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及保護

時間:2022-07-24 03:54:06

導語: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及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及保護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音樂文化更是改變了音樂教育的表現形式。在當今多元化音樂教育文化理念背景下,我們應當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內涵教學,將民族音樂文化內容,賦予多元化民族特色,讓音樂教育體現新的生機及內涵。基于多元化音樂教育背景下,展開對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分析,剖析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作用,并提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及保護針對性措施,以期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及保護,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多元化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保護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然有著眾多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極具多元化,更在國際間占據了尤為重要的位置。不過民族音樂文化的優秀獨特性,并未在現階段的多元化音樂教育背景下得到重視[1]。由于對國外西方音樂的學習,就現階段我國音樂教育現狀而言,西方音樂教育已經成為了學習主體,而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卻逐步呈現邊緣化發展趨勢[2]。基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產生來看,民族音樂文化是構成民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階段社會的不斷進步,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已經無法將其作為單一化的音樂教學,而應當重視在不同的音樂教學中,融入多民族音樂特色及人文內涵,同時更要將其作為一種新時代的音樂文化創新[3]。

一、少數民族音樂現狀及其傳承保護的迫切性

(一)宏觀環境。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生活方式比較單一及整體經濟水平比較滯后的偏遠地區。由于存在諸多方面的局限性,他們與外界之間所形成的聯系相對較少,同時音樂文化與外界的溝通交流也存在較大限制。民族音樂文化所活動的空間相對較為固定,通常情況下會受到世代相傳的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隨著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少數民族地區也有了明顯變化,比如廣播、電視、交通、網絡等多方面的現代化技術[4],都能夠讓少數民族地區感受到外界音樂文化。而此種外來的音樂文化及音樂演唱方式,對少數民族音樂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及沖擊。比較質樸的本土化音樂與外來音樂的技術制作相比,導致外來音樂的整體競爭力逐步提升,而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則受到冷落。(二)發展劣勢。就民歌的演唱來講,我國流傳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歌種類尤其之多,整體數量也相對較為驚人[5]。但由于整體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社會思想認知等方面的變遷,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生存空間逐步造成較大的沖擊,因而導致越來越少的人會唱民歌。而少數民族地區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也更加熱衷于流行音樂,忽視了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及保護。為了加大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及保護力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考察了我國貴州、甘肅、廣西等省(區),發現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現狀均不容樂觀。(三)發展潛力。在現階段多元化音樂教育背景下,民族音樂文化已經逐步引發我國諸多研究學者的關注。我國已經設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就作為其中一項,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重視。在當前的多元化音樂教育背景下,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還專門設立了“原生態唱法”,從而鼓勵人們多去傳唱民族音樂。而民族音樂文化能讓久居城市的人們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同時也使有識之士認識到了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對其傳承及保護的迫切性加以正確引導。

二、多元化音樂教育分析

(一)多元化音樂教育概貌。基于當前我國本身的音樂特性來講,一直具備了較為明顯的民族性及地域性特點,并且受到了絕大多數人們的喜愛。基于某種意義講,我國的音樂本身就具備了多元化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音樂作品,其實都反映了所在地區的文化內涵及精神[6],體現了所在地區的文化屬性,更形成了所在地區的重要文化內容,同時也成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進程中,民族音樂本身所依賴的社會宏觀環境已經逐步變遷,因此其本身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再依賴于傳統的發展路徑,必然要重視進一步創新。在當前的多元化音樂教育背景下,民族音樂如果想要更好地傳承,就必然要逐步擴大其自身的影響范圍,同時還應當主動地與學校音樂教育相融合。通過借助當前的現有學校教學資源、平臺、手段,實現民族音樂的進一步創新及傳承,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們更加全面地對民族音樂文化內容加以了解。在現階段的多元化音樂教育背景下,學生能夠在民族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音樂,對其中所蘊含的音樂文化內涵及本質有所領悟,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整體認同感,提高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創造力,激發學生能夠創造出更加優秀的音樂作品。由于音樂文化及教育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通過分析多元化音樂教育,必然會將其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及保護的重要途徑。(二)音樂教育多元化傳承特征。針對音樂教育的傳承特征來講,可以基于兩方面著手,其一就是基于音樂本身的產生起源,其主要產生于語言類音調中,由此也必然決定了民族音樂文化在不斷追求創新的過程中,將音樂風格加以統一,從而更加完美地體現于同一民族張閩趙洋洋:論多元化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及保護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及統一性。再者就是音樂符號是音樂文化傳統所構成的基本要素,同時更是其尤為重要的組成內容,與此同時也表現了音樂語言的文化載體[7]。在此作用之下,基于一定層面,將音樂教育的獨特價值觀有所凸顯;基于另一層面,也能夠更好地塑造音樂教育方式,促進音樂思想的形成,從而對音樂文化形成更加深遠的影響。由此可以發現,不同的文化內涵、不同民族背景的民族音樂,會由于音樂價值觀的本身影響,從而呈現出多元化音樂文化特色。

三、多元化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及保護的作用

(一)彰顯民族音樂文化獨特魅力。在多元化的音樂教育背景下,直接影響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種影響是具備雙面性的,分為積極影響及消極影響。積極影響能夠更好地促進處于當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及融合[8]。而消極影響則會致使民族音樂文化無法正常地實現彼此溝通及交流。由此在多元化的音樂教育中,一方面可以通過參考其他地域性音樂文化的積極影響,對民族音樂文化體系逐步豐富,從而增強其自身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地保持民族音樂的內在精神品質,不脫離其文化本質。(二)強化民族音樂文化凝聚力。基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形態及存在依據來講,無論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實現需要經由教育及社會生活才能更好地融為一體。對社會發展進程而言,更是加快了社會的生產進步,使得此種音樂文化意識形態逐步融入至社會文化體系中,同時也形成了愈來愈重要且明顯的體系。相對來講只有社會整體發展有所進步,才能更好地促進音樂文化發展。從另一層面講,由于不同民族之間其民族文化自然具備一定差異性及獨特性,比如音樂風格、題材、主題及文化載體,都是民族音樂文化與其他音樂文化形成區別的重要標志。(三)在文化借鑒中創新民族音樂文化。在多元化音樂教育社會背景下,音樂文化的傳承及變遷是實現創新的重要維度,更是音樂文化傳承的本質。基于音樂本身的教育過程來講,可以說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無論是對于施教者或者受教者,其本身的狀況及價值觀都存在較大差異,使得整體的音樂教育過程并非只是單純地復制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更多的是實現了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從而衍生出新的音樂文化要素。

四、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及保護策略

(一)保護。1.重視制度建設,加強社會關注度。要想保護民族音樂文化,就需要構建一套完整性的傳承、保護、發展的長效保護機制,并且在具體的貫徹過程中對其逐步完善。在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們也應當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整體關注度,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預留一定的社會發展空間,予以其經濟待遇及社會地位,從而有效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也可以通過鼓勵新一代青年群體投身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中,同時在藝術類教育、舞蹈教育、傳播及藝評體系中加強對民族音樂的宣傳度。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當盡可能地避免打著保護民族音樂文化的牌子,一味地向相關文化管理部門索要保護資金投入;應當避免由于功利心過強,從而導致商業文化覆轍的出現;同時還應當盡可能地避免由于一時熱情、文化獵奇而對民族音樂文化造成的人為性破壞。2.構建民族音樂陳列館、民族文化保護園。通過構建民族音樂陳列館,陳設來自民間所收集的諸多少數民族樂器,以及密切相關于民族地區生活文化、人文氛圍的服飾及道具,并且通過民間音樂樂譜、影像資料等的收集保存,以及對民族音樂文獻類歷史資料的整理,以此充實民族音樂陳列館。此種實物類的資料、樂譜、影像學數字資料,都具有尤為關鍵的研究價值,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非物質文化收藏價值。我們應當重視將音樂這種無形的文化遺產,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及多種形式,實現民族音樂文化至可長期保存資料的轉換。另外,借助編寫民族音樂的特色樂譜等方式,為其配上數字音像或者錄音等;或者借助文字形式,客觀地描述民族音樂生活的實際狀態,撰寫民族地區的音樂文化習俗及人文氛圍,從而實現以不同方式記錄民族音樂文化檔案,通過上述方式,保護民族音樂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園的構建,是在既定范圍之內保留原有的生態環境,從而使得部分尤為珍貴的樂種能夠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變遷中要想更好地得以保護,必須依賴于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通過構建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園,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更加集中化且多樣化地保護,最終實現整體性文化保護。通過在民族地區構建民族文化保護園,從而更好地在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做好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二)傳承。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更是延續民族音樂文化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傳承不僅作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保護的一種積極應對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保護的被動性。基于民族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來講,由于年輕一代并未對其有較多的了解,因此一些專業人士在研究中就對其存在諸多憂慮。當前只有極少數的民族地區后輩,還對民族音樂文化感興趣。現階段的當務之急,就是應將民族音樂文化引入學校音樂課堂,讓青少年自小能夠加大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度,否則就可能出現民間原生態的民族音樂文化斷層。首先應當從小學生群體逐步抓起,通過將民族音樂文化納入學校的音樂教材中,可以讓民族地區小學生群體都夠對所在地區或者其他地區的民歌有所了解熟悉,讓他們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同時,還要始終保持科學傳承的態度,做好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工作。我們應當加大對培養青少年民族音樂人才的重視程度,將文化藝術類學校以及青少年活動中心作為培養少兒民族音樂人才的培訓基地;舉辦多樣化、特色化、民族化的文化藝術活動,可以請民族音樂的老藝人重新開展民族音樂傳唱,在傳播及弘揚民族傳統音樂的同時,肩負起向后輩傳授音樂文化的重要指導責任。另外,也可以通過組織多種能夠體現民族音樂文化的主題活動,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交流。除此之外,我國民族地區教育工作及科研工作的開展,也應當更加積極地開發多種音樂類文化課程資源,重視滿足民族音樂的表演、欣賞及教學需求。與此同時,需要重視文化藝術資料的發掘、民族唱腔的搶救以及戲曲的逐步開發利用等諸多方面的合作,并成立藝術研究所、藝術陳列館、唱腔藝術團、藝術保護傳承基地等。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層面,我們需要逐步學習部分民族地區音樂文化的傳承經驗,從而更好地將擁有技術及人才優勢的高校及研究所,轉變成為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重要傳承力量。并且,通過借助現階段的計算機設備軟件,以及諸多硬件設備的支撐,從而使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五、結語

現階段,我國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及保護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應當重視合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有效保護民族音樂文化,長期規劃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路徑。同時,我們也要始終相信在民族地區廣大有為青年以及音樂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必然會在多元化音樂教育背景下,不斷創新、保護、傳承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使其在我國歷史發展長河中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趙靜.試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科研,2016,(8).

[2]張加貝.試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4,(10).

[3]鄧文歡.試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5,35(11).

[4]陳自勤,王琳.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論下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6).

[5]黃柯瑕.論壯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和發展[J].大舞臺,2015,(5).

[6]郭強.多元教育理念對高校少數民族音樂運用的啟示[J].貴州民族研究,2016,(12).

[7]王育霖.試論少數民族多聲部情歌的音樂特點及傳承保護———以苗族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10):112-115.

[8]李艷婷.論高校教育在保護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作用———以麗江民族音樂文化為背景[J].藝術品鑒,2015,(8).

作者:張閩 趙洋洋 單位:1.南京師范大學 2.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