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挑戰與對策

時間:2022-09-21 04:21:05

導語: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挑戰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挑戰與對策

摘要:分析了會計工作面臨的新常態,即向管理會計的轉型與“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以及在此新常態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課程結構、改善教學模式、倡導“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完善學生技能競賽制度與頂崗實習安排系列應對挑戰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挑戰;對策會計教育

自1978年全面恢復以來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作為向社會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會計職業教育也經歷了改革、探索與飛躍發展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會計工作迎來了新常態,與此同時,會計教育迎來了挑戰也面臨著改革。

一、會計工作面臨的新常態

(一)傳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會計作為對其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經濟管理的工具,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圍繞著財務會計的研究而展開,財務會計以對經濟事項的確認、計量及報告為主,其主要目標是對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有價值的會計信息,側重于事后的核算,而隨著經濟、技術條件的發展,企業的管理者不僅需要事后核算的結果,也需要結合會計信息對經濟業務活動進行事前的預測、分析與決策,績效的考評等,于是管理會計應運而生,且在信息技術發展層面,隨著財務機器人、財務共享中心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會計實務領域的應用,一些重復性、機械性、簡單化的操作能被機器取代,在開發的這些財務軟件中,財務會計軟件逐漸成熟且應用廣泛,而管理會計軟件尚未普遍普及,這意味著傳統財務會計工作中需要的人的參與大大減少,而管理會計工作還需人工的操作。(二)“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最新的互聯網發展成果融入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推動著社會的變革與發展,會計工作作為服務于經濟活動的重要一環,也享受著互聯網技術為其帶來的福利,智能核算軟件、財務機器人、財務共享中心、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財務分析......,這些新型工具的出現使會計工作進入了新常態,即傳統的會計記賬形式即人工的核算與監督逐漸被取代,一些簡單的、重復性的、機械式的核算與分析工作可以依靠互聯網技術實現,不需要人工的參與,如果企業的日常經濟交易事項就是比較簡單的經濟業務,依靠財務機器人甚至可以實現賬務從原始憑證的審核到財務報表的披露這一全流程的處理。這樣自動化的操作流程可以釋放大部分生產力,企業員工進而能將精力轉入更高附加值領域,且由于全程實現了財務自動化處理,它的每一步處理都留下了處理痕跡,因此也能被監控,這為實現會計的監督與后續審計提供了便利。

二、新常態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本身就是服務于就業,當會計工作面臨著新常態時,相應地,會計人才培養方式也應隨之變革,但是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卻并不能夠很好地滿足新常態下會計工作的要求,存在著不足,在當前會計工作的新常態下,會計人才的培養還面臨著一些挑戰。(一)課程體系的設置有待與實際工作需求匹配。課程體系的設置直接反映課堂教學的內容,現如今,一些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實際工作需求的出入主要表現在:第一,課程的設置與本科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重理論,輕實踐,毋庸置疑,理論是必要的,它是實踐的基礎,但是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應突出其職業教育的特點,專注于技能、實際就業能力的培養,而現有的課程體系中有些課程沒有配備相應配套的實踐課或實訓周。第二,課程內容大多面向工業型企業、大企業,所涵蓋的行業范圍、企業類型較為狹窄,對于其他的行業類型、中小型企業、事業單位,學生對應的財務知識儲備相對較少,不能靈活地適應多元化的經濟活動。第三,課程體系在設置上還是比較向傳統的財務會計、基礎會計等傾斜,管理會計的授課與考核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二)實踐課程不能完全滿足新常態下的會計工作。目前高職院校現有的實踐課程如會計電算化、ERP供應鏈管理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走出校門就業的需求,但是從前文會計工作所面臨的新常態這一分析中也可得知,會計實踐課程存在更新滯后,對于互聯網技術發展下的新產物、新軟件未能及時納入實踐教學體系中,更不用說類似大型企業會使用的財務共享中心。此外,會計實踐課程也不應局限于會計專業領域之中的課程,對于計算機操作技術、數據挖掘與分析、數理統計等課程也應開設,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也比較少的涉及。計中國鄉鎮企業(三)師資隊伍有待進一步提升。在高職院校中,部分教師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畢業后就直接進入了工作崗位,缺少相應的實務工作經驗,對于更新換代的新技術、新軟件、新工作方法不能進行及時的充電學習,而且,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還過于傳統,仍然停留在“黑板+PPT”等單向式的教學方法之中,課堂氣氛沉悶。所以,從高職教師應具備的實踐技能與教學方法來看,教師隊伍還不能很好地滿足新常態下會計教學工作的要求。

三、新常態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應對之策

(一)與時俱進,優化課程結構。在傳統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課程結構中,其核心課程主要是圍繞著財務會計而展開,側重于事前的核算、會計分錄的記憶、強調確認與報告的過程,然而這些大多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進行相應課程的調整與優化,如“會計手工賬實訓”可以結合會計信息化、智能化軟件,增設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相適應的課程,引導學生接觸、學習人工智能下的會計實務操作;加大管理會計的教學比重,在教授財務核算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在預測、決策、分析以及創新思維方面的培養。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增設數據分析、審計等課程內容,在智能化操作的今天,如果學生能夠同時具備大數據分析與智能化思維,無疑對他們的發展是更有益的。最后,課程的內容也應延展至多行業、多種類型的企業上去,不局限于工業型企業,學生畢業后會進入社會的各行各業,在學校時就應接觸到相關行業的財務知識。(二)以學生為中心,改善教學模式。首先,可以在傳統的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進,可以采用學習通、UMU等多種多媒體學習平臺進行授課,例如U-MU互動平臺,可將隨堂的作業以及當堂學生的測試及時投影到PPT大屏幕上,可以師生一起批改,并且課堂發言也可采用彈幕投射的方式,既有人人發言的效果,也有課堂的趣味性,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其次,對于相應的理論課程實踐化,注重知識點與實際的結合,體現職業教育的就業導向性,例如在每一個項目的學習結束后,安排實訓任務,也可在整體課程結束后安排實訓周,對知識點進行實操演練;最后,對于實踐課程,要注重其系統性與整體性,最好可以以企業真實案例數據為背景資料,注重對業務的分析,注重業務與財務、稅務的融合。(三)大力倡導“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專任教師不僅要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具備相應的職業實踐能力,為此,高職院校可以為教師多提供培訓機會,選派教師去師資培訓基地、企業進行專業知識,特別是對于前沿的實務操作的培訓,讓身居在學校的老師多接觸社會實際生活生產中真正要用到的專業知識,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此外,還可以多安排教師參加省級、國家級技能競賽、說課競賽、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等,在參加競賽、指導競賽的同時,能夠自我學習以及與兄弟高校交流、學習,從而提升教師自身專業技能能力。最后,對雙師型教師在薪酬、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激勵更多的教師向雙師型教師隊伍發展。(四)完善學生技能競賽制度與頂崗實習安排。學生參與技能競賽,對于其專業實操能力是一次良好的鍛煉機會,在準備技能競賽的過程中,會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非常系統的學習,這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是比較難達到的,并且每一項技能競賽都會配備有相應的競賽軟件,其軟件一般也是在現在的財務工作中能夠用到的,比較實用的財務工具,且隨著會計這一學科中管理會計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競賽也向管理會計方向靠攏,這對于學生把握會計發展趨勢也是有好處的,因此,高職院校應注重培養有意愿且有能力參加競賽的學生,可以在低年級提前選拔基礎好的學生,對其進行專業課程的集中授課,對參與競賽獲得獎項的同學給予獎勵,激發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頂崗實習是學生接觸課程之外真正實踐內容的重要一環,但是因為會計涉及到的是企業的財務部門,屬于比較重要的信息職能機構,學生在短時間內還難以進入實習,因此,學校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讓學生接觸更多樣的新型會計軟件系統,甚至是財務共享中心,建立實訓基地、實習基地,為企業輸送人才,實現“互贏”。

四、結束語

在經濟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任何行業都會受到挑戰,隨著智能機器人、財務軟件的興起,傳統的會計工作模式早已發生著變化,會計這一職業朝著管理會計方向轉型,更加注重預測、決策與分析,需要的是在業財稅、管理、創新領域多方位發展的人才,因此,作為會計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基地,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其連接學生培養與社會就業的“橋梁”作用,積極應對挑戰,多措并舉,培養一批新時代、新常態下高素質的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向新梅,徐培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會計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20):116-117.

[2]張多蕾,劉永澤,池國華,況玉書.中國會計教育改革40年:成就、挑戰與對策[J].會計研究,2019(02):18-25.

[3]章君.“互聯網+”人工智能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改革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58-63.

[4]黃海燕.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制度建構與培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0(05):67-74.

作者:聶思璇 單位: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