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音樂教育
時間:2022-05-09 11:02:33
導語: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音樂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校音樂教育應立足于民族音樂
我國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立足于本民族音樂是實施音樂教育的基礎。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的一顆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它以豐富璀璨的繁花碩果,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獨特而多樣的色彩風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東方,而且一直延續發展,長流不絕。五千年的文明史蘊藏著我國各族人民對藝術的實踐和探索,凝聚了中華人民多少個世紀的才智和觀察力,經過了千錘百煉雕琢而成,使中國民族音樂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積累了大量的藝術品種、材料和經驗。學習民族音樂,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從岳飛的《滿江紅》到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無不是像拂曉的號角一樣,激勵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而戰,顯示中華民族豪情的戰歌。當然,我們也可以觀察和分析不同國家的音樂作品,就會發現它們都有著不同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如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也叫《命運交響曲》)它反映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民的偉大斗爭精神和崇高理想。作品既是一支反封建勢力的進軍號令,又是一首歌頌人民斗爭勝利的壯麗頌歌。再如波蘭鋼琴家、作曲家肖邦的《bA大調波蘭舞曲》,樂曲中作曲家仿佛看到和聽到祖先們穿著玲瓏發光的盔甲,在威風凜凜的腳步聲中,莊嚴的向自己這邊走來。樂曲深刻地表達了波蘭人民的、英雄氣概和民族自豪感。通過民族音樂教育可以使學生不斷積累民族音樂語言、建立民族音樂思維方式,用民族音樂陶冶學生的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民族心理素質,繼承民族文化中的優秀遺產。民族音樂與開放性的音樂并不矛盾,以民族音樂為基礎并不是封閉、狹隘的,而是要讓音樂教育的根基首先深深扎在本民族音樂土壤之中,然后再進一步學習其他民族的音樂,在更廣闊的領域里接受世界性的音樂文化。
二、高校音樂教育應注重實踐性和多樣性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開設的音樂教育課程主要以《基礎樂理》、《中外音樂藝術賞析》、《交響音樂賞析》、《中國民族音樂賞析》等為主,這些課程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全面闡釋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內涵,使大學生充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藝術風格。但如果我們僅僅是去了解音樂,那是不會獲得真正的音樂文化的,只有積極投入藝術實踐,才可能親身獲得音樂的體驗,獲得真正的音樂文化。歌唱正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參加的音樂活動,將歌唱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切實可行、又有實效的途徑,所以我國部分高校開設了《合唱指揮》課。合唱本身就有著非常豐富的學習內容,通過這種最自然的學習形式,可以使學生輕松的掌握音準、節奏、分析音樂多聲部的能力,以及對歌曲的藝術表現和情感處理。由于合唱的特殊形式,學生在合唱中,不但學會了傾聽、配合,共同創造出藝術的和諧美,而且還增強了集體責任感和學生相互間的友誼之情。普通音樂教育不應僅局限于音樂課堂,還應與課外音樂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校可以組織一些常見的歌詠比賽、文藝表演等綜合性的演出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投身到音樂實踐中,去感受那些世界大師們的著名作品,并可以向千百萬人民展示其真正有價值的音樂,因為歌唱給予人的音樂感受是最直接的、最深入人心的。通過音樂實踐,學生親身體會到了音樂所帶來的真、善、美和音樂無窮的魅力,并進一步緩解了學習生活所帶來的緊張和壓力,更好的充實了大學生豐富的精神生活。我們正處于一個知識經濟時代,任何事物發展都逐步邁向信息化與現代化,音樂教育同樣也在融入現代化教育。教師運用多媒體軟件教學,建立多媒體資料庫,給學生學習音樂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從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推進了音樂教育的發展。
三、高校音樂教師的素養與教學方法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育好人是教師的天職所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水平高低,取決于教師勞動的質量;要創造一流的教育,就需要一流的教師;教師是否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是否能夠掌握較高的教學技巧,是創造第一流教育的重要條件。因此,每一位教師必須刻苦鉆研業務,提高自身素質。高水平的音樂教育需要高水平的音樂教師。音樂教師不僅要掌握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以及合唱、指揮、音樂作品分析等基本技能外,自身還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包括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完全詮釋出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正確引導學生。教師的社會角色決定師德內在要求必須是德與識的統一。即徐特立老先生所概括的“人師與經師的合一”。“人師”即為人之師,教人為人之道。教人做人做事,首先自己應會做人。孔子言“,人物信不立”,古人言“誠五行之本,百行之源”。教師是教人做人之人,做學問之人,唯有誠實,才能心正,心正方能人正,人正教人才能出正人。堂堂正正做人,表里如一,是教師的第一人品,是為師的第一資格證。這些都告訴我們,教師不僅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要有寬廣的邊緣學科知識,還應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懂得教育規律,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能。教師要采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時至今日,我們許多學科的教育仍帶有相當大的封閉性,教育過程基本停留于傳授書本知識為主,教師把書本知識講給學生聽,學生經過學習、復習、考試,就算完成了一個循環。于是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十分嚴重;另外,學生的學習被限制在學校內、課堂上,很少有機會參加社會實踐,造成學生理解問題無法深入,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很差的弊端。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就應當在教學活動中改變填鴨式的灌輸方式,以啟發式完成教學。教師并不是“無所不能”的化身。教師要以一種平等的心態來教學,將自己的知識與體驗和學生的知識與體驗進行平等的交流,并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具有批判意識。這樣,老師和學生都獲得了一些原來自身沒有的東西,都得到了一種新的體驗和收獲。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了解教育的本質,根據自己和學生的特點,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魅力,讓學生永葆學習音樂的熱情,真正做到在“教”的過程中“學”,在“學”的過程中“教”。
四、音樂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音樂教育在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顯示出重要作用。對當代大學生實施音樂教育,是為了繼承、發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傳統,發展人的情感、智力和個性,豐富人的內心世界,注重人格的塑造。音樂是人類的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能力是每一位大學生都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不是由個別音樂家創造的,而是整個民族的人民共同創造的。正如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所說:“音樂是人類文化絕不可少的部分,對于一個缺少音樂的人來講,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沒有音樂的人是不完全的人。這就清楚地表明,學校教育課程中一定要包括音樂教育,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們的教育事業,要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素質,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展,在普通高校中實施音樂教育是一個重要環節,借鑒和吸收外國音樂教育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
總之,“沒有音樂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沒有音樂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用藝術的魅力打動學生,用音樂的活力激發學生。對當代大學生實施音樂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相信,在全體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的音樂教育會更上一個臺階。
本文作者:解曉瑞工作單位: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民族音樂在高校的改革策略
- 下一篇:職校學生人文教育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