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會計教學“問題串”設計與運用

時間:2022-09-04 08:54:14

導語:中職會計教學“問題串”設計與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會計教學“問題串”設計與運用

設計問題是中職會計教學的關鍵。教師通過“問題串”的設計運用,可以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揭示會計本質,有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問題串設計要結合實際生活,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會計從生產中分離出來,并隨著生產實踐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不斷發展。可以說,會計是照相機,將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真實地記錄下來。以前的會計學課程只是將會計經濟業務與死板的會計分錄進行一一對應,要求學生理解記憶即可。而在設計“問題串”時要將日常的生活學習實際和經常遇到的會計學知識相結合,為“問題串”的設置加上鮮活的生活氣息易于聯想和記憶。這樣不僅能在日常教學中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而且在吸引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上也有極大作用,為整個課程教學帶來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授基礎會計第二章節會計要素教學內容時,筆者要求學生首先來假設現在開一家包子鋪,并設計出如下“問題串”,引導學生討論:開包子鋪首先需要錢,錢從哪里來;有了錢之后,需要一個固定的攤位,是租還是買;加工包子需要哪些設備和材料;賣了包子會有進賬,錢是立即收到還是后期收回?這些問題可以不斷延伸,引出會計要素以及相關會計科目等一系列經濟交易或事項。設計一系列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串,將學生的思考重心和注意力引導延伸到自身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思考中聯系到這些平常經常遇到、看似面熟但又似是而非的問題,使學生在迫切解決問題的欲望中根據自己的想象創建一個企業。在學習全新的課程知識時,學生的求知欲往往是最強的,學生的興致也是最高的。這時候,如果教師將引入問題交給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這節課想要講授的知識點就自然而然地印在學生的頭腦中了。

二、“問題串”設計要追求精細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所講的“問題串”是指:圍繞某一特定的學科概念或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按照一定邏輯結構分解為若干子概念,對這些子概念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有內在聯系、邏輯合理的問題。使用這一方法進行課堂教學也是一個帶領學生自我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對某一學科知識進行自我探究,這是一個由外及里、由淺入深的自我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因此,在進行“問題串”設計時要考慮到各個問題之間的邏輯結構和層層遞進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盡量把問題設計得足夠精細。教師要聯系教學內容,緊扣教學目標,把晦澀難懂的教學重點設計成一系列聯系緊密、環環相扣的問題,各個問題之間逐步遞進,互為因果,使學生能沿著這一連串的精細問題逐步走向知識的高地,使學生能在問題串的逐步引導下,利用自我的學習和主動的探索,實現知識結構的充實和升華。比如在基礎會計這一門課程中,其中有一節是講“利潤形成和分配的核算”,而在這一章節中會計分錄的編制又是一相當重要的知識點,對之前從未接觸過相關概念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抽象化、理論化的概念。“利潤形成和分配的核算”這一會計概念涉及銷售過程的核算、損益類的結轉以及利潤的分配順序和分配項目等內容,項目繁雜難懂,學生初次接觸,當然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從下手,就是把教材從頭至尾學習一遍,估計也很難有個頭緒。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將“利潤形成和分配的核算”這一大概念進行拆解細化,列出一連串相互聯系邏輯合理的問題串:哪些賬戶會形成利潤(哪些賬戶導致利潤增加,那些賬戶導致利潤較少);利潤形成之后,如何進行分配;分配的順序是什么,利潤有哪幾種形式;“本年利潤”這個科目指的是哪種利潤,“利潤分配”這個賬戶該如何運用?通過這一個層層遞進、結構合理的問題串的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理解有了具體的目標。問題串的難度也由淺入深步步推進,使學生的思考更有層次感、邏輯性。學生在一個個分支問題的理解中逐漸掌握了新的知識要點,自我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慢慢了解到損益類賬戶期末沒有余額,應結轉到本年利潤賬戶,形成利潤總額;對利潤進行分配,首先彌補5年內的虧損,然后交所得稅之后,形成凈利潤,接著再提取盈余公積,最后進行股利分配。這個過程使學生根據問題串能夠明白其中的核算過程。

三、“問題串”設計要結合具體的場景,引導學生步步深入

在日常教學實際中,學科知識點往往伴隨著大量的晦澀、抽象的專業術語,而學生由于知識結構不全面、思維延伸能力達不到、創新意識欠缺等因素,造成了教師簡單直白的課堂教學往往難有效果,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也很難有參與感。但是如果在講授過程中給出具體的場景化問題,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聯想直觀載體,然后設計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問題串,學生的參與感必然有極大提升。同時,將一個知識難點場景化、結構化,進而拆分為若干與之相關的子問題,學生在對這些子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在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中掌握一個知識難點,這樣課堂將是另一番風景。比如基礎會計課程中六大要素之間的關系,在平時教學中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講到這個知識點時,結合“問題串”的設計思路,筆者在進行教學之前找了一部創業電影的節選片段,電影片段的主要內容如下。5月9日,主人公秦奮開辦的電線電纜制造公司開業了,這時秦奮公司的銀行賬戶上有90萬元的流動資金。5月20日,秦奮購進制造設備5臺,每臺6萬元。5月25日,秦奮購進原材料銅絲,花費35萬元。5月30日,秦奮發放員工工資11萬元。6月5日,秦奮由于資金緊張向銀行借款20萬元。8月12日,秦奮將生產出的電線電纜全部售出,并收到客戶支付的貨款共計52萬元。筆者創設了如下問題串。問題1:請對應每一個時間節點寫出秦奮的電線電纜制造公司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金額,同時將該公司的收入、費用和利潤分別列出。問題2:結合主人公的每一個經濟行為分析其對應的會計六要素的具體金額,并結合實際思考它們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問題3:請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主人公的每一個經濟行為是否影響了會計六要素之間的等式關系?如果有影響,它們是如何影響的?通過對這一連串問題的分析和思考,學生逐步領會了六大要素之間的平衡關系,進而鞏固了所學知識,并激發了學習積極性。

四、“問題串”設計要主觀開放,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以往的會計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重書面、重記憶、輕思維、輕創新”的現象,教師往往對同一問題和知識點進行重復講解、多次記憶,以記憶為教學的最終目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開放精神和創新思維,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更不利于學生結合自身特長對某一問題深挖細作進行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學生,綜合能力很難得到提升。應適時摒棄這一傳統的思維限制,去引導和培養學生結合問題主動延伸、大膽創新,在主動探索中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和綜合判斷能力,最后提高整個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敢于破舊立新大膽實踐,將課堂中使用的問題盡量設計得開放化、發散化,可以通過“舊題新問、不拘泥于教材、條件不確定、答案不唯一”等方式設計一系列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主動創新、發散思維。這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深度都大有裨益,同時可以將課堂的氣氛調動起來,使學生在歡樂積極的氛圍中上課。這對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也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比如講授基礎會計課程財務會計報告內容中的“財務費用”時,大家都毋庸置疑地認為是正數,但在筆者給出一份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時發現,有些上市公司的財務費用是負數,這與常識不符。是寫錯了嗎?還是偶然現象?帶著疑問,學生們相互討論,并陳述了他們的想法。筆者經常使用類似頭腦風暴的方法,鼓勵學生多維思考。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想法,不管正確與否,筆者都會給予鼓勵。在學生的思考和延伸下,這些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得到提煉和升華,設計的“問題串”也得到了進一步補充和延伸。在這一模式下,學生的發散思維、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得到了發展,既加深了對課堂教學部分的理解,又鍛煉了開創性思維。“問題串”教學模式在會計課程教學中的運用,不僅使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有趣,而且有利于學生發展自主研究和探索的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講,每一節課教學中“問題串”的設計與運用是核心“問題串”聯系著知識要點和實際運用,為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使學生能由淺到深層層遞進地思考問題,將學習與應用無縫銜接,與教師課堂教學的實效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參考文獻:

[1]曹家勝.“情境—問題式”教學模式在財會專業課程中應用[J].課程教學研究,2014(6).

[2]王前鋒.基于問題學習模式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06(10).

[3]馮偉國.職教名師培養的實踐與探索[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

作者:李貝貝 單位: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