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語法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
時間:2022-03-02 03:38:47
導語:日語語法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分課堂”是張學新教授提出的教學新模式,主要分為講授、內化、討論三部分。實踐過程可以根據課程性質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本文嘗試對傳統的日語語法課堂進行改革創新,引入“對分課堂”教學新模式。語法課程結合對分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良好效果,是值得嘗試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日語;語法課程
語法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占據了較為重要的位置,是外語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傳統教學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講并配合練習,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因此,為了取得更好的課堂效果,筆者在自己擔任的日語語法課堂上進行了“對分課堂”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嘗試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和探索精神,努力完成“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教學新目標。
一、“對分課堂”模式簡介
“對分課堂”形式上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給教師講授,一半給學生進行討論,實質上是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的內化環節,讓學生對講授內容吸收之后,有備而來參與討論[1]。因此,“對分課堂”模式下的三個教學過程十分清晰,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也可簡稱為PAD課堂。本堂課討論上堂課的內容,這是對分教學的核心特點,稱為“隔堂討論”。隔堂對分的一個簡化形式,稱為當堂對分。當堂對分就是在一堂課或一次課上完整實施五個環節。例如,在一節45分鐘的課上,教師先講授25分鐘,然后給出相關的思考題或習題。學生彼此不交流,進行5分鐘的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寫出自己的解答,然后小組討論8分鐘,全班交流7分鐘[2],教師再進行總結?!皩Ψ终n堂”可以整個學期每次課都用,也可以在其中幾個章節用,亦可與其他形式組合使用,十分靈活。
二、改革任務和改革舉措
第一,重視對知識的傳授,突出課堂效率。這是“對分課堂”區別于傳統課堂的重要一點。傳統課堂側重教師講授[2],教師是主角,有充足時間在課堂上將教材內容完整地傳授給學生。而“對分課堂”模式下的講授時間大大縮短,因此要求教師更加重視課前功夫,“提煉”新知識的精華部分。學生有了針對性引導,學習效率自然提高。相同內容,教師講授的時間減少而學生學習的效果更好,突出了課堂的高效能。第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引入“亮考幫”機制?!傲痢敝浮傲灵W閃”,請學生列出語法學習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或最欣賞的內容,可以是語言體驗和感悟,也可以是對某一具體語法的掌握?!翱肌敝浮翱伎寄恪保髮W生列出自己明白但認為其他同學有可能還存在困惑的地方,可以用來組內挑戰或組間討論甚至可以做個人匯報與總結的部分。“幫”指“幫幫我”,請學生列出自己還沒明白的問題,可以是本課內的或是其相關問題,用于小組討論,組內完成問題解答。第三,合理分組,嚴格執行各程序。分組人數須根據課程性質和班級人數進行合理分組,每組人數不宜過多,可結合班級具體情況嘗試多種分組方法。且“對分課堂”的“講授—內化吸收—討論”程序須嚴格按順序執行,不可隨意調整或忽略。在教師精講之后,一定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入討論,以保證內化吸收環節的完成。
三、“對分課堂”在日語語法課程中的實踐
筆者所在學院的語法課程采用的教材是顧明耀主編的《標準日語語法(第二版)》及其配套練習冊。語法課每周一次,每次2課時,共上16周。語法教材和練習內容多,課時少,傳統課堂任務重。筆者根據教材內容選取了部分章節,在2018級日語專業2班中嘗試進行“對分課堂”教學,初步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以第二章第一節第二部分“形式名詞”為例。傳統課程完成本節第一部分的教學之后僅剩一個課時45分鐘,而本部分內容較多且較為重要,僅用一個課時來講授略微倉促,適合采用“隔堂對分”的形式。具體來說大致按照以下方式進行教學設計:首先,用30分鐘進行“形式名詞”的精講,主要介紹形式名詞的概念及分類,強調純粹的形式名詞“こと”、“もの”、“の”需要辨析的地方。另外,還需要提醒同學關于增添意義的形式名詞的用法注意點。至此,精講環節結束。其次,利用剩余15分鐘布置課后內化環節的任務,引入“亮考幫”機制。先將全班29位同學分為5組,再將本節出現的所有形式名詞也分成5組,一一對應。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先對課上的內容自我消化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到圖書館或上網搜集相關資料,按要求整理成本組的匯報PPT。至此完成“對分課堂”的吸收內化和初步的小組討論環節。最后,到下一周的課上進行各小組15分鐘的匯報展示及15分鐘的全班交流和教師點評。至此,完整完成討論環節。形式名詞部分的內容到此結束。第六章第六節“表示各種陳述方式的助動詞”的講授則采用“當堂對分”的形式進行。首先,精講第六節中涉及的8類助動詞,將每類助動詞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都以提綱形式指出,并且點出易混淆之處,為之后內化和討論環節作準備。然后將全班同學按學習水平分成8組,每組3~4人,并且指定一位小組長,主要負責主持和記錄本組的討論。其次,利用第一課時的45分鐘時間精講第六節涉及的8類助動詞,指出其重難點及易混點,教材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對個別較難的助動詞則提出具體問題,作為思考題留待學生在獨立思考環節和小組討論環節解決。然后,第二課時的45分鐘分為三個環節:15分鐘的獨立思考、15分鐘的組內討論、15分鐘的全班交流及教師總結。在獨立思考之后,進入小組討論環節。實施此環節時,教師要注意把控全場,適當巡視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以防有些小組出現冷場或脫離主題的情況。距討論結束前2~3分鐘提醒各小組做好總結、收尾工作,以免時間結束突然被中斷,影響整體討論效果。再次,隨機抽取每組中的一位同學作為代表對本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發言,包括本組成員針對老師所提問題以及“亮考幫”中的問題的答案。最后,根據小組討論的發言情況,組織10分鐘左右的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針對剛才各組發言的情況,積極提出看法。根據班級發言情況,若有想法有表達欲望的學生多,可單獨請幾位同學發表觀點;若班級發言情況不夠踴躍,也可從組際交流開始,以組為單位對其他組的發言進行補充和評價。最后,教師用5分鐘簡明扼要地針對討論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最后全班交流還未解決的問題做補充總結。課后還可以根據此次討論的情況,針對同學的疑問點、薄弱點進行資料補充,課后上傳。
四、教學反思
總體來說,這兩節“對分課堂”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對分課堂”中,先教師精講后讓學生獨立學習進行內化吸收,這樣學生有了針對性的任務引導,學習更有目的性,需要全身心投入更多精力,因此課堂走神、分心的現象也會有效減少。而且在全班營造良好的獨立思考氛圍,也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熱情,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小組討論環節有助于提高學生查找信息、提煉信息,培養溝通交流和集體協作的能力。全班交流環節,學生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將自己獨立思考以及小組討論的結果即時展示給全班學生,鍛煉了思辨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當然,還有不少值得注意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課前的精講很關鍵,切不可面面俱到。提煉精華要邏輯分明、詳略得當,做得不好就會影響之后的學習效果。第二,在分組時,除了合理的小組人數之外,還需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包括性格和學習水平,這樣可以保證小組討論的最佳效果。筆者第一次嘗試對分時是按座位分組,發現有部分小組學生由于整組水平有限而難以展開討論。第二次的對分,筆者嘗試了先隨機分組,再根據分組結果進行適當調整,兼顧各組學生的性格和學習水平,小組討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同時,在分組之后可指定一名組長,負責主持和記錄本組討論情況。組長可以固定,也可以輪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但在總結發言時要隨機抽取組內成員,在某種程度上能提升小組討論的積極程度。第三,筆者認為應多與其他實踐“對分課堂”的教師溝通,相互探討。不僅局限于自己的專業,多跟各個專業、各個學校的對分實踐教師溝通,可獲得啟發。
五、結語
通過以上實踐表明,在日語語法課程引入“對分課堂”,需要做到根據不同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重視教師精講,強調學生內化過程。此模式整合了講授法和討論法,既保證知識傳遞的效率,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激發學習熱情,帶來個性化學習、深度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給傳統的日語語法課堂帶來新變化[4],是值得嘗試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黃仕梅.“互聯網+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32-35.
[2]王佳勛.探索高校創新創業課的對分課堂模式[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37-40.
[3]馮永安,等.“鏈”式教學模式下JavaWeb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0(3):145-147+152.
[4]褚慧敏.比較文學教學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探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0(8):76-80.
作者:許麗娜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 上一篇:高中美術鑒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探究
- 下一篇: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翻轉課堂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