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教學實踐論文
時間:2022-02-01 10:16:34
導語:物理課堂教學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同伴教學法實踐應用
EricMazur教授所提出的同伴教學法是建立在充足的課前預習基礎之上的,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收集資料,在課堂上使用應答系統來即時的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受我國中學教學環境和學生各學科課業繁重的限制,筆者在實踐中對其進行了一定的修改,使得其和當前的中學物理教學更加的契合。1.1同伴教學法的課前準備。教學活動的組織可以從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兩個角度分析,其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法的主要引導者,其教學活動的組織應當涵蓋以下內容:一是深入的分析教材,制定教學知識線索,以此來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不偏離主題。例如筆者在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第1節授課時將知識線索定位聲音的特性———聲音的影響因素———樂器中的聲音———超聲波與次聲波,以此為出發點進行教學活動,保證學生討論能夠始終圍繞教學主題進行;二是編寫相應課程的導學案,值得注意的是導學案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所了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此難度和數量應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三是收集材料確定課堂上的測試題。筆者在上述中之所以選擇樂器聲音作為知識線索,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測試題的設置能夠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契合。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其教學活動的組織主要以預習教材內容,完成導學案為主。1.2同伴教學法的教學實施。毫無疑問同伴教學法的實施者是學生,但是由于我國中學普遍沒有課堂應答系統,因此小組長也是同伴教學法的實施的重要輔助者,幫助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則是同伴教學法的實施對象。八年級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所采用同伴教學法的具體過程如下:一是簡單的對本章節要求掌握的內容進行講解,例如《聲現象》第1節中僅僅需要簡單的講解聲音的特點、聲音的音調、響度、頻率、幅度及影響因素即可;二是給出測試題,給予學生1分鐘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答案交給小組長;三是教師從小組長的統計中判斷學生對概念的掌握情況;四是如果選擇正確答案的學生在30%一下,那么就適當的放慢講解速度,對這個知識點進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再通過測試題來確定學生的掌握情況。如果選擇正確答案的學生在30%-70%之間,那么就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嘗試對其它同學解說自己的想法及推理,教師在教室內巡回視察,提供協助,討論結束之后讓學生再次作答,如果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答對則可以進行下一主題的教學或者提出讓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如果選擇正確答案的學生超過70%,那么教師可以直接進入下一主題的講解。這一過程是同伴教學法的核心環節。對于小組的劃分,筆者并不是簡單的采用傳統的以座位為基礎進行劃分的,而是根據學生的能力來進行分配的,每個小組為4個人,男女生都有,以便能夠發揮男女生不同思維方式的優勢。組長是輪流擔任的,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如果無法接受組員的觀點也可以申請換組。1.3同伴教學法課后反饋。考慮到同伴教學法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因此為更好的掌握同伴教學法對八年級物理課堂教學的影響,筆者主要采用了以下課后反饋方式:首先是傳統的課后訓練,即留給學生一定的練習題,然后在下一堂課上進行檢查,確定同伴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并以此為基礎對同伴教學法進行局部的調整;其次是單元檢測,即在一個單元結束之后根據學生的成績來判斷同伴教學法的教學效果,以此來確定下一單元教學是否應當繼續采用同伴教學法;最后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確定學生對這一教學模式的歡迎度,包括你是否喜歡物理?更喜歡哪種教學方法?能夠積極的參與同伴交流等問題。
2.結果與分析
在實踐中筆者在《聲現象》和《物態變化》兩個單元中使用了同伴教學法,從學習成績上來看,同伴教學法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并不是十分顯著,在單元測試中學生的平均成績僅提高2分,但是從學生對同伴教學法的認識來看,80%以上的學生都對該教學方法持歡迎態度,不少學生表示這種教學方法讓自己在課堂上有了足夠的發言空間,不再像以往那樣除了回答問題就沒發言的機會,當然,也有部分同學認為學生之間的討論講解過于吵鬧,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效率。從總體來看,同伴教學法對于八年級物理課堂教學而言是利大于弊的。自新課程改革以來,為了實現新課程中“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等要求,很多研究者結合國外實踐經驗提出了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游戲教學法等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固然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教學模式的步伐邁得過大,難以取得理想中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從古至今以傳授知識技能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對教育者的影響是十分大的,這種情況下直接實現教育目標的“轉彎”,將其從知識傳授轉移到綜合素質培養上往往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例如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很容易導致課堂成為學生玩耍交流的場所等。同伴教學法作為以知識傳授為核心,以同伴互助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式,毫無疑問更加的契合傳統教育轉型為素質教育需求,一方面同伴教學法對于時間的要求較低,一般來說一道測試題只需要花費10分鐘左右即可,學生討論的時間僅有3分鐘左右,從而避免了學生的討論話題出現偏差;另一方面同伴教學法的根本目的是為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服務的,這與傳統教學目標有著共通之處,能夠更好的適應當前的教學理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同伴教學法因同時具有傳統教育模式和現代教育理念的特點,不失為一個極佳的選擇。
當然,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同伴教學法也有其不足之處,例如測試題的選擇是否具有代表性、小組的分配是否合理、教師對課堂掌控能力的強弱、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否具有適當的獎勵和處罰措施對于同伴教學法的應用實踐都有著巨大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對其不斷的進行研究,從而充分發揮其對教育質量提高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康進.同伴教學法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揚州大學,2014.04
[2]倪建平,周晴,陶麗蘭,彭志國,黃致新.同伴教學法在物理課堂的初步應用研究[J].物理教學探討,2014..07
作者:趙莉 單位:馬鞍山二中實驗學校
- 上一篇:地理教學模式探究
- 下一篇:幼師聲樂教學目標與模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