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3-22 08:55:31
導語: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一)課程定位作者:單位:課題組以專業的就業方向為指導,對潛在就業企業諸如:昆鋼設計院、昆鋼房地產公司等,進行了大量走訪和調研,確定《建筑結構》這門課程核心地位,同時課程內容的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建筑施工技術》、《建筑工程質量事故分析與處理》、《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等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本課程定于專業一年級學生第二學期開設[1]。(二)課程教學目標作者:單位: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從這門課程中真正學到知識和技能,只有重新修訂課程教學目標,將教與學的重點由結構構件設計計算轉向結構施工圖與結構圖集的識讀與應用。教學過程中著重強調公式應用,公式推導部分可少講或不講,只需要讓學生能夠理解構件的設計思路以及能夠進行簡單梁、板、柱的構件設計即可,能夠正確識讀結構施工圖與結構圖集,學會將力學、結構、識圖等方面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則基本達到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三)課程內容改革作者:單位: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后發現《建筑結構》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仍然脫離不了枯燥的結構理論知識、力學知識、結構構件設計公式,但高職學生基礎薄弱,難以掌握相關知識。根據專業課程改革體系的要求,結合高職學生的生源、認知特點,本人認為“建筑結構”課程內容上應弱化理論推導,強調基本概念、基本計算技能和常用結構構件基本構造知識的學習,注重職業技能和素養的培養。根據高職教育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要求,結合我們學院這門課程的實際情況,課題組成員根據前期調研以及討論將課程內容重新進行了整合[2],課程內容包括理論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綜合實踐教學環節三個部分。理論教學環節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根據學生接受能力,以及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適當的降低計算部分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行業發展及時講解新材料、新工藝、新理論、新規范的應用,實踐教學中應緊密結合工程實例。特別是結構施工圖與結構圖集的識讀與應用[3],教學內容更應該源于工程實例,教材為輔。課程內容本著以學生夠用為度分為七個教學模塊:鋼筋和混凝土力學性能、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分析、梁的設計計算、板的設計計算、柱的設計計算、結構構件的裂縫和撓度、識讀結構施工圖,課程總學時為64學時。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理解并掌握《建筑結構》課程的教學內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門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分為三個部分:認知實習環節、實驗教學環節、課程設計教學環節。認知實習可讓學生充分了解土木工程中各類建筑、不同形式的結構及其施工的基本概念,建立初步的工程意識,激發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后續課程的興趣。實驗教學環節有助于學生鞏固專業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教學環節是一次綜合性、應用性的訓練,可使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方法、步驟、設計要點有一個全面的掌握,還可以熟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的相關內容[4]。綜合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而言是知識的匯總,技能的綜合應用,該環節的總學時為256學時。
二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聽沒聽、聽懂多少,需要進行測試才知道,而且學到的都是死知識。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教學的完整性從而忽視了課程對實際應用的可操作性、忽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督ㄖY構》這門課程中含有大量的結構理論知識、受力分析、公式應用、圖片識讀等內容,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學習內容繁多,學習難度大,教學過程中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就顯尤為重要。本門課程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選用以下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啟發式教學作者:單位: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自主能力。例如:在講到建筑結構的結構構件的時候,可以引入《建筑識圖與構造》這門課程所學的民用建筑構造的組成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判斷圖中構造哪些屬于承重的?哪些由不屬于承重的?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構造的有無對建筑產生的影響。由此讓學生確定建筑結構所包含的構件。(二)案例教學法作者:單位: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師曾經參與的工程建設項目作為設計案例,讓學生從實際工程進行系統的分析與學習。也可以通過實際工程的參觀學習,采用多媒體課件、工程照片、動畫、結構模型等教學輔助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較為全面和系統的掌握知識[5]。(三)項目教學法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的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可根據圖紙自主選擇一根梁、柱子、基礎等進行設計?,F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外伸梁圖1為例說明其實施過程。先把外伸梁的設計按照教學安排劃分成若干個子項目,然后再把子項目劃分成若干個子任務,如表1所示。(四)現場教學法作者:單位:教學過程中指導教師結合實習項目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對混凝土結構建立感性認識,鍛煉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鞏固、加深理論知識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的目的。同時充分利用校區內已建和在建的工程項目,通過施工現場參觀并聽取施工技術人員的現場講解,觀看施工工藝或建筑單體的施工錄像等,使學生熟悉并了解混凝土結構基本構件及常用結構體系,了解設計和施工、理論和實踐之間的相關關系,加深學生對結構設計理論學習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6]。
三結語
《建筑結構》課程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方法兩個方面的改革,學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處理現場一些簡單的施工問題,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但這門課程的改革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除了對以上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之外,還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對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不斷的改革與探索,總結出適應高職教育要求,適應社會、學院發展的《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陳翔.高職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山西建筑,2008,(02):206-207.
[2]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01):1-6.
[3]徐錫權,申淑榮.建筑結構課程模塊及項目化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02):76-79.
[4]黃煒,薛建陽.混凝土及砌體結構[M].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5]徐錫權,申淑榮.建筑結構課程模塊及項目化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02):76-79.
[6]許琰.建筑類專業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6,3(06):61-63.
作者:李娜 向秀佳 張美佳 楊繼鵬 單位:昆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課程教學“微課”設計與實施
- 下一篇:學前教育樂理課程教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