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工藝美術欣賞課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02 11:01:20

導語:中職工藝美術欣賞課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工藝美術欣賞課教學研究

摘要:虛擬場館式學習是興趣和內在動機驅動的學習,是情境化的學習,是自由選擇的學習。但虛擬場館中的學習往往容易讓學生“迷失航向”,導致學生在虛擬場館中不知道學什么。因此,我們通過實踐,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借助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將虛擬場館學習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虛擬場館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在任務與問題的引領下,有目的地開展自主、協作、探究活動,促進思維發生、能力習得。

關鍵詞:虛擬場館學習;任務驅動;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場館是擔負文化傳承重任的社會性機構,負責向民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以促進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虛擬場館在實體場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成為實體場館學習的補充和延伸。本次研究主要是將虛擬場館學習引入中職美術欣賞課的課堂中,輔助教育教學,活躍課堂,提高課堂效率,為中職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虛擬場館學習應用背景

1.1虛擬場館學習的可行性。1.1.1技術角度。信息技術的發展使虛擬場館式學習模式成為一種可能。虛擬展館就是在傳統展館的技術基礎上,采用計算機圖形學技術構建的數字化展覽館,可以給人們帶來全新的三維互動體驗感受。虛擬人為的環境及物件,將實體場所包含的信息通過虛擬的形式在互聯網上再現。如今,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不斷地促進了虛擬場館的建設與完善,虛擬場館成為學習的途徑之一,它是建立在對信息高速發展形勢下場館學習形態的新思考,對場館學習教育傳播職能的新理解,和對互聯網時代學習者特性的分析之上的,是場館學習新的表達形式,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產物,是實體場館的補充和延伸。作為實體場館的補充,虛擬場館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與空間的局限,用在線互動的方式體驗“身臨其境,自主暢游”的精彩世界,使人們更加便捷有效地獲取知識,有人形象地稱之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1.1.2學生角度。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變革。與傳統學生相比較,現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信息化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量不僅多,而且涉及的面也呈現越來越寬的趨勢,傳統學習方式愈發不能適應新的學習形式,落后之處凸顯得更加明顯,進行信息化學習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學生很早接觸信息化,也習慣并喜歡用信息化的手段來搜索資料進行學習,這為將虛擬場館式的學習引入課堂提供了可行性。1.2虛擬場館學習的必要性。中職美術欣賞課現狀及大綱要求如下:現狀:中職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技術與技能,更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品位與審美素質。要增強學生對藝術的理解與分析評價能力,提高綜合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現在的中職美術欣賞課課堂上,由于教學方式手段單一,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教師提供的美術知識,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美術欣賞之中,中職美術欣賞課堂教學顯得簡單乏味。大綱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要求教師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應當重視在課程教學中積極采用現代化信息化教學技術,充分搜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積極引入網絡課堂與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斷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虛擬場館應用的理論支撐

2.1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任務驅動。2.1.1任務驅動概念?!叭蝿镇寗印敝傅氖窃趯W習信息技術過程中,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圍繞同一個任務中心進行探索與學習。學生們在問題動機的驅動下,為了實現目標積極整合學習資源,深入探索,采用自主學習和協作互助相結合的方式完成最終任務。其實質是一種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習實踐活動。2.1.2理論基礎?!叭蝿镇寗咏虒W法”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生要想進行高效的學習,必須帶著問題或任務進行,對問題的探索、完成任務的目的性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才能夠促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在自身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將新知識、新經驗主動進行建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以豐富,能力得以增強。2.2場館學習理論。2.2.1場館學習的概念。場館是指各種與藝術、歷史和科學教育相關的公共機構,如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場館學習就是發生在上述公共機構中的一種非正式的學習形態。它是發生在自然情境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由選擇學習,學習者對其學習目標、學習行為擁有完全自主的控制權。2.2.2場館學習理論。場館學習是一種情境驅動的對話,是個體與自身環境、社會環境、物理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場館學習即參觀者在場館瀏覽過程中展開的學習行為,從學習心理學角度發現學習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場館有效地提供了學習環境,場館學習有以下幾個特點:親身體驗性、隨機性、非正式性。這樣的特點決定了場館學習是興趣和內在動機驅動的學習,是情境化的學習,是自由選擇的學習。2.2.3虛擬場館學習。虛擬場館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是實體場館學習的補充和延伸。一方面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觀眾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充分發揮其虛擬性的優勢。虛擬場館的交互性,主要表現為其實現漫游功能,豐富真實體驗。影視、動畫、音效、虛擬場景等元素,將知識信息融入情境中,使展示生動有趣,參觀者不會覺得枯燥乏味,甚至有些技術可以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2.2.4虛擬場館學習的不足。虛擬場館學習完全以參觀者為中心,參觀瀏覽者自由地學習,很容易在場館中“迷失航向”,不知道自己該看什么、學什么。2.3虛擬場館應用方法策略?;谝陨侠碚撗芯?,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通過實踐設計借助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將虛擬場館引入課堂學習中來。學習是學生和場館、自己、他人(教師、伙伴)的對話,借助任務驅動,結合虛擬場館的資源與交互功能,充分發揮場館學習的優勢,引領學生有目的地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促進思維發生、能力習得,從而提高中職美術欣賞課的課堂效率與效果。

3虛擬場館在中職工藝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實際應用及效果———以漆器虛擬館為例

3.1選題意義。我的選題是“民間工藝美術漆器賞析”。民間工藝美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的不僅是精湛技藝,更凝聚了豐厚的文化內涵。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些傳統工藝正在被人們逐漸忽視與遺忘。在中職美術欣賞教學中開展民間工藝美術的賞析活動,并設計開發“民間工藝美術數字館”資源,可以加深學生對民間工藝美術的認識和了解,促使他們更加深刻地領略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價值,提升藝術賞析能力,同時也增強他們對傳統工藝與文化保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我充分結合地方資源,選擇大家熟悉但并不了解的“漆器”為載體開展本次美術的賞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使學生更真實地感受民間工藝美術的魅力。3.2教學策略。本次教學設計主要以“發現美,欣賞美,傳播美”為主線,整個教學過程依托學習平臺。課前,實地走訪,拍攝漆器,形成初賞,完成“尋找美”。課中,利用民間工藝美術數字館,打破時空的局限,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其中,博展廳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幫助學生梳理出漆器發展脈絡與功能演變過程;工藝坊的工序視頻解析、漆器制作體驗等互動學習功能,滿足學生對不同工藝探究的個性需求,學生能有效感知不同工藝帶來的不同美感特征,突破教學難點;品意軒中畫筆勾勒、自主檢索等功能,有助于學生品味漆器的紋飾美,突出教學重點,達成“欣賞美”。課后,結合專業開展第二課堂,完成微視頻制作,擇優推送,實現“傳播美”。3.3核心資源———“民間工藝美術數字館”。核心資源為“民間工藝美術數字館”,是針對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欣賞教學的所開發的一款具有集成資源、交流互動功能的虛擬在線系統。3.3.1應用領域與使用對象?!懊耖g工藝美術數字館”應用的領域是中職公共藝術美術欣賞課程中的“民間工藝美術賞析”。使用對象為中職學生和教師。后期可繼續開發,與地方相關機構合作,推廣至互聯網,使更為廣大的觀眾群體能夠在網絡平臺上真實感受工藝美術的魅力,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3.3.2虛擬場館功能簡介。根據課程需要及地方資源,目前設計的民間工藝美術數字館包含剪紙館、刺繡館、泥塑館、漆器館四個場館。本次教學主要運用民間工藝美術數字館中的漆器虛擬館,整個場館分博展廳、工藝坊、品意軒三個部分,分別對應課中知功能、探工藝、賞紋飾三個主要活動。漆器虛擬館資源具體功能說明:博展廳:介紹漆器的歷史發展,結合視頻、圖片、文字、音樂等多種呈現方式,展現各個時期漆器的代表作品及簡介教師可根據課堂任務及場館中呈現的知識設置互動問答,幫助學生學習漫游,有目的地進行自主探究。工藝坊:雕漆、螺鈿、犀皮、描漆等七種(其余的還有待補充)漆器代表性工藝制作工藝解析。(1)代表工藝分布圖:漆器工藝發展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工藝分布圖展現代表性漆器工藝發展的地域分布,例如北京雕漆、安徽犀皮等。(2)名品欣賞:介紹工藝的發展、原料、工具等基礎知識;呈現工藝代表作品;檢測問答,闖關解鎖,激發學習動力,檢測學習成果。(3)工藝解析:工序分步解析(視頻,文字);特殊技藝的特寫展示,幫助學生體會特殊技藝帶來的漆器之美。(4)工藝大師:工藝大師的介紹、代表作品、大師寄語等。(5)體驗區:模擬體驗漆器工序流程。品意軒:(1)漆器紋樣展示說明:按照漆器紋樣主題分花鳥表意、山水抒情、人物敘事、紋理致美四個展板,展現不同紋樣的寓意表達,并且可以點擊查看,具有放大觀察功能。(2)紋樣庫:紋樣寓意自主查看檢索的功能。3.4設計應用效果。本次教學借助虛擬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個性化地欣賞漆器,給學生帶來沉浸式的審美體驗,在完成賞析任務的同時,提升欣賞能力,有效解決了傳統教學知識零散抽象、手段單一等難題。具體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實現情境化學習。知識是情境化的,我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個接近真實的場館學習環境,借助虛擬學習環境,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知識和信息融入情境中,營造出賞析漆器的文化氛圍,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漆器的魅力。例如:博展廳結合每個時期漆器特點,利用視頻、音樂、圖片以及繪畫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不同時代漆器不同的表現形式及風格,有效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體驗,讓學生的審美體驗更全面、更深入。(2)注重互動體驗。在場館中,我利用視頻、音樂、立體呈現等營造了一個多元的體驗環境及體驗方式。其中博展廳、工藝坊的互動問答、闖關解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工序的操作體驗,解決了漆器工藝實際參觀不能全過程感知和體驗、無法真實操作的問題,深化了學習效果。(3)資源豐富且能系統化呈現。實現學習資源的整合運用,突破傳統“教材”的概念,將互聯網中零散的資源系統化,幫助學生構建有關漆器的知識框架。(4)關注個性化學習。傳統課堂對學習內容、學習進度等有嚴格的限定和要求,學生沒有太多自主的空間。在場館學習中,學生可根據問題或任務要求,自主探究,在提升探究學習能力的同時個性化地賞析漆器。例如:在工藝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相對應工藝進行學習,基礎較弱的同學可以反復學習。

4經驗總結

4.1創新性。4.1.1將虛擬場館引入美術欣賞的教學活動中。在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中,由于受到資源、環境等實際條件的限制,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美術知識。而本次教學利用任務驅動,將虛擬場館學習與課堂學習有機融合,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任務與問題的引領下,借助虛擬場館的資源及互動體驗,有目的地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動,自主建構有關漆器的知識框架,學會賞析漆器,感悟漆器之美。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場館學習的優勢,實現了情境化的教學,注重了互動體驗,整合零散的資源,關注個性化賞析。4.1.2通過情感的滲透,弘揚傳承傳統文化。民間工藝美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些傳統工藝正在被人們逐漸忽視與遺忘。本次教學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及地方資源,以尋找美、賞析美、傳播美為主線,借助“民間工藝美術數字館”,使學生學會賞析漆器的方法,感悟工匠精神,同時增強學生傳承傳統工藝的使命感,增強他們進行文化保護的責任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4.2推廣應用。根據公共藝術民間工藝美術賞析課程的需要及地方資源,現準備設計開發的民間工藝美術數字館包含剪紙館、刺繡館、泥塑館、漆器館四個場館。這里建設的虛擬館是一個動態的場館,館是一個載體,館中的素材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進行替換、補充、不斷完善。此外,后期我們可以和當地相關部門合作,將資源不斷升級,在互聯網上共享,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虛擬場館的學習了解漆器,了解民間工藝美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吉鑫.WebQuest教學模式在虛擬場館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以虛擬游故宮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6.

[2]宋麗平.場館學習的理論模型和實踐模式探索[J].時代農機,2016(6).

[3]謝景衛,曹學軍.數字化博物館建設研究與探討[J].科技咨詢導報,2007(12).

[4]李利.論場館學習支持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5).

作者:黃茜 單位:揚州旅游商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