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中應注意的學畫路徑

時間:2022-04-17 10:56:01

導語:美術教學中應注意的學畫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教學中應注意的學畫路徑

摘要:黃賓虹在畫論中談及了豐富的美術教學實踐,認為學畫不外乎讀書、臨摹和創作三個路徑。中學美術課堂教學可由此啟發,教會學生品辨畫作好壞,讀懂畫的語言,學會臨摹與創作,在還原生活本真的同時活化創作對象,在走進古人心境的同時注重表達畫的精神,使個人的藝術境界得到升華。

關鍵詞:學畫路徑;黃賓虹;中學美術教育

中國古代的國畫尤其是山水畫講究意境,而意境的表現是多重的。中學是學生學習美術的重要時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探索中國畫的本體規律,使學生的畫作達到想要表現的效果。本文對中學美術教學中應注意的學畫路徑進行了探索。

一、觀書讀畫,走進古人心境

黃賓虹在新安中學堂任教過,有著豐富的教學實踐。他的畫論既有對國畫創作的真切體會,以及對歷代畫作與畫家的評論,也有豐富的美術教學實踐。他在總結學畫路徑的時候說:“初學宜重視者三:一曰筆墨,由練習(書畫)、讀書得之;二曰源流,由臨摹鑒賞悟之;三曰創造,由游覽寫生成之。[1]”概括來說,學畫的步驟是讀書、臨摹和創作,這對中學美術課堂教學頗有啟發。目前,中學美術課程普遍重視美術理論和繪畫技巧,許多深層次問題沒有得到關注,學生對美術理論略知皮毛,繪畫技巧也只是淺嘗輒止,在理論結合實際的運用上有很多欠缺。黃賓虹所說的讀書門徑,是結合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特點來講的。中國傳統繪畫流派眾多,畫法精微,藝術源遠流長,理論博大精深。他指出,“要學習中國畫,就必須認識中國畫的風格特點、藝術規律、美學思想、藝術精神”[2]。學畫首先要能品辨好壞。蘇軾指出,只有取法乎上才能學得真髓。黃賓虹認為,中國畫是分層次的,他說:“畫分三品:曰神、曰妙、曰能;三品之上逸品尤高。三品之中有學者為士大夫畫;浮薄入雅者為文人畫;纖巧求工者為院體畫;其他詭誕爭奇,與夫謹愿近俗者,皆江湖、朝市之亞,不足齒于藝林者也。”他特別指出,畫中逸品尤高,學生在學國畫的同時要多讀古人的畫論,提升品鑒能力。常見的畫論有《中國畫論輯要》《歷代論畫名著匯編》《畫學心印》《書畫書錄題解》等,配合課本,學生也可翻翻黃賓虹的《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畫法要旨》等。另外,教本中所選的圖畫如《富春山居圖》《鵲華秋色圖》《容膝齋圖》等都要仔細觀摩。其次,要能讀懂中國畫的語言,認識到語言的組合有一定的系統性。蘇教版八年級美術第一冊選了黃賓虹的一幅畫作《青城山》,這幅畫筆墨攢簇,體現出黃賓虹注重用筆用墨的特點,讓人更為驚嘆的是這幅畫作的層次井然,渾厚華茲,勝在全局。最后,走進古人作畫的心境。學生只有大量閱讀理論著作和畫作本身,才能體會到古人作畫的況味。比如,宋畫精品《溪山行旅圖》也被選入美術教材,作者范寬用大山的高大、宏偉、莊嚴,水的飛流直下,襯托出人的渺小,給人一種“臨萬頃之茫然”的感覺。所以黃賓虹才說:“畫法可學而得之,畫意非學而有之者,惟多書卷以發之,廣見聞以廓之。”

二、臨摹歷代名作,熟悉畫的法式

中國畫的技巧不是一筆一筆拆解就能通透的,更重要的是對全局的組合。讀書觀畫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理解,不過要深入學習,教師還需要在平時教會學生臨摹。首先,讓學生懂得臨摹的方法,臨摹分為對臨、背臨、意臨和創臨。對臨追求形似,要做到一筆一畫都能到位,還原古人畫作中的所有東西,最佳狀態就是能夠做到重影;背臨建立在對臨的基礎上,要求更高,要做到胸中有古人丘壑,將別人的東西化為己有;意臨是將古人畫中的精髓學透,融合他們的表現手法,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創臨則拋卻古人現成的筆墨章法,用自己的筆墨表達所思所悟。其次,讓學生懂得中國畫的法度和程式,包含畫面的構成、線條的運用、形象的創造、色彩的搭配、意境的表達等,就如同京劇講究“唱、念、做、打”等程式,要把古人畫的結構、筆墨安排、色彩構成進行拆解,然后還原他們的創作過程,不斷理解他們的創作目的。最后,讓學生注意臨摹步驟。中國畫在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特點,黃賓虹指出:“北宋人畫,積千百遍而成,虛實兼到,故能渾厚華滋,一變唐人刻畫之習。明之啟、禎得其筆。”他特別推崇宋人畫,認為臨摹畫作要從清人入手,上溯至明人,其后是元人,再其后是宋人。中學美術課本對國畫的介紹是按朝代順序而來的,但在制作課件時可以打破朝代由古及今的順序,依照黃賓虹先生的指示,先讓學生觀摩清代作品,最后再學習宋人的作品。

三、取材生活,表現畫的精神

課堂為學生獨立創作服務,教師要注意給學生灌輸一定的創作理念。首先,讓學生懂得創作源于生活,最重要的是還原生活本真。黃賓虹見到故宮南遷的一幅畫作,斥之為“庸史”“蛇足”。它模仿《清明上河圖》,對東京汴梁的景物描寫得很真實,仕宦臣僚、農工商賈、城垣宮室、器用雜物等都非常齊備,但是圖中卻有新式洋槍隊一班。可見,還原生活雖然看似要求不高,但其實相當重要,因為有些畫要表現特定的時代,就要注意素材的組合。當然,這些認知建立在多讀書的基礎上,就如黃賓虹所說:“胸無書卷,意少含蓄,則必不衫不履,搬東移西,一切惡態怪狀之物闌入其間,便失中國原有畫之宗旨,望之令人生厭。”其次,教會學生活化創作對象,讓他們知道作品也有生命力。黃賓虹說:“畫山水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畫人物要有情有神。”仍以《溪山行旅圖》舉例。這幅圖的絕妙之處就是具有一定的動感,仔細看畫,會發現有一隊商旅從樹叢遮蔽處走來。試著想象你就是這隊商旅中的一員,便能聽到人聲、鈴聲、騾馬聲。再看局部的小路,會發現有兩個人在炎炎夏日里坦露上身,扇著扇子,四頭驢背駝重物,步履蹣跚。這幅畫活化了宋代的商旅現場,讓后人在觀摩時充滿無限想象。最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創作時做到對藝術的升華,注重畫的精神。中國畫講究形神皆備,顧愷之有“以形寫神”之說,張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齊白石有“似與不似之間”,而黃賓虹指出,創作的最高境界乃是“師造化”。黃賓虹把古人畫作分為四品,四品之中,逸品居于神品、妙品、能品之上。他認為,逸品“有真精神”,之所以重視逸品,是因為它強調藝術的精神超然物外。他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強調“道行而上,藝成而下”就是這個道理。黃賓虹到了晚年越發追求這個境界,他以學養書,力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形成師法自然的寫意藝術觀。今天的中學課堂教學仍應深刻借鑒這一為中國傳統畫家注重的畫學精髓。

文徵明自題:人品不高,用墨無法;黃賓虹指出,“然品之高,先貴有學”,可見品位、學養與創作相連。黃賓虹所推崇的逸品之畫,實際是具備高度品位和深厚學養的畫作。他在推崇逸品畫的同時,也是希望人們掌握讀書、臨摹、創作的學畫理路。讀書以修品位涵養,臨摹以熟筆墨章法,創作以求精神境界,這是每個青年學生都應當遵從的學畫道路。中國畫是精神世界的提煉,中學美術課堂教學只有認識到中國畫的本質,才能找到正確的傳授方法,助力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賓虹.黃賓虹自述[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2]黃澤亮,謝朋.談中國畫的臨摹[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5(04):234.

作者:孫艷婧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