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價值分析
時間:2022-10-23 03:23:42
導語: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價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地方志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其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地理、教育及科學技術等眾多領域內容,為研究我國各個地區的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能夠深入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形態,可通過對中國地方志進行研究來實現。
[關鍵詞]中國地方志;少數民族;音樂史料
中國地方志定型的時間為宋代,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后,實現了穩步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代代相傳及普遍編修發展格局。地方志中涉及的內容較多,為后世更好地了解民族風情提供了史料依據。清代作為地方志文獻體裁發展的昌盛時期,遺留下很多地方志,為更好地進行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資料。
一、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史料挖掘及整理現狀
每個民族均展現出了自身獨特的民族特色,在音樂方面與其他民族的傳承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沒有歷史沉淀的民族是不存在的,同樣沒有歷史沉淀的民族音樂也是不存在的。通過對我國不同民族的音樂歷史發展情況進行研究可知,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的地位不斷得以提升,少數民族音樂越來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近年來關于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課題也越來越多。(一)史料發掘。與漢族音樂史料相比,我國少數民族的音樂史料數量較少,這就增加了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挖掘及整理難度。在對少數民族音樂史料進行研究時,將發掘及整理工作作為研究的重點內容。應加大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發展軌跡及歷史發展情況的研究,在此技術上進行少數民族音樂發展歷史的撰寫。要求相關研究人員加大對我國歷史文獻進行細致研究的力度。例如,《樂論》為藏族史料,《樂師史》為維吾爾族史料,是我國少數民族學者對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體現,通過對以上兩個史料進行研究可知,音樂史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中,《樂論》中描述了我國西藏民族音樂的理論、整體發展過程及實踐內容,展現出了較高的學術價值。《樂師史》中對維吾爾族音樂的活動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記錄了在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藝術成就,為我國專家學者更好地研究少數民族音樂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1]。(二)淵源探索。在對少數民族音樂歷史進行研究期間,需要以少數民族音樂的現狀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對該部分音樂史料進行研究,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也是對我國少數民族歷史進行研究的必走之路。在對少數民族音樂歷史發展情況進行研究時,需要從音樂起源、民族音樂與當時社會的聯系及發展興衰角度進行,以此在民族文化的發展現狀與民族文化歷史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從綜合角度對民族音樂、樂器及歌舞特點進行研究,充分地了解民族音樂所經歷的衍變情況,良好掌握民族音樂的歷史發展過程及歷史發展脈絡,為我們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歷史資料,為研究少數民族音樂歷史提供借鑒[2]。(三)音樂史建設。在對我國的音樂史進行研究期間,以漢族作為主線,編寫的古代音樂史及近現代音樂史是我國音樂歷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為研究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史提供了依據。通過統計可知,在20世紀,關于音樂史料方面的著作共有數十部,但是從眾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關于少數民族音樂的史料相對較少,直到20世紀末期才有關于這方面的史料出現。我國第一部關于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文獻誕生于1991年,我國第一次召開少數民族音樂史編撰工作座談會的時間為1991年4月,在會議上強調編撰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重要性,并對相關的立項進行調查分析。之后分別于1995年和1997年召開了廣西南寧及貴州貴陽少數民族音樂史編撰會議,受到了會上代表的高度認可。在此期間,有很多的研究學者便已經開始了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研究,重點分析少數民族音樂史地位及在音樂史撰寫中存在的問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的出版時間為1998年,包括少數民族音樂史發展總史、音樂特點、發展情況等,共涉及維吾爾族、蒙古族、朝鮮族、仫佬族、瑤族、仡佬族、壯族、回族、傣族、白族等22個民族,將22個民族的音樂編撰進去。該部著作屬于一種多民族合成音樂著作,填補了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空白,在推動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3]。
二、中國地方志中少數民族音樂史料分布情況
中國地方志中關于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研究內容較少,之所以出現該種情況受漢族文化中心論及歷史原因影響,并且在中國地方志中的分布處于一種零星狀態,出現的章節主要包括典祀志、風俗志、藝文志等。有一些音樂志出現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完成了對民族音樂活動的完善和集中記載。在地方志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音樂志包括以下幾種:(一)清朝。《西域圖志》中的音樂志該音樂志中主要是描述新疆經營管理需要,該部書籍具有結構嚴密及體系完整等優勢,在書籍中融入了歷史考訂、實地勘察及官方文書等內容,使人們了解到更多西域地區的知識,并且對舊說訛誤進行糾正,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在《西域圖志》中,回部和準噶爾部被下設在音樂志的子目中,其中,回部中的下設內容包括樂伎附、樂譜、樂器等條目,準噶爾部中下設樂譜和樂器。其中,回部對巴拉滿、哈爾扎克、喇巴卜等樂器的演奏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并且還載入了回部樂舞、清乾隆平定回部之亂等內容。準噶爾部對圓布舒爾、伊奇爾呼爾、雅托噶、特木爾呼爾等樂器的演奏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記錄。通過以上記載,將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音樂的發展情況詳細、真實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為民族音樂史及區域音樂史研究學者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史料[4]。(二)唐樊綽撰。《云南志•蠻夷風俗》少數民族音樂文獻我國有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在我國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數量更為繁多,通過對我國的邊疆舊志進行研究便能夠充分地了解到這一情況。通過對我國的《云南志•蠻夷風俗》文獻進行研究可知,里面展現出了較多時代風貌相關內容,完成了對多民族有機體的充分展現。《云南志•蠻夷風俗》共有十卷,所涉及的內容主要以云南地區為主,介紹了途程、六賧、名類、六詔、山川江源、蠻夷風俗、南蠻疆界連接等方面。但是通過對《云南志•蠻夷風俗》中的研究內容進行了解可知,其介紹的內容主要集中在蠻夷風俗等方面,關于少數民族音樂活動的內容較少,盡管所涉及的篇幅較少,但是在閱讀后能夠直觀地了解到當地的音樂活動。(三)清雍正。《廣西通治》中少數民族音樂文獻《廣西通治》共有128卷,成書時間為雍正十一年,共包括45目,包含政文、經濟、地理、人物、蠻夷及藝文五方面內容。蠻夷地區主要是指安南及諸蠻地區,《廣西通治》中介紹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此地區,介紹了大量關于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情況、風俗習慣,并且完成了對各民族實際情況的記錄,在各民族風俗文化研究中展現出了較高的研究價值。《廣西通治》在雍正初年被增刪,保留了一些關于少數民族音樂方面的內容,為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提供了較高的研究價值。在《風俗篇》中,關于音樂的介紹共包括6段,直觀地對漢族及少數民族對音樂的喜好進行闡述,音樂類型以婚喪嫁娶為主。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受富裕程度影響,導致禮俗風尚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唱歌是音樂活動中的重要內容,為男女之間進行情愛表達提供了途徑。一般唱歌會穿插于酒宴活動期間,不僅展現出了儀式性,還展現出了娛樂性,男女答歌活動會良好地傳承了下來。可知,唱歌在少數民族活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在《諸蠻篇》中,對廣西地區少數民族歷史資料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關于音樂史料的研究共有117段。唱歌作為少數民族地區中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并且伴隨于少數民族各項活動中,在地方志中完成了對瑤族男女答歌活動場面的詳細描述,可知男女之間進行歌唱成為少數民族活動中最為熱鬧的一項民俗活動。從現階段瑤族民族活動的發展情況來看,唱歌風俗一直沿用至今,可知唱歌這一民俗活動被良好地傳承了下來,是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娛樂活動。雖然地方志史料中也介紹了關于少數民族日常生活方面的內容,但是唱歌相關內容也一直伴隨在各個方面,從瑤族、苗族、侗族的歷史資料中均能夠看見關于音樂文化相關的歷史軌跡。音樂是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在日常生產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主要應用于祭祀祖先神靈,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愉悅感。音樂滲透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音樂一般會與民俗活動相互交織而存在,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以歌傳情。并且在文獻中還記錄了大量關于瑤族男女唱歌習慣的相關內容,人們從地方志史料中能夠直觀地了解到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軌跡,唱歌風俗也得以保留下來,并且唱歌也屬于當地最為熱鬧的一種生活跡象。唱歌成為一種典型的“地方化”文化,屬于一種具有標志性的文化符號,完成了對當地居民文化經驗的保留。音樂活動是少數民族地區一種標志性的娛樂活動,并且以“地方化”景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地方志史料中還對壯族地區男女歌唱活動面貌進行了描述,屬于一種審美活動。在民俗節中,壯族男女可盡情地歌唱,享受歌唱所帶來的樂趣,男女進行歌唱成為壯族地區文化藝術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壯族地區的男女可通過唱歌的方式進行傳情,將壯族音樂面貌及與音樂相關的史料充分地展現了出來。(四)川南僰人音樂史料個案研究。川南僰人的主要活動地區在四川南部地區,保留下了大量的僰文化遺產。在珙縣縣志中記載了大量關于僰人巖畫及僰人巖畫中音樂舞蹈圖像的內容,通過對僰人進行了解可知,僰人是一個熱愛舞蹈及對銅鼓情有獨鐘的民族。北京自然博物館在1988年進行了“懸棺之謎展覽”,該項活動曾轟動一時,并且川南懸棺文化也馳名中外。中央電視臺在1974年,考古文化部在1984年,當地政府在2002和2012年多次進行實地發掘、考察及維護活動,對外積極對僰人文化及保護現狀進行分析,還有一些專家對僰人高度認可,甚至大膽將其稱為中國的第57個少數民族,并且由當地部門組織開展“僰文化藝術節”活動,呼吁社會參與到僰人文化保護中來。并且在后續這些活動的實施及開展并沒有間斷過,但是20世紀80年代并沒有再現僰人文化活動曾經的輝煌。通過對該種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可知,與該文化遺址位于偏遠的山區有直接關系,因為山區的交通不便。另外,還與活動開展期間經費投入不足及宣傳力度不夠有直接關系。以上制約僰人文化活動的開展原因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學術角度進行研究可知,制約僰人文化活動的開展與相關的研究資料較為匱乏有直接關系。但是通過對僰人音樂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可知,該方面的資料鳳毛麟角,并且有待進一步進行整理和考證[6]。通過對僰人文化音樂圖像相關文獻進行研究,整理如下:第一,通過對早期階段僰人史料進行整理可知,將宣傳、描述、考古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僰人曾經在明代被作為叛亂族,曾經被剿滅,關于此民族的記載在明代截止,受此缺陷影響,在早期階段對于僰人史料的研究較少。到了20世紀末,僰人懸棺被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且以考古發掘活動為發展背景,在資料匯編、圖像視頻資料、圖冊等方面的編撰不足。由于考古單位本身的樣本存在過于單一性等情況,所涉及的資料以宣傳性及描述性為主,不可將其納入專門性史料中。有一些專家開始嘗試對僰人歷史進行梳理和考證。第二,將基礎性史料作為僰人史料研究的新動向。珙縣政府于2008年了《關于公布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通知》,將僰人民間傳說、僰鄉豬兒粑、僰人故里鏤印版畫、僰人賽神節納入名錄中。通過對僰人史料進行研究可知,存在一些關于音樂史料的記載,但是編注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四川省教育廳在2014年發表的《四川珙縣麻塘壩巖畫中的音樂圖像研究》一文中,對僰人音樂專題資料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此項資料屬于一類針對性較強的研究資料[7]。
三、中國地方志中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價值
中國地方志中關于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研究,為民族音樂史的研究提供了文獻支撐。通過對地方志與史書之間的區別進行研究可知,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將地方藝人及地方民俗音樂作為研究的重點內容,使音樂文獻記錄體系得以不斷完善,并且為相關的研究學者更好地進行少數民族文獻資料研究提供途徑。通過對地方志少數民族音樂文獻進行研究可知,文獻中涉及的內容包括風俗節序、人物傳記、典禮祭祀等方面,涵蓋風俗、人文、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可完成對少數民族音樂活動的研究。通過對地方志的編撰情況進行研究可知,其編撰工作“詳今略古”,其編撰工作一般由前人及前朝進行記載,并且涉及的大部分內容來自民間,完成了對當時現實生活的記錄,完成了對史實的保存,使地方志更具可信度及真實性[8]。
中國地方志中完成了對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記載,將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音樂風格展現了出來,使人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到在不同時間及不同地域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地方志文獻主要是采用文字的形式將少數民族音樂呈現出來,完成了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全面深入考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社會活動,對研究少數民族地域文化具有促進作用,并且為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注釋:
[1]雷貞.以文本窺見歷史:少數民族音樂史的基本治學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19(06):104—107.
[2]馬卓周.《廣西通志》(嘉慶版)中的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研究[J].音樂傳播,2018(03):64—71.
[3]馬卓周,潘林紫.《廣西通志》(雍正版)中的少數民族音樂史料與思考[J].音樂傳播,2018(01):13—19.
[4]符偉,彭黎.中國音樂史論教學中少數民族史料“補償”———居于現行普通高校《中國音樂史》教材的思考[J].教育文化論壇,2016(03):63—66.
[5]李曉春.少數民族音樂聲像數據應用的史學勘察價值[J].貴州民族研究,2016(05):112—115.
[6]楊曉.記憶、觀念與表述:少數民族音樂歷史書寫三論[J].音樂研究,2015(04):5—17.
[7]劉宇統.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發掘和整理的現狀和構想———以川南僰人音樂史料整理為個案[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3):144—147.
[8]劉曉偉.《宋史•樂志》中的幾條少數民族音樂史料[J].黃河之聲,2012(04):88—91.
作者:翟書藝
- 上一篇: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發展困境及走向
- 下一篇:小學音樂教學歌唱訓練技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