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方法

時間:2022-05-25 03:39:17

導語:融媒體時代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融媒體時代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方法

摘要:媒介的加速融合驅動著傳媒產業的大洗禮,自媒體的迅猛延伸發展,對新環境下從事傳媒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巨大的挑戰。通過對國內外高校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方法進行比較,可以探索總結出融媒體時代下適合我國高校傳媒專業的創新教學方法,使其能夠在實踐教學中充分發揮重要作用。從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兩方面對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進行探索研究,有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我經歷、自我體驗、自我探索,為社會培養有市場、有創新力的傳媒人才。

關鍵詞:融媒體;實踐教學方法;創新

媒介的加速融合驅動著傳媒產業的大洗禮,自媒體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對新環境下從事傳媒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巨大的挑戰。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作為創新人才產出的集聚地,也是創新成果的策源地,培養具有創新性的傳媒人才是高校教學工作者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縱觀各高校傳媒專業的課程設置,越來越提倡理論和實踐并驅前行的教學方法,如廣播電視編導、播音主持藝術、表演、動畫、數字媒體藝術、攝影等傳媒專業,其特點就決定在課程開設中將涉及較大比例的實踐類課程,合理有效地運用融媒體大環境下的資源及特點,讓實踐教學方法變得更具多樣化、趣味性和創新性,是各傳媒院校為國家培養好文化創意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有效地教學方法能夠較好引導傳媒專業學生發揮青年人優勢,運用最新科技手段開展好宣傳服務工作,引領新媒體變遷的時代步伐。

一、融媒體環境對實踐教學的影響

隨著“融媒體”這一新概念的提出,傳統傳媒行業迎來了一場巨大的變革,給高校傳媒專業的教學提出新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發揮傳媒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學見長的特點,推動理論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是完善課程體系、發揮應用型專業優勢的主要思路。1.創造豐富的實踐機會新媒體的出現帶來了全新的實踐平臺,學生可以自主開通注冊,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制作、播報等模擬訓練。而高校如何運用融媒體大環境為傳媒專業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機會值得進一步探索。密蘇里大學的新聞學院倡導動手能力,創辦了按商業運作模式經營的《哥倫比亞—密蘇里人》報。學生每周六天為社區提供早上發行的日報,為整個社區服務。雜志專業學生辦了三份雜志,全部按商業規律出版發行;國際新聞專業的師生辦《環球新聞》;廣播電視專業實踐的“天堂”就是被稱為KO-MU的電視臺(NBC的分臺),是整個密蘇里中部首屈一指的電視臺。傳媒專業可以率先運用原有校園電臺、有線電視等,通過內容創新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賦予學生管理和執行權,有助于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此外,教師可以結合國內外一些專業競賽進行實踐內容的布置,學生在修改調整作品的過程中,相關專業技能也會得到充分提高。學生參加相關的競賽可以有機會和外界進行交流。教師可引導其關注相關賽事資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專業給予參與學生在設備、指導等需求上以最大程度的支持,這樣學生的實踐機會自然越來越豐富。2.作品形式多樣化傳媒類專業學生在電視、報紙、雜志上刊登署名文章或投播視頻作品的較少,其難度也相對較大。在嗶哩嗶哩、抖音、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盛行的環境下,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者,傳媒類專業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喜好開設自媒體平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都可借助網絡等平臺進行,短時間內便能傳播到世界各地。這種體驗并不會因為身份各異而有任何不同,學生可以真正體會到媒介的傳播力量,同時也能感受到作為一名傳媒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促進傳媒專業教育模式的創新轉型過程中,可以結合當下學生特點,增強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引導學生開拓創新思維,從而培養出具有一定綜合素養的傳媒人才。專題化實踐和跨學科實踐方式的創新,有助于激發學生創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專題性實踐摒棄了按時間順序循序漸進的傳統實踐教學方法,更具針對性、趣味性、鞏固性的實踐訓練。例如,故事版專題創作在攝影教學范疇內算是一種創新,故事版最早起源于動畫行業,隨后在電影電視中轉化成為一種可視化劇本,如今已廣泛應用于廣告、美術等領域。融媒體時代的契機給平面作品展示帶了新的機遇,攝影作品的展現形式不在單一枯燥,通過連貫的故事畫面編創,加上高科技的融合,已經可以實現與觀眾的交互式體驗,故事版這一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不但能培養學生們的編創能力,也為后續其他傳媒課程的學習及創作奠定良好的基礎。跨學科實踐基于傳媒類專業自身的復合性,可以實現專業間的融合互通。例如,2016年起,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今影視傳媒學院)的實踐教學課程中,新增一門“平臺課”,學生可以選擇除本專業或相關專業以外的實踐課程進行學習。跨學科的課程設計打通了不同專業間的“隔閡”。由于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相應的傳媒職業崗位變得多元化和細致化,因此,推動多專業間的互通共融,提高學生團隊協作意識,打造專業合作模式,成為實踐類教學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表演專業的畢業大戲,動畫專業的同學可以參與宣傳視頻的設計制作,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同學參與現場演出的錄制、導播切換等工作。

三、實踐教學方法創新的制度安排

1.認同制度合理運用自媒體,關注個性化學生。學生通過電腦、手機、IPAD等電子化工具向周圍的家人、朋友或是陌生人展示著私人化、自主化的信息,或是文字圖片,或是視頻。這一現象的背后,無不透露出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希望時刻“被關注”、“被認可”的內心獨白。設立各類職責崗位,建立學生自信。傳媒專業實踐課程需要兼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增強及創新力發展需要,學生需要通過自由分組完成作品的拍攝、制作等步序。期間,每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工種,或是導演,或是攝影,又或是剪輯。與此同時,整個實踐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還需要設立組長、課代表等職責崗位來協助進行,這些職務的建立也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肯定。創建作品互動展示空間,鼓勵學有所成者。傳統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會以攝影、微視頻等數字作品展示方式進行成果提交,教師給予評分,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己作品優劣的渠道則是通過成績來得以知曉。在當今融媒體觸手可及的環境下,優秀作品展示評價已不再局限于這種單一的方式。我們可以建立課程聯動機制,進行綜合作品展映交流;可以利用融媒體平臺進行作品分享、留言、點贊、轉載等;可以開設具有傳媒專業特色的微信公眾平臺,用于學生作品供大家交流學習,師生們可以隨時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及時有效的進行閱讀、觀看。這些創新的教學互動方式會讓傳媒專業學生從中獲取極大的認同感,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所授科目的認知度和興趣度。劉靜,解建峰融媒體時代高校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方法新探2.選拔制度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具有知識傳授的功能外,也有著遴選功能,這是個不爭的事實。高校的教學具有全面性、普遍性的特點,同時也缺乏深入性和針對性,大多數課程對知識點的講授只能較為淺薄。針對這一點,可以建立有效的選拔制度進行深入學習。實踐工作坊的構建。這種方法可以協助教師縮小搜索培養人才的范圍。首先,學生通過自主報名方式進入工作坊,這里為有志于從事該學科研究方向的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其次,不定期舉行沙龍活動,學生們在此進行作品交流學習,教師給予分析講解。最后,通過交流互動挖掘學生潛質,選拔后給予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游戲規則”合理制定。教師可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制定選拔優秀人才的規則,充分利用學生們具有迫切求知欲的這一心理特點,從低年級學生入手效果尤為顯著。合理公平的選拔過程不但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學生的專業能力的了解,而且將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力,增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3.優先制度對于高校教學工作者而言,每位教師都有其不同的實踐教學資源,教師可將這些資源巧妙運用在課堂教學時間以外的學生培養上。例如,借助微信群、課堂派等即時通訊工具,將部分能夠給予學生直接參與的拍攝、演出、觀摩等資源廣而告之,通過先到先得的原則形成饑餓營銷模式。這樣限制性的設定不但不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有利于促使學生更多的關注和參與該類學習的主觀欲望。公平合理的優先選擇制度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鼓勵和認可,也能促進學生間的共同學習。4.激勵制度教師長期的現場蒞臨指導后,學生最終將具備獨立創作、獨立拍攝的能力,此時他們缺的不再是專業技能,而是更多的市場化鍛煉經驗。教師可大膽將自己的資源共享給學生,學生在獨立擔當之際,可以從社會勞動中獲取應有的報酬,碰到的棘手問題也可及時有效地與教師進行溝通詢問。教師不必擔心學生會搶占自己僅有的社會資源,恰恰相反,這將不斷開拓教師的社會資源,讓集聚在象牙塔內的師生走近社會、走向市場,這也是教學成果市場化檢測的必經之路。

四、小結

高校傳媒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是一個全方位的轉變,要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進行全方面研究。而實踐類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需適應和運用于新的融媒體大環境,從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多方面進行探索研究。作為一名高校傳媒專業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通過重塑教學觀念,秉承傳統的教學優勢,探索新的創新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從填鴨式教學方法轉向為學生自主性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我經歷、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從而為社會培養有市場、有創新力的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偉超.媒介融合視域下編輯出版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出版廣角,2017(11).

[2]謝幼如,吳利紅,邱藝,張惠顏.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教學實踐研究:課程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7(10).

[3]張景華,吳國新,劉一飛,王忠勇.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2).

[4]王麗芳.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微信平臺建設[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

[5]高賀勝,付超.融媒體環境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7).

[6]何明.新媒體時代體育院校新聞傳播類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J].西部學刊,2017(1).

作者:劉靜 解建峰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