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物流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5-21 03:46:21

導語:高職物流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物流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1高職實踐教學的內涵

實踐教學是鞏固和加深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職業能力,教學中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實踐、實驗、實訓、實習等環節,加深對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從事本專業領域的實際工作能力、基本技能。實踐教學一般包括實驗、實訓、去企業現場實習和崗位實踐等環節,也是高職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顯著特點之一。

2物流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大多數創辦年限都不是很久,所以還存在著很大問題,尤其是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的課程設置比例偏低,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停留在理論教學的模式上,無論在軟件還是硬件上都有諸多不足,與國外高校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不清晰

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學科,物流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還不清晰,沒有自己的特色,很大一部分的高職學校根本沒有針對物流專業的實際情況確定培養目標,教學模式也還停留在以講授法為主的傳統的授課形式,課程設置中實踐課時的安排極少,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對實踐課時的需求,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更無法從整個社會經濟的特點及地方物流企業的需求等方面去構建課程體系,也體現不了物流學科的特色。

2.2缺乏實踐性強的配套教材

受傳統理論教學的影響,物流類中實踐性強的教材很少,老師在挑選時往往選不到與課程配套的實踐價值較高的好教材,更找不到切合地方經濟的教材,而很多院校也缺乏與企業一起合作開發教材的經驗。因此,高職物流專業學習的主要方式目前大多停留在書本學習和教室講授為主,教學內容也不符合當今物流企業的發展需求,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社會實際的需要也有很大的差距。

2.3“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

要想做好高職院校物流管理的專業實踐教學,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基礎,這也是物流專業要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所謂“雙師型”指的是老師不僅要具備系統的專業物流知識,還應有豐富的物流企業實踐經驗,只有這樣的老師才可以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但目前,物流專業的“雙師型”教師在國內大部分高職院校中的比例都偏低,很多老師都沒有企業從業經歷,也沒有很好的走進企業,缺乏物流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更談不上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這也導致老師講授的內容與當今企業發展的實際脫節。

2.4不注重技能訓練

重理論輕技能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物流專業教育的現狀,大部分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都是以理論為主來設置專業的學習目標而忽視對技能的培養,在整個學習中學生的實踐學習時間比重非常的少,也沒有安排學生去實踐鍛煉。雖然,現在很多高職院校都鼓勵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但成效不明顯,大部分學生為了考證而考證,認為職業資格證書等同于業務能力,也沒有通過考證培養起對實踐的興趣,偏離了考證的主要目的。

2.5實訓設施簡陋,實訓條件差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校內實訓條件簡陋,無法提供專業課程必需的實踐教學,其實驗、實訓基本停留在軟件操作等模擬上,很難讓學生掌握與實際工作相匹配的實踐技能。作為新興的學科,很多院校對其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視還不夠,沒有購買基本的基礎設備,更談不上模擬實訓和全景教學,通過這樣的學習也很難實現對學生物流管理綜合能力的培養。

2.6校企合作沒有較好地開展

我國大部分地區物流業還不發達,政府對物流人才的培養不是很重視,很大一部分院校物流專業的教學僅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傳授,沒有很好地開展校企合作,也基本不與地方企業聯系,學生也很少有機會到校外企業實習與鍛煉,更談不上到物流企業去進行全面的物流技能訓練,偶爾有機會到校外參與物流實踐,也僅僅局限于參觀、了解,根本無法真正了解物流企業的運作流程和一些工作崗位職責,無法做到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也很難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應用技能。

2.7考核方法比較單一

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職物流專業的培養目標,這也意味著高職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大一部分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雖然也有開展,但實踐教學的考核方法卻比較單一,考核基本不進行過程性模擬和綜合測評,仍以研究報告或實結等作為實踐能力考核的唯一方式,考核結果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應用技能。所以,學校應根據地方經濟的特點和專業特色,結合真實物流企業和工作崗位等要素來設定考核指標,也可以邀請一部分企業專家來參與測評,或者通過學生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效來進行考核,把考核真正落到實處,讓考核能真實地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

3高職物流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了解了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之后,我們要根據地方經濟的需要、物流企業的需要重新修訂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逐漸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物流專業。主要措施如下:

3.1增加實訓(實踐)課程的教學比重

首先,我們要總結和分析現有課程體系中實訓課程的經驗和教訓,開設有地方特色的實訓課程。如《物流信息管理》課程,首先我們可以先去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目前的需求,購置企業目前在用的實訓軟件作為課程的實訓軟件,制定教改計劃,邀請企業專家到校參與授課;其次,是對現有課程進行改革,制定實訓課程的課程標準、編制實訓課程指導書,規范實訓課程的教學活動。通過學生到企業或校內實訓室實習來進一步理解課本所學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最后,是根據學院的統一安排和部署,編寫相應的實訓課程教學資料,完成相應的實訓(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增加相應的實訓(實踐)課程課時,并提高整個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的比重。

3.2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與一些知名的物流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擴大和完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購置校內實訓設備,改善校內的實訓條件,吸引企業到學校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制定校外頂崗實習指導書、完善校外頂崗實習制度、校外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等實習運行保障體系,進一步規范學生的校外實習管理,鼓勵學生在實習期間參與到企業的正常工作中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也可以適當提高學生校外頂崗實習活動的范圍和規模,通過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逐漸擴大物流管理專業的影響力。

3.3建立相應的技能考核制度

改變傳統的以理論考核為主的筆試考核方式,建立以筆試和技能測試相結合的新型考試制度,側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可采用實際操作、上機考試、做研究課題、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等多種考核方式來考核一些實踐性較強的基礎課和專業課。也可以根據學生分組討論的表現、解決問題的效果、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及合理性、上機操作的熟練程度來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對于一些工學結合的課程,可以根據學生對老師布置的任務的完成情況、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和項目實施的結果等進行評分。在整個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適時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能力培養來適應市場對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要把國家職業證書制度與學生實踐環節的訓練相結合,要建立相應的技能考核制度,可以通過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取得雙證(一個勞動部門或其他認證機構頒發的上崗職業資格證書+畢業證)才能畢業的措施鼓勵學生取得如:倉管員證書、助理物流師證書、營銷師證書、電子商務師等流行業相關職業證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可以檢驗和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可以走工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道路,真正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切合社會實際需要的人才,做到高校服務社會、服務地方、服務企業。

3.4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前提條件是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高職院校的老師除了具備基本的教師素質外,還應有一定的企業從業經驗,熟悉最新的專業知識,只有教師實踐經驗豐富了,才能指導學生獲取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學校可以出臺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的相關文件,引導教師參加到企業的各類培訓和會議活動中,鼓勵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假期深入物流企業進行調研,掌握最新的物流行業動態,熟悉最新的物流行業技術,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積極聘請企業技術人員,邀請他們擔任學校專業課程的兼職教師,向他們學習實際工作經驗。

3.5校企聯合,全程跟蹤學生

加強校企聯合,與企業一起開展課程設計,積極開展訂單班的培養,探索校中廠、廠中校的合作模式,邀請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專家到校指導,進一步促進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教學與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社會緊密結合,課程設置中定期安排學生到企業的頂崗實習,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利用所學知識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推動物流專業教育教學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同時,建立和完善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建立健全的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對學生的頂崗實習、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答疑、搜集并整理,并根據整理的材料來指導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指導物流管理專業崗位技能實訓的教學,以便根據企業的需求來開展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訓教學。

作者:章文燕 單位: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譚狄溪,鄧梅花.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物流信息管理課程開發設計[J].物流技術,2009(06).

[4]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