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專業課堂教學思考

時間:2022-03-23 10:32:44

導語:商科專業課堂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科專業課堂教學思考

[摘要]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著教學方法與形式固化呆板,教學過程中信息單向傳遞,內容設計教師中心傾向,教學結果服務社會意識缺乏等問題,共同構成了傳統課堂教學系統失衡現象。建構良性的基于互聯網背景的高校商科課堂教學生態體系,需從課堂內部與課堂外部兩個層面進行完善,實現課堂內外部之間的信息傳遞與能量互換的生態系統,完成課堂教學服務社會與地方經濟之任務與目標。

[關鍵詞]商科教學;課堂教學;課堂生態系統

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技術、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行業產業的緊密結合,推動了互聯網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各種類型的傳統業態形式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沖擊與挑戰。教育產業作為傳統的業態形式,在互聯網浪潮席卷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轉變契機。課堂教學作為教育產業生產過程的基礎單元,其生態環境體系的重建與再造,是每個教育部門的一線工作者所不可回避的現實命題。

一、研究的理論范疇

運用生態學(Ecology)的思想與方法,來分析客觀事物的學術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生態學的分析方法使得西方的學術性研究暫時擺脫了片面的、孤立的研究客觀對象與現象的研究分析范式,將研究對象內置于它生成的場景中,較好地揭示了客觀事物與其環境生成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進而演繹發展成為生態系統(Ecosys-tem)的研究分析方法。根據西方學者G.Tansley、Lindman、Whittaker等學者對生態系統的經典性詮釋:一個能被稱之為良性的生態體系,將包含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物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形成特定的營養結構和生物多樣性,這樣一個功能單位就被稱為生態系統。[1]可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體系的構成是由組成該系統的主體與客體,以及系統集成所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等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評價一個生態系統的物理狀態之好壞,學術界有不同的認知與標準。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的生態經濟研究中心的柯斯坦扎與梅格(1999),在倆人合作的題名為《何為健康生態系統》的作品中指出:“健康生態系統是一個可持續的、完整的、在外界脅迫情況下完全具有維持其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2]當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對生態系統活力、組織結構和恢復力三大要素的評價上。基于上述三者間的關系,柯斯坦扎、諾頓、海斯克(1992)三人聯合提出了健康生態指數(Healthindex,HI)公式:HI=V(vigor活力)×O(organization組織)×R(re-silience恢復力)[3]基于上述分析,我們獲得本問題研究的邏輯起點是:(一)一個良性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標準有二個:一是,為了確保系統運行的健康、活力和自我恢復力,一定要建立系統構成要素之間的結構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的穩定機制。二是,良性系統的社會評價標準將在于考查系統運轉的結果,是否有利于構成系統的生物體的自我健康發展,以及在形成生物體可持續性的生存與發展能力建造上的輔助能力。(二)將生態系統的建構思想運用到課堂教學活動分析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良性的課堂教學生態體系的框架結構。該結構的構成要素包括課堂教學主體(老師)、教學客體(學生)、教學內外部環境三方面。而良性的生態課堂環境體系中,應該建立在教學主體、客體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傳遞和互動上,以及在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與目標的建立上,同時還應當與社會需要和外部環境之間保持完美的契合與良性的互動關系。以生態系統論的觀點來探索課堂生態系統動態平衡機制,尋找課堂教學運行規律,對于提高課堂學習效果,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實現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的生態失衡

在國際上,對于課堂教學形式的研究與劃分是根據設計者在教與學權重比例安排的大小,將課堂教學劃分為直接教學與開放式教學兩種基本形式。而直接教學屬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是以教師為課堂教學中心的指導性教學方式。開放式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執行上,加大學生個體和團體活動所占的比重,強調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及意義。[4]傳統的課堂教學因割裂了系統構成要素之間的信息互動與傳遞,導致傳統課堂教學之生態系統存在體系不完善、教學模式僵化等方面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教學形式主要采用直接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形式以教師傳授式為主,學生成為被動的信息與知識接受器;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師生間互動稀少,教師唱獨角戲,教師滿堂灌,課堂內部信息呈單項流動等問題。(二)教學過程信息源發送中心單一、信息傳遞方式簡單。以教師為課堂中心的課堂設計與知識傳授,信息流沒有形成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與對流。盡管互聯網移動終端已被廣大學生所使用,但是移動互聯網被應用于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內容與知識方面之用途的使用尚不普遍。手機仍然只是一個生活與娛樂用途的工具,沒有充分發揮手機和互聯網對課堂教學的積極推動作用,移動終端信息流向在課堂教學中也未被加以引導和控制。(三)課堂教學與社會地方經濟聯系不緊密,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脫節。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應當以服務市場、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和理念。脫離這一宗旨和目標,不僅會導致課堂教學授課內容呆板,缺乏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也會因此而缺少針對性和特色性,無法適應社會和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實踐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相脫節。進而引起教育產品市場滯銷問題,大學生就業難題就成為學生本人、畢業生所在學校以及社會的痼疾。

三、良性的商科課堂教學生態環境建設路徑

(一)營造課堂內部良性生態系統之思考。在課堂生態系統的諸要素中,人作為最為活躍的要素,即學生與學生的人際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人際互動構成了課堂生態系統兩大最為重要的動力。[5]建立良性的課堂教學內部生態系統的建構目標,主要是通過營造信息互動與對換的話語空間與課堂運行機制,解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僵化與呆板的弊端。具體建議如下:1.建立開放式教學形式。借助互聯網平臺將企業經營的全景式運行過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經營全過程,這種利用情境學習的教學方式,完成師生角色切換,教師成為授課知識傳遞信息流的主控和引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設計內容的途徑之一。課堂內部教學氣氛的互動與循環,良性的生態系統的建立,不是單靠任課教師提前的精密設計安排就能夠全然控制實現并完成的,尚且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熱情,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愿望與學生部分現實性的愿望之間的協調與統一管理是建立課堂內部生態體系的核心要素。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到真實企業,接觸到前沿的管理思想和技術。變革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手段,不再拘泥于課本案例教學,教師、行業專家僅僅起到引導、指引的作用,培養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習內容的選定決定著課堂生態系統中教師與學生兩大活力要素能量的流動,所以在課堂教學內容設計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嘗試翻轉課堂教學的內容設計與內容操作。信息化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能夠有效調節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與注意力;還能提高課程信息內容更新的速度,使課堂內容更新的腳步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當前,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已經出現了一些社會實踐的產物。例如,慕課(MOOC)與微課。這些有益的信息技術嘗試與引入,有效地改變了課堂的教學管理模式,對于營造直復式的、有機互動的、多中心的課堂教學情景氛圍的效果是明顯的。3.由于商科教學內容龐雜且具體,涉及到理論與實踐的兼顧,多學科跨專業知識與內容的覆蓋。因此,建立良性的課堂教學生態體系所需要的人力資源水準要求較高,跨專業的實踐屬性需要各類型知識結構的專業教師通力協作,共同完成對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商務學科課程的傳授任務,建立一個有機互動生態教學系統的建構。4.學習反饋是教師指導學習與學生學會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課堂生態系統的重要要素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對學習的指導。利用學習反饋渠道,隨時捕捉學生學習反饋的信息,并及時對學生的學習反饋予以有效回應,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指導學生學習的進度,學生也應充分利用自我反饋信息與教師協商調整學習的難度,師生協商合作,實現學習反饋的動態平衡。5.營造一個適宜學習的環境。基于課堂生態的學習環境是指與學習環境相關的因素如物理環境、文化環境和心理環境等的和諧統一。從根本上說是人際的和諧、精神的和諧與心理的和諧。只有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師生才能協作共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二)構建課堂外部生態系統工程。本著課堂教學應當服務社會,服務地方政府與市場,服務國民經濟的多元目標,課堂教學生態系統要建立與地方企業、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對接與功能服務意識。美國著名的“維斯康星思想”的基本內涵就是:大學必須參與所在州(地方)政府的具體社會事務,將全州作為教學場所,與州政府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互惠互利。[6]威斯康星思想從其本身的語義上來看,只是狹義的指向了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其延展的社會范疇可以擴展到對社會機構與組織的各個層面,以及國民經濟、地方經濟和市場的各個部分。總之,服務社會、服務經濟、服務市場、服務社會人群乃是一切教學與研究的終極目標。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外部生態系統的建設需要從以下的方面逐漸完善,現以山東工商學院為例加以說明。1.服務國民經濟與社會,推進互聯網平臺與學生創業實踐結合的嘗試,推動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最終目標,建立課堂產出與社會轉化之間的銜接點和應用平臺。利用互聯網時代下的各種創業式的電商平臺,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并開展跨境電商以及國內電商平臺的各種業務,通過干中學的方式,完成有關課堂知識的轉化,服務社會,并能夠鍛煉學生的商業能力。以山東工商學院經濟學院為例,該院師生們自2014年起,主動與山東煙臺中小企業網商協會共同建立了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基地,在此人才基地孵化下運行的天貓實訓培育基地,阿里電商平臺的師資培訓等課程與實踐活動,使得經濟學院商務專業的學生借助現實的商業平臺鍛煉了實際工作能力,并在實踐中活學活用所學的有關國際貿易和國際商務的知識,體會了書本知識和理論的實踐意義與內容。2.服務地方經濟,搭建地方經濟與學生參與共建的平臺,創造參與企業實踐的土壤。為了更好地落實課堂教學內容服務地方經濟目標,經濟學院組織學生參觀地方企業,獲得與地方企業級企業家接觸的機會。此外,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還利用暑假期間深入農村,參與農村電商扶貧開發計劃。在山東海陽市郭城鎮山腳村,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電商知識,幫助村辦企業和村民完成了電商平臺知識普及與運用。通過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師生角色的轉換,完成了課堂教學活動中書本知識的現實運用,服務了地方經濟,也鍛煉了學生實踐能力。3.服務科研活動,鍛煉學生的社會調查能力。以經濟學院教師所承擔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食品安全體系追溯系統為依托,經濟學院的學生利用假期深入西北城市寧夏、銀川等城市先后對我國知名品牌蒙牛、伊利等奶制品企業做深入的問卷調查,建立了學生與社會交流的平臺與機會,也提高了學生參與了解科學研究過程的興趣。4.選聘知名企業家、風險投資人、政府相關人員等各行業優秀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形成協同育人的新機制,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017年9月,經濟學院聘請中金黃金公司煙臺分部的姜經理來學校給國際貿易與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做市場營銷大賽的顧問與特約指導嘉賓,通過引進來的方式,創造了學生接觸與了解企業家思想的機會,拓寬了視野。5.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合理發揮其作為分解者的作用,通過履行職能、制定政策、分配經費及指導建議等,為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山東工商學院積極推動一線教師進行各類別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與探索,成為教育改革的積極助推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增文,等.關于生態系統概念的討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12):204-208.

[2]CostanzaR,MageauM.WhatisaHealthyEcosys-tem[J].AquaticEcology,1999(1).

[3]CostanzaR,NortonBG,HaskellBD.Ecosystemhealthy[M].WashingtonD.C.Covelo,California,Islandpress,1992:5-49.

[4][德]希爾伯特•邁爾.德國課堂教學發展的建議[J].全球教育展望,2017(7):31-46.

[5]尹達,等,課堂生態系統動態平衡機制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10-12.

[6]鄭恒斌.地方性高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2(11):69-70.

作者:何天立 孫麗艷 單位:山東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