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經典誦讀融入普通話課堂教學思考
時間:2022-06-19 10:34:55
導語:人文經典誦讀融入普通話課堂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開設普通話課程已較為普遍,普通話教學已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環節。但普通話課程普遍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內容單調,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面對目前高職學生精神文化狀態以及被動學習的狀況,我們嘗試將“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融入普通話課程中,希望借助于普通話課程與傳統經典誦讀的結合,一方面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提升人才素質培養的效能。
關鍵詞: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經典誦讀;傳統文化;人文素養
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和建設者,當今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都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起傳承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尤其是人文素質課教師,要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中,引導高職高專學生誦讀傳統經典作品,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一、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現狀的思考
高職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簡稱,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個性。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在于他們同屬于高等教育,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符合高等教育的規律,以及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高職教育的“個性”在于“職業”,因此其人才培養目標又具有自身的特點,即重視技術性、專業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全面、和諧地發展。高職教育同樣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但目前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普遍存在著“重技術、重功利,輕人文、輕素養”的不良傾向。很多高職院校偏重對學生的技能培訓,希望在短期內使學生掌握專業技術技能。而人文通識課程由于在短期內無法體現教育成效,學校和學生不重視,因此不斷被邊緣化。這種傾向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則是重視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用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培養,這也導致了高職院校人文通識教育的開展舉步維艱。
二、當前高職院校人文基礎課程———普通話教學現狀的反思
1.高職院校重視程度不夠。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其特點在于職業性,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社會生產有著密切關系,其人才培養要適應職業市場的需求,這是高職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根本動力。與此同時,其特殊性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重技術、重功利使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過多地重視學生的專業教育,忽視人文通識教育,如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和普通話課程,課時一再被縮減,甚至取消。以我校普通話教學為例,在一年級開設普通話課程,但課時較少,只有18個課時,除去期末口試,真正用在普通話教學的課時偏少。人文通識課程的減少甚至取消,不僅影響高職學生個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從長遠來看,也影響了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必須改變高職院校對人文教育的重視程度。2.高職學生對學習普通話的認知程度不高。由于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對畢業生的普通話水平沒有做硬性規定,而且很多企業與崗位也沒有普通話水平方面的要求,導致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對普通話的學習都不夠重視。他們認為普通話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課堂上部分學生對普通話練習活動參與不積極。而且他們還認為自己從語言發音到表達習慣都已成形,不易更改。他們沒有認識到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于提升個人外在形象,表現個人形象和氣質,以及在求職和工作的過程中的重要性。3.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軟硬件條件不達標。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軟硬件條件不達標主要表現為師資和教學設備兩個方面。首先,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普通話師資力量不足,普通話教師多是從事語文教學的中文專業教師,他們存在著普通話發音不標準、表達不清晰以及大部分未接受專業的技能訓練等問題,這些都不能達到普通話教學的要求。其次,教學設備不完善,部分高職院校沒有足夠的語音教室或是多媒體教室用于普通話教學。尤其是語音教室,即使有也僅僅限于外語教學使用,而普通話教學則被排斥在外。這些條件的限制都給普通話教學的效果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1.促使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的教學改革。我國正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表達能力和傳統文化修養是個人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相關課程也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重點。愛因斯坦曾說:如果學校僅僅是專業教育,培養的只是有一技之長,但無人文情懷而又自以為是的專家,這樣的人只能“是一個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高職院校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使學生不僅成為專業技能型人才,還能以良好的素養作支撐,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擁有可持續成長的能力。將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融入普通話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高職院校人才素質培養的效能。2.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普通話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口語交際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練習的內容也是單調的語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表達欲望。而誦讀經典,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能為個人發展提供良好的人際環境。隨著社會對高職人才需求的激增,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日益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牽制要素。很多高職學生雖有表達意愿,但常常言之無物,內容空洞。不少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語序混亂,詞不達意,思維常常與語言表達脫節。還有不少學生表達能力欠缺,說話時不流暢、觀點不清晰,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方言區的學生則存在普通話發音不標準,語感不強,有的學生甚至有用普通話表達困難的情況。針對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缺失以及口語表達困難的現狀,經典誦讀是有效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應積極采用有效的經典誦讀方式,豐富普通話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口語交際能力,使高職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獲得社會認可,充分發揮個人價值。3.提升普通話課堂教學效果。將傳統經典誦讀融入普通話教學中,用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普通話課程教學,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充分發揮普通話課程的“育人”功能和語言表達訓練目的。以標準的普通話語音為平臺,讓學生在朗讀訓練中,改善語音面貌,體味中國文化、語言文字之美,吸引他們主動學習,甚至萌生提升自我的愿望。只有這樣,教學效率才會逐漸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才能走進更多學生內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學生內心,幫助他們加快走向成熟,增強職業素養,幫助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以求給普通話課程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普通話教學效果,高質量地、及時地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四、結語
將經典誦讀融入普通話教學中,是對普通話課程改革的有益嘗試。同時,他也能夠彌補高職院校偏重技能培訓帶來的弊端。高職院校提出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中,“高素質”不僅僅指的職業素質,而是應包括人文素質在內的綜合素養。經典誦讀融入人文素質課程,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健全學生的人格,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高職院校也需要培育自己的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經典誦讀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培育高職院校特有的校園精神。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是一種無形資產,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他能夠影響身在其中的每一位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建立起和諧校園,在無形之中塑造每一位學生的精神面貌。
參考文獻:
[1]袁梅.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教學現狀和策略探究[J].現代語文,2017,(11).
[2]柯聰.傳統文化經典悅讀融入高職普通話教學探索[J].學科探索,2018,(15).
[3]徐源.基于隱性課程文化的高職人文素質提升策略研究———以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為例[J].職業教育研究,2013,(2).
[4]金璇.高職高專院校普通話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2).
作者:何清清 單位: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