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傳播載體發展與創新

時間:2022-07-05 10:49:01

導語:民族音樂傳播載體發展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音樂傳播載體發展與創新

摘要:音樂傳播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活動,音樂傳播受到媒介的不斷發展,也正在逐漸進步。就民族音樂來講,根據傳播載體不同而分為四種:以口傳教授為載體的傳播、以文字圖譜為載體的傳播、以廣播和電視為載體的影像傳播、以新媒體為載體的傳播。就目前民族音樂傳播載體的發展情況來看,想要實現民族音樂傳播載體的發展與創新,就要從旅游傳播載體和教育傳播載體入手。該文就將針對民族音樂傳播載體的發展與創新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民族音樂;傳播載體;音樂傳播;創新

民族音樂是我國最為珍貴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之一,已經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播與發展,而民族音樂也為我們帶來了精神上的一種享受。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民族音樂的傳播載體也正在發生著改變,而民族音樂載體的發展與創新也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豐富的傳統載體使得民族音樂的傳播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為民族文化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1音樂傳播的概述

音樂傳播從音樂出現的那一刻,就被視為一種具有非常強烈的社會性的文化傳播行為,也只有音樂傳播行為的存在,才能夠體現出音樂的存在。音樂傳播的社會性很明顯,例如,在一些祭祀活動當中音樂的運用與傳播,是基于社會信仰而進行的;生產生活當中音樂的運用與傳播,是基于生產生活發展的需要;日常娛樂活動當中音樂的運用與傳播,則是屬于一種人們相互溝通的途徑,因此,音樂是在一系列社會性的傳播活動當中所產生的。剛才所提到的帶有社會性的音樂生產是一種音樂傳播,而聲音又是音樂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外在表現,所有的音樂都是通過聲音的方式來進行傳播的。聲音傳播音樂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人可以更清楚地聽見,可以真正理解及感受到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原始的音樂傳播當中,不管是自身傳播,還是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音樂的社會性都被完全的展現出來。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也會哼唱著音樂,這就是對周邊的人和空間進行著音樂傳播,音樂由自身進入到另一個人或群體,這也正是音樂及音樂傳播的真實存在,由此我們可以更容易地看出音樂與音樂傳播之間的密切關系。音樂文化當中傳播媒介的出現,說明音樂傳播管理已經正式開始,而在音樂傳播當中最初的媒介就是樂譜,樂譜的出現使得音樂作品再也不會出現消失的現象。而唱片屬于是音樂傳播管理的第二個階段,其功能與樂譜的媒介傳播功能很相似,但唱片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而且更加直觀,唱片可以對聲音進行完整的存儲、管理和傳播。在樂譜及唱片等媒介發展的環境下,廣播、電視、視頻等更加先進的傳播媒介相繼出現,而這些傳播媒介的出現,也促進了音樂傳播的進一步發展。

2民族音樂傳播的四種方式

2.1以口傳教授為載體的傳播方式。口傳教授的民間傳播是民族音樂的最基本載體,其傳播方式較為傳統,同時也十分簡單,可以分為三種:家庭傳播、宗教傳播、師徒傳播。口傳教授傳播是把空氣和聲音當作是媒介,這樣更容易使傳播者與被傳播者之間形成一種情感上的交流。現如今我們所接觸的豐富多樣的民族音樂,就是通過老一輩民間藝術家們口傳教授而不斷發展而來的,直到今天,口傳教授的民族音樂傳播方式也依然在不斷發揮著自身的重要作用。口傳教授傳播方式的傳播載體實際上就是聲音和言語,所以這種傳播載體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不能夠保持長期的穩定、傳播的過程較為緩慢、具有十分明顯的傳播隨意性等。如果想要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樹立起屬于我們的民族音樂品牌,只依靠傳統的口傳教授傳播方式還是遠遠不夠的。2.2以文字圖譜為載體的傳播方式。所謂以文字圖譜為載體的傳播方式,就是指通過無聲文字及符號、圖形等記錄音樂,并可以完整的保存下來,同時還可以完整流傳的一種傳播方式,以文字圖譜為載體的傳播方式從人類開始適應符號及文字、圖案開始,便開始被廣泛流傳。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環境的不斷變化,傳播民族音樂的各種載體也正在不斷地被充實和完善。像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五線譜及簡譜,這些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播過程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樂譜符號并不能完全地代表音樂本身,它只是一種特定的符號記錄,如果想要讓所記錄下來的樂譜真正地成為音樂,中間還有一系列的工作要進行。所以,以文字圖譜為載體的傳播方式在民族音樂的傳播過程中,也不是一種最好的方式。2.3以廣播、電視為載體的影像傳播方式。隨著現階段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視聽類的設備也被我們廣泛使用,我們在平時需要的時候可以聽到全世界各國的各種音樂,通過科學的影像傳播與視聽設備,能夠把在民間采集到的民族音樂制作成唱片進行銷售,還可以邀請民族音樂的繼承人和樂師等錄制民族音樂的資料,或者是邀請他們走進電視,為廣大觀眾表演優秀的民族音樂節目,通過這樣的形式和方法,最終達到傳播民族音樂的效果和目的。現代化的影像技術算是民族音樂傳播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同口傳教授及樂譜記載的形式相比較,影像傳播方式可以帶來很大的傳播效應。可是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更新,我們所獲取各類音樂的途徑也正在增加,而喜歡民族音樂的人越來越少,這樣便使得許多珍貴的民族音樂正面臨著消失的境界。2.4以新媒體為載體的傳播方式現在是21世紀,是一個新媒體時代,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時代里,出現了很多種不同類型的媒介,這使得民族音樂傳播的載體也豐富起來,其中也包括民族音樂網站及觀看民族音樂的網絡視頻等。近些年來流行的數字新媒體技術,還可以通過虛擬的視覺技術及3D虛擬技術來搭建一個綜合型的舞臺,以此來提高民族音樂演出的舞臺效果,讓觀眾可以更加專心、投入的觀看民族音樂的表演。

3現階段民族音樂傳播載體如何進行創新

3.1把旅游當作民族音樂的傳播載體。旅游和民族音樂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如果在旅游當中加入民族音樂,會使旅游活動的地域風情及特色顯得更加突出,如果對旅游進行合理的開發,還可以不斷擴大民族音樂的傳播范圍,這樣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全部接觸到民族音樂。要想把旅游當作是民族音樂的傳播載體,我們首先就要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設計出符合地域特色的旅游民族音樂。由于各個地方的地域環境有所不同,擁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存在著差異,所以,可以邀請專業的詞曲創作者,針對地方旅游資源進行針對性的創作,在音樂創作的過程當中也要將該地區的民間音樂素材融入進來,這樣才能夠創作出與當地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相匹配的民族音樂,進而使游客可以在旅游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欣賞到當地的優美景色,還能夠感受到當地的民族音樂,通過民族音樂真正地體會到旅游資源的內涵。其次,在民族音樂的發源地或傳唱較多的地區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旅游節或比賽,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賞景色,傾聽音樂,真正了解到民族音樂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歷史。比如民族音樂《茉莉花》,就完全利用了旅游當作載體進行傳播,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觀光、游玩。不僅如此,在《茉莉花》傳唱地區之一的安徽六合,還舉辦了“茉莉花節”,《茉莉花》的采集地金牛湖風景區接待了將近7萬名游客,這不僅使當地旅游景區的人氣值大大提升,還讓更多的游客零距離的接觸了《茉莉花》、喜愛上《茉莉花》,并且真正了解了《茉莉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把旅游當作是民族音樂的傳播載體,不但能夠促進當地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還可以讓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真正接觸到當地的民族音樂。3.2把教育當作民族音樂的傳播載體。民族音樂是中國音樂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對中國的民族音樂進行大力的宣傳,不僅弘揚了我國的民族文化,而且還是傳承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教育是民族音樂傳播過程當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載體,把教育當作民族音樂的傳播載體,可以使民族音樂的傳播范圍變得更廣,其最終的效果也會更加明顯。在民族音樂的傳播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了跨地域、跨地區的情況,而且由于各自的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則很難引起音樂上的共鳴,無疑為民族音樂的傳播增加了不少的困難。可是如果把教育當作是民族音樂傳播的載體,就可以進行跨地域、跨地區,甚至是跨國際的進行傳播。作為音樂教師,一定要扛起傳播民族音樂的大旗,對民族音樂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在日常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思維與樂感的培養,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當中,真正的接受我國的民族音樂。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可以把現代的流行音樂拿來進行音樂教學,由于現代的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很容易吸引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興趣。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音樂教育的內容一定要不斷地進行優化與完善,同時,音樂教育也要打破傳統的“西方音樂中心理論”,不斷加快音樂教材的建設,在音樂的課堂上逐漸加入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例如,藏族、苗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音樂,也可以加入京劇、豫劇等戲曲,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真正了解到民族音樂的精髓,以全新的理念為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4結語音樂屬于我國民族文化當中的一種,也是我國藝術領域當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全世界各種類型的音樂層出不窮,而民族音樂的地位,也隨著傳播載體的不斷變化,以及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而越來越重要。民族音樂傳播載體的不斷創新,使民族音樂的傳播顯得更加便捷、高效,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民族音樂,并最終被大眾所認同、喜愛。

參考文獻

[1]蔡杰.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2016,36(1):16.

[2]薛海珍.當代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路徑探究[J].北方音樂,2018,38(19):43.

[3]李欣沫.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適應與發展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8,38(16):37.

[4]趙喆.淺談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結合[J].北方音樂,2018,38(16):12.

[5]李金玲.新時代少數民族音樂的變革與對外傳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11):123-126.

作者:王盼華 單位:邯鄲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