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促進政治理論課改革探究論文
時間:2022-03-13 03:30:33
導語:新媒體促進政治理論課改革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著力研究新媒體與思政課有效教學的結合方式
思想政治課有效的根本在于自身必須與時俱進地創新,馬克思主義是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理論,創新是其生命力所在,陳舊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必然被淘汰。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對課堂實踐教學的關鍵因素展開有針對性的研究。顯而易見,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不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改變,它將帶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的全方位、根本性變革。(一)新媒體有助于實現學生主體、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教學中最難實現也無法做到的,是根據學生的層次、差異實施區別教學,而新媒體技術可以使教育者夢寐以求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互動性、即時性、個性化的新媒體可以根據學生個體需求設計學習進度和課程計劃。計算機具有的人機交互、立即反饋的特點,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課件、教學過程都是由教師事先設計好,學生只能亦步亦趨地被動參與。而在多媒體計算機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礎、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包括提問、練習、測驗、解答及演示等各部分都靈活可控,也可由機器根據學生進度智能反饋,并且隨時可以跳躍鏈接相關知識點。當學生漫無目的時,“智能化導航器”可提出建議或起“智能”的作用:替學生查詢有關資料、和學生進行平等討論、引導和糾正學生的錯誤等等。運用新媒體技術或教學軟件,教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對理論問題的理解和疑問,根據需要引發新的理解與學習,順應學生需要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適時調整課堂內容,靈活安排,做到圍繞學生中心,服務學生需求。從人的認識產生來看,是客觀世界與人腦相互作用的過程,外界刺激越豐富,在人腦留下的映像越深刻。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既能聽又能看,還能動手操作,再通過討論、交流、表達,真正發揮了學生認知主體作用,讓知識的獲取和保持更高效持久。(二)新媒體能夠創設新穎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前所述,新媒體可以提供優越于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軟件、課件和教學平臺,但新媒體技術教學的重點不在課件,而在互動;其優勢在于模擬、創設虛擬現實的教學情景。聲像視頻以及隨時反饋流動型的新媒體課堂教學通過創設典型情境,引進現實問題,用直觀生動、絢麗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有意識、有層次地觀察、分析問題,按照認知規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享受學習樂趣,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創新思維。多年來,政治理論課教學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為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和革命批判性,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目的:改造世界。我們的政治理論教學或者蛻化為純粹的學術,只研究如何解釋課本,不關心現實世界,更不關心“改造世界”;或者將其直接等同于政治課,用政治口號、陳舊觀念對現實政治意識形態作辯護,使學生敬而遠之,望而生畏。從教育規律來看,理論的理解需要聯系實際,理論的運用和觀念內化需要實踐鍛煉來鞏固強化。而青年學生的實踐和經驗閱歷極其有限,又面臨著社會膨脹的急功近利、拜金主義、“知識無用論”等不良風氣的影響,以及在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中凸顯出的社會現實問題和各利益主體的矛盾,各種地位懸殊、立場迥異的觀點、方法與價值取向使青年學生無所適從。脫離現實的教學、解決不了學生困惑的說教必然被拋棄。新媒體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實踐教學創造了良好條件。資源采集要考慮內容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趣味性,不能一味迎合學生,只講有趣和娛樂化。課堂要生動活潑但不是熱鬧膚淺,既要給學生感性認識,也要引導他們思考理論,既受教育、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鍛煉分析辨別能力、提升素質。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將網絡、互動電視等新媒體中有價值的內容,借助新媒體新穎多樣的技術手段,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案例教學、開展課堂辯論和講演等方式,再現重大社會事件、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深刻感人的人物、事件給學生以思想沖擊,在跨越時空的全方位、滲透式觀察和分析中感悟、思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問題。(三)新媒體有助于構建全方位、立體式教學平臺除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主渠道外,課后,教師還可以利用校園網站、思政課網站、博客、QQ、E-Mail、手機短信、飛信、網絡聊天等新載體建立全方位立體式教學交流與反饋機制。配備豐富的資料庫和互動平臺,利用新媒體無屏障性、快捷性等優勢,及時了解學生需求,幫助學生組織和管理知識,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碰到的思想難題。這種及時反饋、平等對話的姿態容易讓學生接受。新媒體技術使原來單一、簡單的說教形式被一種全新的、豐富多元的互動交流模式所取代。利用這些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新媒體,教師課可以隨時傳遞教學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養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延伸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潤物細無聲,讓政治理論教學更具感染力和長效性。
研究、構建新媒體環境下政治理論教育的長效機制
首先,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拓展了新陣地。我們的思想教育內容需要在“進教材、進課堂”的基礎上“進網絡”。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時間十分有限且集中在大一大二,課堂外則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宣傳,多為暫時性應景型的學習,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形成系統、長效的機制。現今的互聯網絡,己經集宣傳、教育、娛樂于一體,多樣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大學生各方面的需求。只有讓既有用、又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網絡,才能讓大學生喜歡的虛擬空間變得健康、實用、美麗,讓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得扎實而富有成效。其次,開發智能型實時網絡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軟件。這些課件融授課視頻、文獻講義、問題解答、作業練習等為一體,教師隨時教學內容和信息,形成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呼應、與實際教學進度相一致的網上教學資料庫,包括開發優秀的課程電子教材,利用現代電子技術,使文字、聲音、圖像融為一體。最后,教師要與時俱進,練好內功。熟練、有效地利用新媒體開展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緊跟新媒體形勢下學科發展和學生發展需要,不斷思考新形勢,鉆研新問題,幫助學生增強辨別是非、抵御誘惑的能力,將新媒體特別是網絡教育與思政教育實踐結合起來,踐行新媒體環境下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教育的有效性最終要通過學生的素質和綜合能力來檢驗,“90后”的“網絡原住民”生活在新媒體營造的復雜環境中,他們與新媒體之間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開放、多元、時尚。然而,網絡中充斥著大量虛假、有害信息,發達國家利用信息霸權宣傳西方意識形態、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擾亂、模糊人們的民族性和價值觀。所以,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磨練“實戰”能力是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我們應幫助大學生甄別、認清事物的是非本質,引導他們在良好的媒體生活中汲取營養、陶冶情操,自覺抵制各種不良信息,在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下保持清醒頭腦,形成“自身免疫力”,適應時展和社會需要,積極學習實踐、鍛煉成長。
本文作者:周紅梅王云梅工作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 上一篇:有關新媒體專業教學的幾點思考
- 下一篇:淺議新媒體對大學生教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