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分析
時間:2022-12-21 09:48:55
導語: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專題課程中以互動式教學為核心,充分發揮老師“教”的技巧性與學生“學”的主動性:教師對授課內容合理篩選,巧妙闡釋,在特定的理論體系中引發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深入思考;通過課堂討論、課外閱讀、田野調查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通過課程微信群(QQ群)與課程公眾號來輔助教學,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傳統文化;互動性;主動性
高校課程體系中,《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門重要的人文通識課程。了解傳統文化,便是了解我們民族傳承與發展的歷史。這門課程以科學的態度對傳統文化現象進行研究、整理和描述,使學生對古代文化有較深入的了解,同時掌握關于思想、宗教、制度、科技、藝術等的發展歷史與成就,在此基礎之上能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現代化”這一命題的當代價值,從而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就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老師“教”的技巧性與學生“學”的主動性,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互動式教學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對上課內容的篩選及講解方式的創新;二是這種上課方式與內容可以充分激發、調動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內容篩選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文化從廣義的概念而言是指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一切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具體而言主要有四類,一是心態文化,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意識形態活動中升華出來的價值觀念、知識系統、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的總和,如宗教、思想等;二是行為文化,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式,多以民風和民俗形態出現,如節日風俗、人生儀禮等;三是制度文化,是各種社會規范的總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經濟等制度;四是物質文化,是人類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創造活動及勞動產品的總和。面對浩如煙海的內容如何選擇,這是我們首先要關注的問題。篩選內容需要對上課的同學有一定的了解與分析,由于這門課是全校通識課,所以選課學生專業背景多元化,為了有針對性組織教學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幾年來我們也比較關注選課學生的信息。通過多種途徑如選課信息、問卷調查、課堂反饋等,我們對于學生的情形也有了大致了解,從問卷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學皆希望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并對身邊文化現象有清醒的認知。考慮到這些訴求,最后我們基本確定了以專題方式來處理浩瀚復雜的文化現象,在上文所述的傳統文化四大類中,以心態文化為主體,另三類中選講有代表性的專題。心態文化中我們重點介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這兩種思想構成中國傳統思想的主干,對社會生活及文化傳承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深遠的影響,在當今的社會思想中也依然存在明顯的儒、道思想痕跡。另外,傳統宗教方面的佛教與道教也是課程講授的重點。佛教雖然是外來宗教,但自東漢初傳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唐代時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而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最具有民族特色,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巫術、方術時期,魯迅先生也曾經強調過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另三類內容中,行為文化中主要講姓氏稱謂、婚葬習俗與節日風俗;制度文化主要講教育制度與選官制度,以書院與科舉制兩個專題為切入點;物質文化重點講傳統建筑與飲食文化。當然,有些內容的分類并非壁壘分明,如傳統藝術是講述重點,可以歸入傳統思想,而傳統藝術中的美術、對聯類亦可以歸入物質文化。總之,通過問卷調查、課堂反饋等方式對學生的課程訴求有所了解,再結合課程組教師的統籌安排,最后從豐富的對象中篩選出這些內容,分專題講述討論。這些內容都與當下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也易使同學理解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
二、課堂教學以當下文化現象為切入點
本課程是人文社科類課程,重在理論學習。但面對大多數都是理工科知識背景的學生而言,如何使他們喜歡并接受這門課程,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呢?經過實踐,我們發現可以從當下的文化現象出發,如一條俗語、一個稱呼等為切入點,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興趣。比如在講宗教觀念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會請學生思考這個問題:“送你上西天”和“送你回老家”這兩句俗語哪個出現的更早?代表了什么意思?這兩句俗語在當下社會中還在使用,其意味是人人皆知的,因此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當老師告訴學生,是“送你回老家”出現更早時,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想問:為什么?這正是我們希望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因為“送你回老家”,體現是商朝就已經出現的祖先崇拜,人死之后歸于家鄉,歸祖先神管理,葉落歸根的觀念如果遠溯其源的話也可以在這里找到依據。而“送你上西天”的觀念則明顯后起,中國最早結白蓮社,期待往生西方的慧遠大和尚已經生活在公元4到5世紀的東晉末年了,如此,可知前一句話出現比后一句話早了一千多年。另外,講到佛教的因果報應理論時,請同學辨析兩句話,一是出自《周易》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二是佛教的因果報應理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每次提出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同學都會認為從本質上沒什么不同啊。但當我們引導學生去思考,問他們這兩句話受報應的主體各是什么?這時部分同學才會意識到,原來前者受報應的主體是“家”,具體而言是“家族延續的子孫”,而后者受報應的主體是“我”,“我”因報應不同而在六道中輪回,“自作自受”在佛教的報應理論中可謂真理。辨析清楚這個問題后,老師再引導同學就這一問題深入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這里體現了印度與中國兩種文化傳統的差異。佛教無論是自度亦或是度人,都以個體修行為依歸;而中國自周朝以來的宗法制社會使我們更注重家族。總之,這兩句現在看來內涵相似的俗語其實體現了兩種信仰傳統。除此之外,還有如“無事不登三寶殿”“現在”等俗語詞匯,如節日、祭祀等習俗的切入點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內容,我們通過這些事例告訴學生,文化傳統并非存在于遙遠冰冷的過去,而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既可以使學生從心理上改變對于課程內容的疏離態度,也更容易引導他們思考傳統文化的當下意義。
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課程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的內容,上文所述偏重于教的層面,那么,學生學的層面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首先,在上課之初先向學生介紹課程的性質,使其了解這是一門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人文科學,由此能一睹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并具有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其次,通過《教學大綱》與《授課計劃表》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內容有所了解,也能了解把握課程進度。再次,向同學解釋本課程的上課方式。本課程學習課上與課下的時間比最少是1∶3。課上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但每節課下課之前布置下節課要講內容,再給出參考文獻,希望同學能課下閱讀。第四,考核方面注重平時上課的作業與聽課情況,期末和平時各占總成績的百分之50%。這樣,在開學第一課時學生對于整體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考核方式都有了總體了解,可以統籌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與學習計劃。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結合自學、課堂討論和田野調查的方式使學生主動深入地學習。在課堂內安排與講授內容對應的小組或班級討論,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關于這一點,幾個學期來我們做過幾種討論方式的實踐,經過多次實踐之后,我們基本確定以下方式:上課之初就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小組數量對應知識模塊的數量。每次課程內容都以個人為單位撰寫相關讀書心得,以小組為單位制作課堂討論內容。以激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不單獨設立討論課,每一講為一專題,教師講述之前先請事先準備好的一組同學就所講內容進行討論,同時要求每個學生就每個模塊的知識閱讀課外書籍,撰寫讀書筆記與心得,作為評定成績的重要依據。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在上文教學目標中我們曾反復強調,這門課的教學目的并不在于使學生積累多少知識,而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精神。在教學環節,我們常常會布置一些實踐性強的題目,需要查閱資料或進行一些小范圍的田野調查。如我們在講姓氏稱謂之前,往往請同學做一些小作業:查一查你的姓氏的來源;問一下你的父母,給你起的名字的內涵并給自己起個號。要完成這個作業,同學首先要掌握幾個知識點:第一,了解姓與氏的區別和聯系,明白姓代表血統,不變;氏代表支族,可變。第二,古人名與字的關系。有意義相同的、意義相反的、意義相關的、以排行為字、以五行相生相克為字的。第三,號代表了文人逸士的雅趣,名和字都是長輩賜與,只有號是自取的。在熟知這些知識點的基礎之上,才可以完成這些小作業。以上幾種方式都是我們上課時常用,實踐也證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事實中,我們課程組幾位老師每個學期都會組織一次教研活動,就上課的方法與效果等問題展開討論。
四、課程微信(QQ)群與微信公眾號的輔助教學
本課程在校園網上原有課程網站,但我們負責網站線上交流的老師發現幾乎沒有人在那里發言。而這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及社交軟件的流行,學生們更喜歡用QQ和微信來聊天,于是我們課程組教師也因勢利導,更多地用社交軟件與學生交流。每節課之初,我們都會建一個課程群,微信群或QQ群,謝絕灌水,就課程內容自由討論,老師在看到相關文章時也會轉發請同學閱讀。主要討論與課程有關的內容,比如上傳教學計劃、提示作業、提示下節課內容等,老師或學生如果有看到相關的文章也可以轉發在這里,請同學閱讀,有價值的再組織線上討論。這種方式自由便捷,起到了很好的輔助學習的作用。比如有一學期時正好是海昏侯墓的挖掘,出土了豐富的文物,其墓室、墓葬皆具有代表性,那一段時期,老師和同學經常把最新解讀文章發在群里,大家再就此討論。對于漢代的葬俗及墓志有了深入了解。另外,因為課程群即時交流的特性,有時也作為簡單作業的展示平臺。如在講述傳統藝術之時,我們的一個小作業是要求每一位同學利用所學知識撰寫一副對聯,直接發到群里,老師點評打分,同學圍觀討論修改。在期末調研反饋時,許多同學表示這種作業的討論點評方式使自己收獲良多,既有技巧方面的積累,又有欣賞能力的提高,也大大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為了更好地展現課程內容,擴大課程的影響力,我們申請了一個《文化專題》的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文章。公眾號分幾個專題,其中,“原創天地”給優秀的學生作業提供了展示的平臺,當然這里也有老師的原創文章,如《三伏天的起源與來歷》《世說新語中關于理想人格的建構與實現》等都是老師的原創文章。這種方式一方面使學生見識到同齡人的水平,從而見賢思齊,另一方面在文章的閱讀中也增長了知識。每次上課之前,我們都請同學關注這個公眾號,這樣就可以定時接收推送文章,加深了解,增長知識。因其便捷性,我們的課堂上經常使用,如我們公眾號中有一組關于古琴的文章,有關于古琴的形制、古琴曲的特征及著名琴人,在講到傳統音樂時再結合這組文章,則對于古琴這個專題會有深刻的了解與認知。另外,在2016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后,我們也有一系的文章來談這個問題,因為和現實聯系緊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設立課程微信群與微信公眾號,使手機體現出輔助學習的工具價值,同時也加強了線上線下互動,學生的問題可以及時反饋,及時解答,既使老師能更好地指導學生讀書思考,也拓展了學生對于本課程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線上的互動又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種互動使師生關系和諧親密,無形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教學效果。要而言之,本課程作為一門通識課程,應該重“育”而非“教”,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在掌握一定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重在拓展視野,開闊思路,打破專業壁壘,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同學能從一個民族文化傳承者的角度來思考與分析當下問題。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體作用體現在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教師課堂講授理論,課下指導同學課外閱讀,課上引導同學課堂研討,組織同學線上討論,都體現了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互動性。
作者:馬曉坤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
- 上一篇:資源勘查課程體系建設分析
- 下一篇:麻醉責任醫師培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