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如何融入廣播電視

時間:2022-05-19 09:29:23

導語: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如何融入廣播電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如何融入廣播電視

摘要:當今傳媒生態環境的劇烈變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將“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融入專業課教學全過程是實現“立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的有效做法。本文結合四川傳媒學院融合媒體學院的人才培養實際,以《攝像藝術》課為例,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廣播電視專業課程教學進行探析。文章認為,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實踐中要將知識、技能傳授與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要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突出核心價值引領;注重理實一體化教學,增強課程的思政實效性;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攝像藝術;廣播電視學專業;課程教學研究

黨的報告指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論斷,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了“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這對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今,傳媒生態環境的劇烈變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開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針對現實,實現“立德樹人”的有效途經,更是實現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具體體現。專業課程是教育思想、目標和內容的主要載體,開展思政教育不能脫離專業課程的教學和管理。從專業教育與思政課程教育功能來看,思政課程主要承擔“德育”功能,專業教育主要承擔“智育”功能。在專業課程教學和實踐中,將知識、技能傳授與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攝像藝術》課為重點的廣播電視專業主干課程,應理論聯系實際,鮮活生動融入“課程思政”理念進行教學改革創新,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能培養出具有民族復興擔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與建設者。在此,筆者將結合四川傳媒學院融合媒體學院的人才培養實際,以《攝像藝術》課為例,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廣播電視專業課程的教學進行探析。

1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突出核心價值引領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始終把培養一代新人作為重要任務,而堅持不懈地在高校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就是實踐這一重要論述的有效途徑。四川傳媒學院融合媒體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集“采、編、播、寫、創、講、傳”為一體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廣播電視專業《攝像藝術》課的基本專業技能是了解電視攝像基本原理,掌握攝像機各種操作規程與操作方法,熟練使用攝像機表達對事物的認知。在教學中,我們認識到,攝像機掌握在誰的手里,怎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是事關國家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改變《攝像藝術》課以理論講授為主的單一模式,圍繞“培養什么人,塑造什么人”的問題,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課程之中,盡量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以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培養有自信、尊道德、講奉獻、重實干、求進取的合格人才。在《攝像藝術》課中,融入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應有的品質教育,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提高學生政治素質,從而通過一以貫之的教育,培養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的應用型新聞傳播人才。在教學中,我們運用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選用大量正能量、充滿美學理想、人文情懷、有視聽藝術表現力、創造力和感染力的圖片、電視新聞、短視頻等教學內容,通過祖國美麗山川建設者、扶貧攻堅開拓者、偉大祖國保衛者們勇于擔當、無私奉獻成就今天14億人民安定幸福生活的事實教育學生,以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信心。例如,我們在講授電視畫面取材時,播放央視新聞《春天的中國》、北京衛視新聞《春天美如畫賞花正當時》、四川衛視新聞《花開天府》;在講授電視畫面的構成造型元素時,展示“漓江夕照”“元謀梯田”“羅平油菜花海”等照片,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感受祖國壯美河山上來,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由于教學視頻圖片素材多樣,且具有思想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加上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好地培養了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講授,學生了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及國情教育的重要性,樹立了力爭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的決心和信心。

2注重理實一體化教學,增強課程思政實效性

青少年時期,人的思想品質、靈魂塑造,說到底就是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國人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堅持不懈地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高校教育的責任。廣播電視專業《攝像藝術》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大學生求知欲強、吸收能力快的特點,把突出價值引領作為重點,把理論與實踐、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與《攝像藝術》技能技巧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探究思維、前瞻思維、融合思維以及動手動筆操作的能力。我們把家國情懷、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懷、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納入《攝像藝術》教學課程,學生在提高視聽藝術修養的同時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在理論授課環節,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通過理論講授和觀看與知識點相關的經典影視片段,深挖課程背后的價值情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精心選擇具有正能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經典片子,如,央視紀錄片《輝煌中國》《航拍中國》《創新中國》《將改革進行到底》《舌尖上的中國》等片段,學生通過直觀的電視片觀摩,將枯燥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理解,再反觀理論教學內容,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在弄通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踐。通過重點問題的概念分析、特點分析、案例分析等,遞進式層層解讀,以使學生了解電視攝像創作的相關基礎知識、畫面造型基本手段和方法,同時在講授中貫穿道德人格教育,使學生認清鏡頭下所承載的民族復興大任,從而完成專業主干課的理論入門,形成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認識飛躍。在實踐授課環節,教師布置課堂實訓作業,學生分小組實踐,以自然景觀、校園風光、人物風采為題等進行拍攝,并剪輯成5分鐘短視頻節目。學生完成后,通過課堂大屏播放,教師按照理論知識點進行點評分析,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進行專業指導,使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通過《攝像藝術》基礎方法和拍攝技巧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思維,掌握一定的電視攝像技術和電視攝像藝術表現力,以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是地方高校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思想前提和理論基礎。強調:“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我們黨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就是要求學校培養思想信念堅定、學以致用的優秀人才。在專業實踐教學中,我們把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作為核心,從理論到實踐嵌入《攝像藝術》課程,進行循序漸進、有理有據的講授,使學生清楚身處新時代,中國人民更加自信,祖國更加朝氣蓬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正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從而明白新時代大學生理應以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為己任,通過系統學習和不斷努力,以期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教師在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上,按照“授課+作品考核”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學以致用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媒體傳播能力。通過深挖課程的思政教育內涵、調整教學內容、課程評價和強化實踐教學等環節,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以提升新聞傳播人才創新創業素質。在大二第一學期,學生跟隨指導老師,在四川傳媒學院閬中教學實習基地進行一周的實踐教學活動。帶隊指導教師以身作則,做好示范,要求學生恪守社會道德,尊重新聞規律,勤于動腦動手,用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采訪報道,同時力求以專業精神、踏實嚴謹的態度、工匠精神對待采訪報道。如,學生拍攝的《閬里尋飛記》《古閬古味》《閬中人》《閬味三絕》等實訓作品,都達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專業水平。構建高水平傳媒人才培養體系,必須把課程的思政建設貫穿于專業課教學全過程。我們依托四川傳媒學院“川傳云·融合媒體實驗教學中心”,以及各城市臺、各地融媒體中心等媒體平臺,為學生搭建直接面向社會的實踐平臺,使學生初步具備在融合媒體環境下進行節目策劃和編導的能力。畢業答辯前,學生提交電視畢業作品和創作報告,指導教師注重考察學生思想政治修養、理論應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通過思政教育,學生思想覺悟得到極大提高,通過嚴格的攝像藝術專業訓練,學生理論與實踐得到飛躍。學生向著有自信、尊道德、講奉獻、重實干、求進取目標邁進。如2020屆廣播電視專業畢業生拍攝制作的專題片《阻擊疫情的英雄們》《話說書法瑰寶》《拾藝·川魂》《年味》,紀錄片《堅強》等,這些“沾泥土”“冒熱氣”“帶露珠”的作品,很好展現了畢業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關愛社會的家國情懷。

4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老師。培養人才、立德樹人,取決于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教書與育人關系的密切。教書育人,教學相長成為教育的客觀規律。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競爭,更是意識的競爭,思想與觀念的競爭。在學生眼里教師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也是今后參與競爭的榜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認識到,教師的道德品質、治學精神、生活態度,乃至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著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為在專業課程中有效開展課程思政,融合媒體學院為《攝像藝術》課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學院的學術委員會多次為本課程“課程思政”把脈,對教師進行培訓,并選派優秀骨干教師擔任本課程教學。目前,融合媒體學院專業課程教學擁有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師德高尚、業務能力精湛、熱愛教學事業的“雙師”型教師。因為教師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崇高威信,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如《攝像藝術》專業任課教師曹鋼教授,為第五屆全國“百優”廣播電視理論人才、四川省勞動模范。幾十件作品獲國家級和省市級獎勵。《攝像藝術》專業任課教師周建華副教授,曾在湖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從事新聞記者、編導、攝像工作,多次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教師以身作則、鮮明的示范性,傳道授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攝像藝術》專業任課教師李國光副教授,在授課中,選取自己在央視任記者參與專題片《邊疆行·天上阿里》拍攝為例,配合理論進行講解,通過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邊防哨所采訪,講述電視畫面拍攝真實性表現藝術性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白運動攝像在電視畫面造型中的重要作用,運動攝像使電視畫面具有了生命。這種以身示范、以親身經歷告訴學生,真實是電視語言最大的藝術,運動使電視畫面鮮活生動的講課受到學生好評。

5結語

地方高校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融入廣播電視專業課程,是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以教師隊伍為“主力軍”、課程建設為“主戰場”、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強化價值引領,增強時代感和實效性,把思政教育和教學科研、學習就業等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推進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將遵循教育規律,適應傳媒生態環境變化對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全面推進課程的思政建設,以質量提升教學為核心,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通過傳道授業解惑幫助學生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通過學校教育,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曹鋼 單位:四川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