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1-26 11:05:40
導語: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亟需高水平的技術人才,這對高職院校提出更高水準的要求,藝術設計專業亦是如此。文章通過闡釋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分析工匠精神在藝術設計專業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實踐作用,以期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實踐模式;工匠精神
政府報告首次出現“工匠精神”時,其獲得了社會廣大民眾的廣泛認可:一是表明現階段對人才職業素養的重視,具體表現在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改革方向;二是指明了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衡量標準。然而,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如何因地制宜地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源源不斷輸出高技能人才以推動設計行業的發展,這也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當代“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自“兩會”后我國進一步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工匠精神”這個詞匯就大熱起來。大部分人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把自己手頭的事情做好做精致,工作態度認真嚴謹、細致專注。但是筆者認為,工作態度認真是每項工作的基本,真正的工匠精神更應該是一種生活理念和一種價值觀,工匠們著力于把一項工作做到與眾不同、做到極致。當前,中國仍然是一個制造大國而不是制造強國,這與我國的制造業缺乏工匠精神有關。中國的高職教育是中國現代工匠的培養搖籃,大部分的學生畢業后都將從事以制造業為主的工作,他們是“實干興邦”措施的后備力量。何為工匠精神?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操守,涵蓋對工匠的拳拳敬意、對工藝品的匠心獨運、對品牌力量的牢牢堅守;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也成為一種行為規范,工匠們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關、一絲不茍,對技術的不斷突破。立足當下,闡釋中國夢的理想追求時,必定是以技術型人才支撐,而技術型人才的技能和職業素養培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工匠精神的傳承。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存在社會現實的矛盾,高職院校理論教學與過度機械化的技能教學脫節。對于以培養生產一線的高技能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的現代高職院校而言,如何在矛盾中尋求突破口,究其根本,在高職藝術設計人才的培育中重塑工匠精神,重視理論內涵,才是高職教師值得反思的問題。
二、“工匠精神”在藝術設計專業中的作用
當前,中國高職院校中藝術設計類專業分為四大塊:視覺傳達設計、產品造型設計、動漫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培養的是以設計為主、懂工藝、會制作、能動手的技能型人才,這和工匠精神的內涵是一樣的。工匠的創造能力和技藝水平集中反映在產品上,這既是工匠們心血智慧的結晶,更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工匠精神對產品的精益求精與創造性,這也是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職業能力要求。與此同時,藝術設計之于職業人才,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熟能生巧的技術操作。當技術人員將工匠精神的實質(態度嚴謹、精益求精)代入到實際運用中,當工匠精神的學習理解教學加入到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中時,工匠精神足以成為引導人才具備創造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的重要力量。中國現在離創造大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國的教育體制存在不足。大部分高職院校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上,忽略對學生的職業操守和精益求精的職業技能道德的培養,這種追求極致的態度正是我國職業教育所缺乏的,但這種精神又是成為一個創造大國所必須擁有的。工匠精神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心和職業創新精神,所以在現階段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工匠精神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實踐
(一)計劃教學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意識。針對課堂教學而言,教材的選定、教案的準備及教學形式的安排都是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模塊。而計劃教學是在教材與教案充分銜接的基礎上制定計劃,與課堂教學融合,嚴肅考核形式,擴大學生的接觸面。同時,計劃教學是有條不紊的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而言,應當注重的課堂環節是實踐模塊(自主創作、分組討論),因為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須要讓學生了解整個工作流程和工作狀態。最好讓每個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參與到項目中,當教學過程與具體的職業場景相關聯時,學生更能真切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實質與價值,從而正確看待自己的職業,樹立良好的價值追求。以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包裝設計課程為例,單獨的一門課程并不能讓學生了解怎樣設計包裝以及包裝設計的技巧和市場運作,但是將這門課程放在項目化教學中,從市場調研到創意設計、設計定位、產品定位、品牌定位、文案定位等,再到最后的設計完成稿,整個流程按照公司的項目流程嚴格執行完成。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感受到了每個細節的重要性,整個工作流程一環扣一環,如果一個環節出錯可能會影響到下一個設計步驟,這樣更加激發學生的工作嚴謹性、責任感和培養團隊協作能力。(二)深化現代教學方式提升專業技能。相較于傳統教學中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手把手”的學徒制,現代社會的教學方式需要做到的是繼承傳統,革故鼎新。在古代學徒制中,師傅充當的角色不單單是授予者,還是傳統技藝與使命精神的傳承者。而在現代的高職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觀念,學生則要樹立自主學習的主人翁精神。與古代學徒制度相比,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和接受通識知識的基礎上,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和自主選擇性。現代教學過程中主要由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教師引導教學,這種人才培育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教師身上汲取經驗總結,得到專業指導;另一方面,脫離“手把手”教學的素質教育與職業精神的教育,能讓學生快速投入到藝術設計的本職工作中。企業導師帶給學生第一線的生產實踐性技能,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比如環境藝術設計當中的量房體驗,以前是在PPT上講解現場量房需要注意的事項,但是現在能夠讓經驗豐富的企業導師帶領學生到現場量房,講解房型的特點,門窗、浴室、廚房的量房要求等。工匠精神的培養一定要讓學生體驗到實踐動手的快感,體驗到專業技能提高帶來的自信心,而通過“現代學徒制”的現場教學能夠快速提升學生工匠精神技能。(三)校企合作鑄造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在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冒頭的“大學生工業園區”“孵化園”等校企合作搭建工作室的新時期,學校與企業的壁壘不斷被打破,成為連接學生的有效紐帶。這種形式的設立實際上是以公司、企業為主要對象,他們提供合適的項目給校方,學生通過完成對應的項目來提升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這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方式,能夠充分達到訓練的目的,尤其是激發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作靈感。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時,必須將其放到現實情景中進行鍛煉,范圍主要包括對學生工作作息時間的規定,對設計任務完成的考核標準、對項目完成的獎懲制度等。通過嚴格考核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自主創新的學習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工作室中創造培養工匠精神的土壤。(四)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在專業教學方式上,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更適宜以“校園文化構建”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題。校園文化涵蓋內容廣泛,其中,社團活動和學生會活動是校園文化組織的最主要形式。高等職業院校在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課堂外,要鼓勵學生多參與、多實踐、多反思,比如參加社團組織的手工藝品設計比賽,將教學內容與實際操作融會貫通。這樣不僅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和設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這也將工匠精神融入生活中,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會分析所處環境與不同環境所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人本身,學校應廣納建言,邀請一些事業成功的畢業生進班級跟學生進行溝通,開展“先進人物”“事業模范個人事跡”等專題教育,這種以校園文化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方式,既讓學生感受到職業的親切感和藝術設計的通用性,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樹立起恪盡職守、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五)通過社會力量弘揚“工匠精神”當前,工匠精神成為引領現代化文明社會風尚的風向標。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是能讓十三億中國人擰成一股繩的精神力量。然而,伴隨著多媒體的廣泛普及,網路上不乏有民眾將不接受賄賂的人視作“老古董”,將抄襲他人設計的行為看作“拿來主義”。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育,必須要多方面洞悉社會動態,對年輕一代工匠的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和報道,引導公眾轉變擇業觀念。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才是集聚社會力量的核心,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工匠精神不僅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高職院校對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工匠精神是我國藝術設計轉型升級的基礎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在教學生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同時,應加強對藝術設計人才工匠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2]駱萌.基于“工匠精神”的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7(4).
[3]童衛軍,王志梅,葉志遠.高職院校設計類專業“設計工匠”人才培養的理念創新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6(17).
[4]張輪.人才培養須蘊含工匠精神的教育[N].工人日報,2016-5-3.
作者:劉小艷 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藝術學院
- 上一篇:淺談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 下一篇:圖書館讀者服務趨勢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