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思考
時間:2022-01-14 10:37:32
導語:音樂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民族音樂教育研究置于音樂文化大環境中,重視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總結“口傳”文化構建民族音樂理論體系,運用“社會大課堂”營建民族音樂傳承環境,優化教材內容、加強民族音樂課程建設,以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較大文化而言,“民族音樂文化”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小文化卻能發揮巨大的作用,通過民族音樂文化的陶冶,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大有裨益。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解析
文化指涉及知識、道德、信仰、藝術、風俗、法律與社會人所具備的部分能力與習慣,其基本要素乃傳統觀念與價值,其中,以價值觀最為關鍵。對照文化概念,在民族音樂教育中很少提及相關文化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等,更談不上傳統觀念與價值觀,這導致學生在民族音樂學習中缺乏文化歸屬感,自然也缺乏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本研究解析民族音樂文化,主要涉及觀念與價值、語言與符號、規范體系、物質形態四大方面。(一)民族音樂文化的觀念與價值。民族音樂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主體,更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經典表達,這也體現在音樂觀念與價值體系的表達層面,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換言之,一個人的教育始于詩,規范于禮,成熟于樂。可見,古代樂乃統一和諧之意,具體體現在社會、人際、精神的和諧。(二)民族音樂文化的語言與符號。就語言歸屬而言,中國隸屬于漢藏語文化圈,而漢藏文字對各民族音樂風格的規范十分典型,民族音樂借漢藏文化語言及其符號加以溝通、交流,創造了各民族形式多樣的音樂風格與類型,打造出燦爛多姿的音樂文化。漢藏語言體系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思想與行為統一的基礎。(三)民族音樂文化的規范體系音樂規范體系,即規定音樂結構的標準。就社會學視域而言,音樂規范體系就是特定狀況下施展音樂行為、思考和感受音樂的方式。就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而言,并未規定音樂只是一個“純聽覺”的藝術,其涉及詩、舞、樂,早在漢族戲曲中就已經出現詩、舞、樂綜合形式。在儒教、道教、佛教中,音樂已內化為人的內心修養。(四)民族音樂文化的物質形態。民族音樂中,豐富多樣的樂器就是音樂文化長期積淀的物質形態,其與文化形態的表現密切相關。有似漢語聲調的古琴樂器,還有與蒙古族長調音色完美融合的馬頭琴、直率的京韻大鼓、細膩的南方小三弦、音色文雅的廣東高胡,此類樂器的物質形態與文化有機融合,呈現了地方音樂風格獨特的文化內涵。
二、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必要性
(一)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有助于永葆傳統文化活力。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乃民族音樂藝術之精華,集中體現了民族的審美情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民族音樂的地域特色十分鮮明,是各民族生產生活的綜合體現,也是各地風俗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呈現。民族音樂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不僅形式豐富多樣,而且群眾參與度高,因而對于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聆聽民族音樂,不僅可以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還可感受深深根植于民族音樂中的傳統文化。在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有助于永葆我國傳統文化活力。(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有益于培育優秀的音樂人才。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被各種新鮮事物吸引,加上西方文化的侵襲,導致民族音樂文化逐步淡出大眾視線,這對民族音樂文化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傳承與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學校教育應將推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作為重要使命,將民族音樂文化納入教育體系之中,加強音樂人才培育,積極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認識民族音樂,理解民族音樂文化,感受獨特的民族氣質與情感。因此,音樂教育應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基礎,為社會培育大批高素質優秀音樂人才。
三、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路徑
(一)總結“口傳”文化,構建民族音樂理論體系。本質上,民族音樂文化屬于“口傳”文化,傳統民族音樂教育方法也多為口傳心授,凸顯出其靈活性、個體性與多元化特征。雖然孔子曾提出“有教無類”的觀點,但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音樂教育從來都沒有廣泛普及于大眾之中,社會培育音樂人才也多以官方培訓、民間自由傳習等方式進行。大眾學習音樂或因實用需求而拜師求藝,或因愛好而自由傳習,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就是在如此教育方式下不斷傳承的。現代音樂教育打破了傳統口傳心授的方法,轉而以音樂教材開展教育,具有集中化、規范化、統一化等特點。現代音樂教育體制否認了我國傳統音樂教育方式,導致民族音樂文化陷入“失語”“無語”之境地。音樂傳承不能僅僅依憑樂譜傳聲,更需創造性、開放性的“口傳心授”,如此方可凸顯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因此,學校應積極總結“口傳”文化,98構建起與西方音樂體系價值定位相同,涵蓋傳統語言學、美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在內的民族音樂理論體系,為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夯實基礎。(二)運用“社會大課堂”營建民族音樂傳承環境。現代音樂教育多以課堂為主要形式,但我國民族音樂的精華大多在民間。因此,可推行校外教學模式,運用“社會大課堂”營造一個良好的民族音樂傳承環境。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加強理論知識學習,而在“社會大課堂”上對理論加以實踐,深入民族音樂環境之中,主動接受其熏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風俗文化,各民族音樂風格根植于獨特的風俗文化中,學生深入其中可了解民間音樂與民俗文化的關系,理解何為“俗中有樂”,何為“樂中見俗”。音樂教師要定時、定期深入各民族群眾中采風,還應帶領學生外出采風。此外,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有關部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強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與弘揚力度,增強大眾的傳承意識,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學校作為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陣地,應積極發揮主體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講座、比賽、歌舞劇演出活動,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接觸、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無窮的魅力,自覺學習之、傳承之、弘揚之。(三)優化教材內容,加強民族音樂課程建設。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分支體系龐大繁雜,是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教材的缺失影響了民族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民族音樂課程,但缺乏教材,教師不得不自編教材。如此缺乏規范性、系統性、科學性的教材導致學生難以系統、科學、完整地學習民族音樂理論,更無力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為此,必須加強民族音樂教材建設,使優秀民族音樂理論進入課本,做到既不失民族音樂文化特點又能彰顯本地音樂文化特色。在教材內容方面,應選擇具有積極向上價值觀的民族音樂素材,使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感受到其厚重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要加強民族音樂課程建設,不僅要開設民族聲樂課、器樂課,還應將戲曲搬上課堂,全面推行民族音樂教育。此外,學校可根據情況開設少數民族音樂課,或在中國音樂史課程中增加少數民族音樂史的分量,還可依循地域特點與民族分布情況,有針對性地加強地方樂種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
四、結語
在當代文學與文化理論研究中,眾多學者常以“失語”“無語”形容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代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在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斷裂導致我國音樂文化記憶日漸消退,致使中國音樂與全球音樂文化交流時面臨“失語”“無語”的尷尬境地。為此,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充分意識到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對于堅守我國音樂文化記憶的重要性。面對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與各類文化的不斷侵襲,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秉持民族音樂文化觀念,積極學習民族音樂文化語言與符號,構建完善的民族音樂文化規范體系,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松,樊祖蔭,張歡,等.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反思———“第三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J].中國音樂學,2013(1):12-23.
[2]馬瓊.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J].中國音樂,2007(4):217-219.
[3]蔡毅.論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藝術教育,2008(7):62-64.
[4]唐禹.探索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論下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8):242-243.
[5]鞠榮麗.淺析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6(3):94-95.
[6]范雨濤,劉漢文.論學校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以羌族傳統音樂學校教育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8):220-225.
[7]張耀春.淺析民族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傳承發展[J].大舞臺,2015(6):184-185.
作者:劉劍 單位: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 上一篇:公共外語教學改革與實踐分析
- 下一篇: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