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程教學創新機制研究

時間:2022-04-29 11:15:47

導語:大學課程教學創新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課程教學創新機制研究

一、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意義

(一)有效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據21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比211年增加983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162%。外出農民工絕大多數是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力和精英人才,目前農村出現的土地拋荒、種植效益下降、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等與農村勞動力減少生產力低下有很大關系。大學生到農村創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農村發展人才匱乏的局面,有效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對于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和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實現城鄉人力資源有效配置,拓寬大學生就業領域,緩解城市就業壓力。211年我國招收普通本專科生達68159人,畢業生68156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達41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619%,而1978年這一數據僅為1155%。212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917萬人,2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這些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大眾化造成高校畢業生數量激增,另一方面是由于經濟危機造成企業需求人數下降,致使大量畢業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絕大多數畢業生扎堆城市,不利于人力資源效益的發揮。國家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對于改變常年來農村人才、資金凈流出的現狀十分有利;同時也能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減小城市就業壓力,實現全社會范圍內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三農問題的解決,人才是關鍵。城鄉一體化戰略能否實現取決于人才的一體化,大量人才積聚在東部沿海省份和內陸城市、廣大鄉村已成為人才洼地狀況必須改善。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農村學生有機會進入高等學校深造,但是畢業后能回農村工作和創業的較少,這不僅造成農村資金外溢,更造成了智力外溢,再加上二代農民工已很少返鄉,使得農村發展愈加缺乏合格的建設者,農村發展后勁乏力。要想實施城鄉一體化和農村城鎮化戰略,必須要有人才保證;否則,沒有高素質人才的支撐,農村發展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

二、課程教學在促進大學生農村創業中的作用和意義

(一)能有效改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學而優則仕、重工輕農等傳統觀念是影響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最大心理障礙。畢業生對到農村創業心理準備不足,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無論來自農村還是城市,畢業后自愿到農村創業者少之又少,一個家庭傾盡財力培養大學生的初衷是希望其畢業后能在大城市找到一份體面的高薪工作,畢業后再回到農村工作不僅父母不同意,就是大學生本人也不愿意,他們寧愿在城市過著居無定所的打工生活,也不愿回農村工作和創業。通過在大學課程中適當加入農村創業的內容,使大學生認識到農村創業不僅可行,而且是大有作為的,和工商企業一樣,農業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大學生做好從心理上到農村創業的準備。課程教學對于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課程教學等活動,使大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

(二)為大學生農村創業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大學生農村創業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大學教育與農村創業教育必須做好有效銜接才能體現課堂教學在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中的作用,從而體現出大學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這一本質特征。通過大學課程教學,在工業和商業教育的基礎上,加強農業方面的教育,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還為拓寬學生未來的就業渠道做好專業上的準備。通過課程教學傳授創業、經營管理、農村社會政治經濟人文等知識,能夠使大學生很快融入到農村創業中,減少了農村創業的風險,提高了成功的可能。

(三)有效彌補現階段大學教育中農村創業教育缺失的現象。大學生不愿到農村創業,不僅是城鄉差距和二元結構造成的,而且與大學教育中重工輕農也有直接的關系。在大學招生中,學生扎堆報考財經類和理工類大學,而農業院校卻很少能招到高分學生,不少老牌農業院校紛紛被一些新興財經、理工、科技、外貿類大學超越,就是一個很好的注解。農業大國中的年青一代不重視農業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為改變此類現象,不僅要在農業類院校中進行農村創業教育,而且在各類院校中都要有農村創業方面的課程供學生選擇,通過課程教育有效彌補農村創業教育缺失的問題。

三、高校在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單一,重理論輕實踐。通過對不同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發現,除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公共課之外,所設置的選修課基本也是專業課程的延伸,很少有跨專業的課程,課程設置專而精,人才培養重專才輕通才。創業教育課時較少,基本都在8學時左右,講授內容虛而不實,學時、學分少,不能引起師生的重視。短短幾節課,學生根本掌握不了創業的精髓,理論課程設置過多,實踐課程設置較少,不少實踐課是通過在實驗室操作模擬軟件進行。即使到工商企業現場教學,實踐課也成了走馬觀花似的參觀教學,學生無法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掌握。

(二)缺乏高校教育與農村創業教育的有效銜接。目前不少高校舉辦各種形式的創業大賽,但是很少有涉及農業的內容。大學教育和農村創業教育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機制。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很少有從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打算,寧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回到農村創業。高校從自身發展和招生方面考慮,也不希望學生到農村發展,不主張、更不鼓勵開設農村創業教育的課程,學生本身也缺乏使命感和責任心,對農村發展缺少關心。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經常被當做反面教材教育學生,致使絕大多數學生對到農村創業產生抵觸心理。每所高校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實踐基地和創業基地,卻很少有涉及農業方面的基地。高校缺乏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學生創業者企業管理與市場運作經驗缺乏,高校畢業生涉農創業項目的立項與資本籌措相對困難[1]。

(三)涉農教育不足,缺乏對農村發展前瞻性的分析。在涉農教育方面,沒有或很少有這方面的課程設置。目前,學生和農村接觸的渠道是通過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和三下鄉等活動,有不少學生通過這些活動發現農村生存的艱辛和風險,更不愿到農村創業和就業。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本人缺乏對農業發展的前瞻性預計,認為農村發展沒有前途,收益少、風險大、條件艱苦,沒有看到農村發展的機遇。事實上,大學生到農村創業除種植和養殖外,可以從事加工和服務業,而不必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隨著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國家各種惠農支農政策的出臺,農村的就業和創業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較而言,農村創業也有很多優點,競爭壓力小、生活成本低、環境污染少、創業項目多等是城市所不具備的。

(四)非經管類學生缺少市場經濟知識的教育。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什么專業的大學生都應該掌握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基本知識,除了學好專業知識外,還要對市場經濟的規律有確切的了解,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經營管理、市場運作、創業學等知識應熟練掌握。而事實上,多數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除經管類專業外,其他專業很少涉及這方面的課程。從目前就業渠道看,絕大多數畢業生不得不到企業就業,從而直接面對市場,很多學生在工作初期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就是在學校缺乏相關教育造成的。

四、創新課程教學機制,促進大學生農村創業

(一)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增加涉農教育內容。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關鍵一環,學校應制定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創業教育滲透到學校教學管理的各個方面。課程教學應該體現為區域經濟服務的目的而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設置不能太狹窄,除專業核心課程外,可適當增加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和內容,把開設涉農課程作為硬性要求。規定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選修一門農業方面的課程。可以定期聘請農業方面的專家開設講座,講授我國農業發展方面的知識,強化學生對于農業的認知,提升他們到農村就業的信心和能力。從區域發展視角,把區域建設與高校教育及大學生創業結合起來進行整體規劃,有助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現高等教育的實用性。由于農村創業面臨風險大、挫折多的特點,應加強心理挫折方面的教育和訓練內容,培養學生戰勝困難、應對挫折的能力。

(二)強化大學生村官和基層選調生制度,完善農村創業機制。實現大學生村官制度與農村創業相結合是促進大學生農村創業的途徑之一[2]。大學生村官制度是我國設立的一項創新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難的問題,同時能為農村一線輸送具有專業知識和創新型人才,還可以為政府培育后備人才,其意義重大,基層選調生也大都走向農村最前線。由于沒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農村工作的經驗,很多人對農村工作的困難缺乏預見,造成工作上的被動和低效。大學生村官和選調生也是農村創業的倡導者和執行者,應該把大學生村官和農村創業結合起來,選擇具有開拓精神和專業技能的學生作為大學生村官。高校如果加強農村工作和農村經濟社會方面的知識教育,可以大大縮短他們適應農村工作的時間,并能提升他們的工作績效。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農村創業誘導機制,使大學生自愿和樂于農村創業,為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三)加強財政支持力度,做好各項保險工作,切實解決后顧之憂。相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存環境,農村工作條件差、工資福利待遇低、創業風險大,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的投資,繼續完善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均衡化,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具有吸引力的農村人力資源吸納機制,使具有高水平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奉獻自己的才華。政府應制定政策,完善各種保險,解決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后顧之憂。鼓勵大學生將創業項目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對到農村創業的大學生,加強財政扶持的力度,給予財政補貼、信用擔保、稅收優惠等政策,減少限制性條件,加強理念創新、服務創新和職能創新[3]。

(四)創建大學生農村創業基地,建立高校教育教學與農村創業教育的聯結機制。大學生農村創業基地是大學畢業生農村創業的橋頭堡,具有拓展大學生就業渠道、促進大學生成規模反向流動至農村的重要時代價值[4]。在做好工商企業實踐基地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農村或涉農企業實踐創業基地,政府、高校、企業建立聯動機制,設立大學生農村創業園區,優化農村創業環境,為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提供有利條件。在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基礎上,為更多的學生創造畢業見習、創業實踐等鍛煉的機會[5]。政府牽頭創建大學生農村創業科技園區和實踐基地,并提供政策支持。高校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實習或創業,從而為其未來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強化農業院校服務三農的基礎上,其他各類學校也應該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做出應有的貢獻。借助三農的政策機制、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改革機制,創新大學生就業的新理念和新視角[6]。大學課程教學是鑄就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和生存觀的重要一環,對于具有13億多人口的農業大國而言,不能把就業的去向緊緊盯在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具有創新創業的拼搏精神,到農業領域去施展自己的才智。而大學課程教學應該改變脫農教育的現狀,適應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需要,為培養合格的新農村建設者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邢安剛工作單位:福建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