最優或最適合的解決方案。這種考核方式,不僅能夠檢驗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效果,而且有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對于作業考核則主要是教師對學生日常的一些課程習題、課后作業和課外實踐任務等進行批改或研判,評定考核等級或給出分數。(三)創新考核反饋機制。在現有的期末考核反饋的模式基礎之上,結合當前的信息技術條件和人才培養要求,合理引入創新的考核反饋機制。具體建議如下: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方式,增加日常考核反饋。建立以互聯網信息為媒介的高校教學信息反饋體系。開設教學網絡作業、網絡實訓、網絡測試系統,對于日常經濟類課程教學中的難點、重點,進行每周不少于3次的作業批改與小測試,對每周的測試結果進行大數據分析,將測試結果進行課堂反饋或在線反饋。通過這種考核反饋能夠彌補傳統課程教學測試的不足之處,而且也能夠使學生扎實掌握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全面系統地學習與掌握學科知識。二要,創新考核反饋形式。對于考核反饋來說,不僅僅是針對測試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再次講解,還要加強對講解之后的學生掌握情況的反饋。除測試反饋外,日常的課程教學效果也需要進行及時反饋。日常教學效果反饋可以引入問卷調查、課堂抽樣、課后座談等反饋形式,主要是調查學生對教師講授內容掌握程度、學習成績提升情況,進而能夠及時在反饋信息中發現存在的問題,也能夠讓教師利用反饋信息做出教學調整,提高教學效果,從而達到雙向反饋互動的效果。三要,引導學生開展實踐反饋。針對理工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引導學生參加創新技能比賽,通過參與技術實踐、創新、應用類的比賽活動,提高大學生對經濟類課程的學習主動性,也是大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實踐反饋[6]。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引導學生建立團隊合作模式,將傳統的單個學生,轉變成集體團隊。引入學習團隊、討論小組等形式,讓學生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開拓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理論應用和問題解決的綜合能力。學生以團隊形式參與比賽之后,要對比賽結果進行反饋分享,這種反饋就是要發揮教師的講授、解答、引導作用,采用啟發式、引導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比賽中的一些優秀團隊的方案進行分析,以借鑒和學習,提高學生的經濟專業知識與能力水平。

四、結束語

當前大多數高校的經濟類課程教學仍然是單向式教學,而且考核內容、方式、反饋等環節也存在一些不足。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需要緊密結合經濟類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特點,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并結合新時代社會對經濟型人才的需求,進行考核內容、考核方式以及考核反饋的教學模式優化,進而培養出具有經濟理論專業知識和創新性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同時,還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斷引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推動高校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05):64-68.

[2]馮艷.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3):97-98.

[3]游達明.論高校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J].現代大學教育,1994(02):21-22.

[4]曹院平.轉型高校應用型管理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J].高教學刊,2018(19):39-41.

[5]劉寶玲.經濟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07(10):46-47.

[6]曹院平,宋穎.面向工業4.0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J].教育觀察,2018(15):53-56.

作者:宋穎 單位:南昌航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