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營養與健康混合教學模式與實踐

時間:2022-05-19 09:24:43

導語:食品營養與健康混合教學模式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品營養與健康混合教學模式與實踐

摘要:食品營養健康課程是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提升生活品質,增強健康意識,養成合理營養和科學飲食的生活習慣。SPOC是融合MOOC與校園課堂教學的一種混合教學模式,是對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新。開展基于SPOC的食品營養與健康混合教學模式探索和實踐,從通識課程特色的課程體系優化、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設計、“互聯網+”背景下多元化教學的深度融合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實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了課堂活力和學習效率。

關鍵詞:SPOC;混合教學模式;食品營養與健康;通識課;教學改革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國家之棟梁。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直接關系到祖國未來和民族興旺。合理營養是維持生命的前提條件,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物質基礎。大學生正處于身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習知識和報效祖國的關鍵時期,如何合理膳食、均衡營養、預防疾病,對于促進大學生自身營養與健康有重要意義。然而,長期以來,食品營養與健康的宣傳教育嚴重缺乏,人們盡管具有強烈的營養意識和保健愿望,但由于不懂得科學營養與膳食,沒有全面系統的營養知識,高蛋白、高脂肪、高鹽、低維生素、低礦物質飲食嚴重打破了身體營養平衡,使慢性病和亞健康高發。2017年,原我國衛生部統計,疾病人群占30%,亞健康人群占65%,健康人群只占5%[1]。因此,食品營養與健康知識的教育、宣傳與普及迫在眉睫。高等院校開展食品營養與健康公共選修課的學習,對加強學生營養知識的積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也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但是,在通識課程實踐中還存在種種問題,由于學生專業素養參差不齊,授課內容難度和范圍較難把握,授課方式不靈活,管理不規范,跨專業學生上課時間難于統一等問題,食品營養與健康通識教育課程需要科學地優化課程體系、完善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學以致用,發揮師范生的優勢,將食品營養與健康相關的知識不斷進行宣傳和普及,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科學膳食、減少疾病、保持健康,明白“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1基于通識課特色的課程體系優化

1.1課程培養目標的制定

食品營養與健康是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的跨專業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研究食品、營養與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關系的一門學科。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深刻認識食品營養、科學膳食和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掌握基礎營養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營養需求特點與膳食原則;理解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及營養素在食品加工與貯藏過程中的變化規律;掌握科學合理膳食與健康的關系;了解飲食過程中的食品安全性因素。培養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營養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能夠做到合理膳食、均衡營養、預防疾病;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發揮師范生的優勢,將食品營養與健康相關的知識不斷進行宣傳、教育和普及,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科學膳食、減少疾病、保持健康,為改善我國居民的營養狀況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務。

1.2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

1.2.1根據通識教育特點精選課程內容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要突出通識教育的特色,根據人才的培養目標,有的放矢地選擇課程教學內容,科學構建針對性強的內容體系。根據不同專業研究相應的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進行課程研究與改革,課程的教學大綱需要根據所選修學生的專業情況和知識結構進行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同時也要加入本學科領域的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體現學科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將教學內容整合成營養基礎知識、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各類特殊人群的營養需要和飲食安全四大模塊。通過學習,學生真正認識體會和掌握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科學飲食與健康的重要關系。1.2.2圍繞學生身邊事優化課程內容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要力爭做到通俗易懂,讓每個所選該課程的學生都能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講授內容要減少深奧的食品營養專業知識,要圍繞學生身邊事[2],選擇社會關注度高的、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例如,將維生素的抗氧化性、延緩衰老和美容的功效加入微量營養素的教學中;針對目前一些大學生的不良生活習慣、不吃早飯、節食減肥等問題,融入合理膳食教學中;將低血糖、高血糖、糖尿病等常見身體問題引入宏量營養素的教學中等。這樣讓學生認識到可以用所學食品營養與健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

2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設計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它融合了MOOC在線開放課程和面對面課堂教學的一種混合式教學,是繼MOOC之后的一種典型課程教學范式,是對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新[3]。SPOC使在線學習個性化,為學習者創建連貫、靈活、豐富的學習體驗,課堂成為知識互動、體驗、應用遷移的場所,從而達成高效、高質的學習效果[4]。SPOC理念下食品營養與健康教學方案的設計,充分利用食品營養與健康相關的MOOC資源,課前布置學生及時進行線上學習,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SPOC-課堂”提出問題并進行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可在教師答疑區提出問題并與教師討論交流。隨后由教師根據相關模塊的內容,結合社會熱點,圍繞學生身邊事,專題討論題目。教師進行多元化的教學、引導和講解,并將學習效果進行多元化的調查、分析和評價。具體教學模式設計如圖1。

3“互聯網+”背景下多元化教學的深度融合

3.1教學手段多樣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網絡學習已成為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利用傳統的板書加多媒體輔助教學之外,教師可以通過合理利用各種教學平臺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率[5]。可以借助SPOC教學平臺,將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自主學習任務單、教學課件、教學視頻、課外習題、課外閱讀資料等內容上傳,并不斷更新。為學生推送有關課程前沿方面的微信公眾平臺,這些公眾號每天都有最新科研資訊,學生可以了解學科的前沿動態。

3.2教學方法多元化

除了傳統的把教學內容制作成PPT講授法外,運用CamtasiaRecorder軟件制作微課、“SPOC-課堂”,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并結合“PBL問題教學法”。PBL是一種以問題為教學切入點,通過巧妙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然后展開問題、引申問題、解決問題[6],根據知識點和問題的內在規律,將完整的知識體系中的每個知識點融入問題中逐一進行剖析解決,不斷激發學生去思考和表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3教學效果評價多元化

創新評價體系,注重學習方法、內容、過程及態度方面的綜合評價,強化營養知識的實踐應用和具體落實,體現營養和健康知識的實用性。進行分類考核,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要求設計對應的考核方法。改革考試方法,考試試題靈活化。如在試題中可多以學生自己遇到的營養與健康問題試題類型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學生為訓練目標對象,做好自己和同學的膳食調查、能量和營養素的計算,判斷自己以及同學的胖瘦,進而進行食譜的編制和改進等。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通過此綜合考試,學生真正掌握營養與健康的理論知識,并且做到學以致用。盡可能做到評價內容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運用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收到學生的反饋中,有學生寫道:“我很喜歡這種教學模式,課前我可以自由地選擇時間學習,SPOC提供豐富全面的學習內容”“MOOC很棒,邏輯性很強,我可以隨時暫停、回放”“SPOC的混合教學非常好,一次看不懂學不會的內容可以多次重復播放學習”“SPOC的混合教學可以自主學習下來基本的知識點,不懂的地方在課堂上可以與同學和教師面對面交流,這樣的學習效率很高”。

3.4學生自主學習多元化

在“互聯網+”時代,“SPOC-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第一,課前預習多元化,為了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通過預習,自己先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記下要點、疑點、難點。學生盡可能多地利用互聯網、網絡課堂、電子雜志等方法收集一些課外知識來充實自己,這樣會使課堂更加生動,學生理解知識也會更加透徹,課堂學習效率也會提高。第二,課堂自主學習多元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教師要做好一個引導者,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索情境,努力讓學生成為一個知識問題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獨立思索,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人人都發表意見,調動學習積極性。第三,課后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自主延伸,教學的最大價值莫過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通過學生的課內興趣向課外延伸,能用所學知識來分析事物和提出問題,能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SPOC-課堂”教學內容全面、豐富、系統,通過課堂翻轉與互動交流,提高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巧妙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解決學生學習遇到的疑難點,教師扮演著引導者和解惑者的角色,“授之以漁”。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提高了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和互動性,提升了課堂活力和學習效率。“SPOC-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將教師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課程建設上和與學生的交流環節上,提高課程的質量,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平,林鴻生.“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體醫結合助推健康社區建設模式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184-187,191.

[2]陳芳,何進,端木德強,等.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20,47(4):1087-1094.

[3]梁麗琴,王振鋒,段江燕.“互聯網+”背景下“酶工程”多元化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2018,45(10):2285-2292.

[4]戰雙鵑.PBL模式在高校通識課程中的應用[J].高教探索,2018(5):50-55.

[5]黃凱,管驍,李森,等.食品免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食品工業,2019,40(11):247-250.

[6]李家寅,張劍.基于SPOC線上課堂的《食品機械設備》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9,6(68):31-32,51.

[7]楊慧林,王筱蘭,涂宗財.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食品營養與安全課程教學改革[J].食品與機械,2018,34(12):67-69.

作者:李桂峰 徐建國 鄭亞軍 李國琴 宋小青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食品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