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創建新特色教育改革研究
時間:2022-12-25 10:13:40
導語:新高考創建新特色教育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學校遵循人才培養和選拔規律,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秉承已有的優勢,正視發展中的瓶頸,融合學生全面發展和特長培養的需求,嘗試創建多元化的辦學特色,進一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改革驅動,穩中求進;創建特色,多元推進;凝心聚力,激發奮進。
關鍵詞:新高考;選課走班;辦學特色;專業發展;教育改革
“新高考”是指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和《福建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閩政〔2016〕20號)等文件要求,結合福建省實際情況而制訂的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學校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具體來說,它包括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個性風貌和風格的培養目標、管理模式、管理風格、教材編寫、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育教學組織運作形式、校園文化等。廈門市五顯中學是一所地處農村的二級達標高中,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立足本校的實際,因地制宜,形成了以生命教育為主的辦學特色,教育教學成效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在“新高考”的考試改革背景下,學校遵循人才培養和選拔規律,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秉承已有的優勢,正視發展中的瓶頸,融合學生全面發展和特長培養的需求,嘗試創建多元化的辦學特色,進一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探索“新高考”,創建新特色。現以廈門市五顯中學為例進行闡述,以期能拋磚引玉,收獲更多教育改革的成果。
一、改革驅動,穩中求進
(一)立足校情,科學分析
“新高考”賦予高中學生對高考學科有更大的選擇權、組合權,并且把高考學科與大學專業選擇相關聯。這樣的變革不僅帶來高中辦學的系統變革,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態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更對學校管理提出精細化的要求。這就要求學校立足校情,盤活學校資源,設計出一套確實可行的走班模式。1.重視高職院校錄取,提前謀劃高職院校錄取的語文、數學、外語每門各占150分(原則上按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卷面分值100分的1∶1.5比例轉換),思想政治、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每門各占100分。基于這樣的高職院校錄取規則,從學校的實際學情出發,學校重視有志于被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的引導與培養,在高一結束時,提前謀劃,鎖定目標,針對這一部分學生,制訂了高職生的培養方案,逐步適應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等學校考試招生模式。2.關注藝體本科生培養,量身定做學校的生源處于全市的末流,中招錄取分數線是全市最低分或比最低分略高,學生要上本科,走藝體道路是一個方式,而“新高考”下的全科會考將給藝體考生的專業訓練帶來客觀上的困難與阻礙。為此,學校必須提前成立藝體班,以方便藝體考生的專業訓練。提前成立藝體班,制訂專門的藝體生培養方案,使得學校對他們的培養更有針對性:從學校的辦學積淀來看,學校的強勢學科是生物科、歷史科、政治科;從高考的志愿選擇來看,選擇物理學科比歷史學科更有優勢;從學生的學習水平來看,選擇歷史學科的學生數可能要比其他學校更多。藝體生在綜合考量了各個方面的因素以后,選擇出最適合他們的高考組合套餐。3.統籌“選課走班”與師資,平穩落地2021年起,高招錄取按照物理科目組合、歷史科目組合兩類分列招生計劃、分開劃線、分開投檔錄取。普通高校依據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科目成績和考生自主選考的3門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本科院校招生實施“院校+專業組”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高職專科院校招生繼續實行專業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為了讓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得到發展,讓學校的辦學特色得以彰顯,學校必須統籌“選課走班”與師資,確保“新高考”平穩落地。學校在與家長、學生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可引導體育考生、藝術考生盡量往同一“套餐”選擇,可選擇“小走班”,最理想是“不走班”。
(二)創造條件,保駕護航
1.追求進步,促進公平“新高考”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均分評價受到挑戰。學校將采用以分班系數、進步空間為主的評價模式,公平、公正、公開進行教學評價。為此,學校量身定做了一套適合校情的評價方案:其中,分班系數=分班均分/年級均分,應考分=分班系數*年級均分(對應每次考試的),進退分=任教班實考均分-任教班應考均分;進退分為正,代表分班后科任教師對任教班有正面推動作用,進退分為負,代表分班后科任教師對任教班有負面推動作用;進退分有三個,一個是在套餐內的相對進退分,另一個是在全年級的相對進退分,再一個是備課組在全市排名的相對進退分。在同一套餐的分班中,學校采用平行分班的方式,把分班數據細化到各個學科均分及男女比率的均衡,并考慮到年齡的分布及各層次學生的合理搭配,真正使平行班級在相同的起跑點上公平賽跑。2.改良硬件,優化服務學校以“新高考”為發展契機,全面改良基礎設施,提高整體服務水平。學校新綜合樓、會議報告廳、體育館等已列入區級特級項目,建筑面積18300平方米。該項目完工投入使用后,學校的可用教室大幅增加,學生活動場所得以擴容,運動條件得以改善,“選課走班”不再受到硬件的困擾。
二、創建特色,多元推進
(一)傳承“生命教育”特色辦學
學校繼續秉承紅十字生命教育理念,充分發揮作為“福建省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示范校”的研究優勢,開展較為系統的生命教育研究,并將以“生命教育”系列教材為載體的生命教育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將生命教育課程與現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結合,讓生命教育課程在校本化的過程中,成為學校持久穩定的研究發展方向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
(二)推行“4+X”選課走班模式
基于校情、學情,學校必須探索在“新高考”背景下的特色走班模式,既能滿足學生興趣與愛好的發展需求,又能促進各個學習層次群體的逐步發展,還能提升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多層次、多元化的課程實施模式呼之欲出。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前提下,綜合學校現有師資情況,學校推出“4+x”的“套餐”模式:物化生(傳統理科,重點考慮本科上線)、物生政(本科、專科上線均適合,符合校情,多數學生可考慮,建議體育生重點考慮)、史地政(傳統文科,本科、專科上線均適合,建議藝術生重點考慮)、史政生(本科、專科上線均適合);除以上4個“套餐”外,選擇“套餐”的學生數超過40人的可以成班,選擇“套餐”的學生數超過10人不足40人的考慮“小走班”,選擇“套餐”的學生數少于10人的讓學生再次進行選擇,以優化整體開班模式。
(三)實施“雙軌制”藝體生管理
1.藝體班籌劃在尊重藝體生選擇的前提下,要成立藝體班的行政班難度不小。但是,藝體生如果分散在各個行政班中,專業訓練與文化學習常常會“打架”,難以找到專業訓練與文化學習的契合點。基于此,學校提前籌劃,引領藝體生達成最大限度的共識,達成了專業訓練與文化學習的“兩不誤”。根據反饋,學校是同安區唯一一所在高二上學期就成立藝體班的學校。2.“雙軌制”管理學校加強對藝體生的管理力度,實施了“雙軌制”管理,對藝體班設有兩位班主任,并納入學校的管理。藝體生按照既有的行政班體系進行管理,教學常規一項沒落下。與此同時,專業訓練抓早、抓細、抓實,負責專業訓練的教師同時擔任班主任,藝體訓練與思想工作兩手同時抓。學校實行雙班主任目標責任制,要求兩個班主任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及時了解學生專業訓練、學習推進及思想狀況,特別做好學生的時間管理,精細學生的日常安排,及時做好訓練與學習的對接。
三、凝心聚力,激發奮進
(一)“選課走班”初見成效
在2021年廈門市的第一次質檢中,學校的入學期望是“一段數0人,二段數0人,三段數23人,四段數180人”,預測二的數據是“一段數1人,二段數3人,三段數173人,四段數317人”,是全市唯一一所四線超過率均為正值的學校。其中本科上線與專線上線大幅超任務完成,“4+X”的“選課走班”初見成效。
(二)藝體特色顯現優勢
在2021屆的高三體育專業考試中,有42人參與專業測試,最高分為96分,上90分的有5人,上80分的有23人,上70分的有41人,各項指標均為全區第一;在2021屆的高三藝術專業考試中,有57人上了專業本科線,最高分為257分,居全區第一。在2020年同安區第十三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中,學校首次取得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其中男子青年組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進步顯著。
(三)專業發展收獲成果
學校歷來重視名師、骨干教師的培養,努力創造條件讓教師發展,優秀教師群體已經形成。截至2020年10月,學校有省名校長后備人選1人(兼區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省骨干校長1人(獲評區教育領軍人才)、市級專家型教師2人、市級學科教學帶頭人4人、市級骨干教師38人、區級骨干教師4人。學校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共有48人,占比40.7%;市級及市級以上名師44人,占比37.3%。學校在“新高考”背景下對特色辦學進行了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特色辦學還任重道遠,學校還面臨著發展過程中的諸多挑戰。學校將繼續以“新高考”為發展契機,黨政同責,齊抓共管,認真做好頂層設計,積極爭取辦學條件改善,進一步夯實德育、教學常規,全力抓好特色辦學,努力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1]何明春.鄉村學校特色化辦學的實踐與思考[J].四川教育,2021(10).
[2]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2019-04-23
[3]塔石鄉中心校.中心學校發展規劃和改進行動計劃(2014年-2017年),2015-10-27.
作者:蔡敬發 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實驗中學
- 上一篇:網絡安全技能競賽體系建設研究
- 下一篇:融媒體時代報紙編輯綜合素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