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5-13 10:39:57
導語:內燃機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內燃機原理課程主要講授內燃機的基本工作循環(huán)和性能、換氣過程與增壓技術、混合氣形成和燃燒以及性能評價等知識,是車輛工程和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的核心課程。該課程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十分重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查看學生線上學習時長、隨堂測試結果、課堂討論以及專題報告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并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內燃機原理;混合式教學;學習效果
內燃機原理課程主要講授內燃機的基本工作循環(huán)和性能、換氣過程與增壓技術、混合氣形成和燃燒以及性能評價等知識,是車輛工程和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的核心課程[1]。目前,許多高校內燃機原理課程仍在沿用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2]。隨著工程教育認證工作的普遍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越來越得到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視[3-4]。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任課教師更加關心課程的知識體系是否完整,課堂內容講授是否清晰、正確;而在教學評價中,也更加重視老師講了什么內容,講的好不好;課程的評價也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主要的評價方式是期末考試,教學效果的好壞更加依賴于學生的自覺性。這樣的教學和評價模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目前工程教育認證中“以學生為中心”的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中,人們更加關心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師講授了什么。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把知識講清楚,還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生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課程內容,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推動下,以“形成性評價”為核心課教學改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進程中,教師采用各種評價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個體差異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的組織形式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效果開展,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課下投入更多的時間開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本文以河北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內燃機原理”課程為例,闡述以形成性評價為核心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措施,對于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推動“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普及具有明顯的意義。
1內燃機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及主要教學內容
1.1課程的課程目標
本專業(yè)內燃機原理的課程目標主要有兩個:①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內燃機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獲得一般的試驗方法及操作技能,以便正確合理的選擇、運用內燃機,同時為本專業(yè)學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②使學生對內燃機的換氣過程、燃燒過程有較深入了解,并基本掌握內燃機的性能,內燃機特性實驗的基本計算、分析。了解內燃機的進氣增壓、排氣污染與控制等。該課程的理論性強、內容抽象,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如何用抽象的理論去分析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根據(jù)“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要求,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圍繞這兩個目標開展。
1.2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
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7個方面:①內燃機工作循環(huán)與性能指標。主要講授內燃機理論循環(huán),內燃機的實際循環(huán),指示指標、有效指標及其它性能指標;機械損失及其測定,內燃機的環(huán)境指標,熱平衡等方面的知識。②內燃機換氣過程與增壓技術。主要講授四行程內燃機換氣過程,四行程內燃機的充氣效率,減少進氣系統(tǒng)阻力,合理選擇配氣定時,增壓技術等方面的知識。③內燃機燃料與燃燒。主要講授內燃機的燃料,燃料的使用特性,燃燒熱化學等知識。④汽油機的燃燒過程及排放控制。主要講授汽油機燃燒過程、影響燃燒過程的因素,汽油機混合氣的形成,燃燒室等方面的知識。⑤柴油機混合氣形成與燃燒。主要講授柴油機的燃燒過程,燃油的噴射與霧化,混合氣的形成和燃燒室,燃燒過程的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知識。⑥柴油機燃料噴射與霧化。主要講授燃料噴射系統(tǒng)簡介、傳統(tǒng)機械式泵-管-嘴系統(tǒng)的燃料噴射及電控系統(tǒng)等方面的知識。⑦內燃機特性與匹配。主要講授內燃機工況;內燃機臺架試驗;內燃機的負荷特性;內燃機的速度特性;內燃機的調整特性,萬有特性等方面的知識。
2課程教學中主要的形成性評價手段
在課程進程中,任課教師采取各種手段,了解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tài)的差異,以便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主要采取的形成性評價措施包括以下方面:①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了解學生課下的學習時間投入。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逐漸普及,線上學習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線上學習是指任課教師將課程的電子課件、教學視頻、練習題等學習資料上傳到網(wǎng)上,建立在線課程;學生在課下可以通過學習在線課程來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通過完成練習題來測試自己的學習效果。指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在線學習時長、練習題的完成質量了解學生在課下學習的時間投入和學習效果。②采用隨堂測驗了解學生學習狀態(tài)。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隨堂測驗的實施難度較大。主要的問題存在于隨堂測驗過程中,老師需要發(fā)卷、收卷、閱卷,占用了太多的課堂時間;另一方面,由于隨堂測試后,教師不能第一時間了解測驗的結果,以便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隨堂測驗對教學活動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現(xiàn)在,由于手機和網(wǎng)絡的普及,隨堂測驗可以由老師事先預設題目,學生通過手機答題,完成測驗后立刻可以了解測驗成績以及主要的知識缺陷所在。任課教師可以立刻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專題輔導活動。一方面,隨堂測驗可以督促學生在課下增加學習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任課教師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便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活動。③采用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與資料查閱。通過實現(xiàn)預設特定的題目,在課前或者通過在線課程向學生公布課堂討論題目,引導學生在課下對課程內容的進行預習,并通過各種渠道查閱資料,獲得有效結論。在課堂上,通過分組討論、專題匯報的方式,檢驗學生的預習和資料查閱與分析的效果。指導教師可以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討論中發(fā)言的積極性和觀點的正確性了解學生課下的準備情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督促學生增加精力投入,提高學習效果。④設置專題實踐報告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由于大學課程的知識量大,授課時長有限,因此課下自學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學生自學能力和意識對于學生能否掌握課程內容,達成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工程教育中,更加注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踐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專題實踐報告是指針對某一階段學習的知識,設計特定的工程實踐問題,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運用所學專業(yè)知識制定解決方案,并撰寫報告。通過開展專題實踐報告的訓練,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盲點,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
3形成性評價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應對措施
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內燃機原理課程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應對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學習時間投入不足。通過檢測在線學習時長和練習題完成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幾乎很少參與在線學習,預設的練習題也完成的很少,從而造成隨堂測試成績不夠理想,表明學生存在線下學習時間和精力投入不足的問題。針對此類情況,指導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闡明課下自學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增加時間投入。②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方法不夠科學的問題。形成性評價過程中,部分學生雖然時間投入較多、課堂討論上表現(xiàn)也比較積極,但隨堂測試的結果仍然不夠理想,其主要原因一般源于基礎知識薄弱和學習方法不夠科學兩個方面。針對此類情況,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個別交流,了解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的開展個別輔導。③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踐問題能力不足。通過查閱學生的工程實踐報告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存在工程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強化案例分析教學,多在課堂上分析一些工程實踐的案例,增加學生工程實踐經(jīng)驗,提高工程實踐能力。
4總結
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基于形成性評價開展內燃機原理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教學通過監(jiān)測學生線上學習時長、隨堂測試結果、課堂討論情況以及專題報告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并有針對不同學生個體采取措施,督促學生增加課程學習時間投入,提高學習效果,對于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養(yǎng)效果具有明顯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勇,屈翔,劉驛聞.以“內燃機原理”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中國電力教育,2017(06):75-77.
[2]崔馨,齊聰,嚴煌,等.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內燃機原理》課程建設與改革[J].內燃機與配件,2018(15):250-252.
[3]謝翌,李偉,阮登芳,等.“內燃機原理”的教學創(chuàng)新與綜合培養(yǎng)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20(50):139-141.
[4]聶永江.以學生為中心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集成教育范式初探[J].江蘇高教,2020(07):95-98.
作者:劉慶剛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