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品德教育論文3篇

時間:2022-04-23 02:37:34

導語:學生品德教育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品德教育論文3篇

第一篇

1.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道德認知,培養道德情感

道德認知即讓學生明白道德概念,小學生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能夠分辨是非真偽,做出道德判斷。道德認知和教學密不可分,各學科都包含德育的內容,語文學科尤為明顯。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包羅萬象,形式喜聞樂見,其間蘊含著無限的德育因素———愛國愛家、尊老愛幼、與人友善、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等。例如,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爭吵”一課,講述了一對好朋友由于一點微不足道的事發生了爭吵,雙方經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重新和好的故事。在教學中我借助這一故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穿插滲透品德教育,讓學生懂得同學相處要團結友愛,相互寬容,當出現問題的時候要正確處理。每一個學科,除了文化知識,還含有很多道德因素。各學科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科學的知識,還應該讓所學的知識指導其行為。為此,各學科教師應提高洞察道德認知的敏感性,充分挖掘本學科的德育內容,深入研究教材,靈活選擇教學形式,精心組織教學環節,幫助學生獲得道德認知,培養道德情感。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做事情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方法正確則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對學生進行德育也是一樣。下面就這一點談談自己親身感受。教師在教育學生做事的時候,不能簡單地告訴學生:“你應該怎樣做”、“你不應該怎樣做”;而是要告訴他們:“你應該怎樣做,為什么應該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你不應該怎樣做,為什么不應該這樣做,這樣做了有什么危害”。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當教師僅僅要求他們不去做的時候,他們更想去做,想去看看最終的結果是什么,教師的強制性要求反而促使他們去做錯誤的嘗試。初到薊縣支教,我發現這里的學生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部分學生上課時總是習慣于把筆、橡皮、尺子之類的東西往嘴里放,這一行為他們已經習于為常,已經成為一種無意識的動作。作為教師,我及時地告誡他們不要這樣做。但是,他們對我的告誡卻無動于衷,我強制性的教育方法在他們身上無濟于事,他們不但沒有糾正錯誤的行為,反而比之前更喜歡往嘴里放東西。看到學生們隨意地“吃”這些學習用品,我心急如焚,怎樣才能盡快地制止他們這種不講衛生的行為?為了讓學生徹底糾正這個壞習慣,我從科學實驗室借來了顯微鏡,讓學生們在顯微鏡下觀察鉛筆、橡皮、尺子等學習用品,我發現當他們親眼看到學習用具上的細菌之后,他們稚嫩的臉上顯出了恐懼的神色。這時,我又從生理健康的角度對他們講解了細菌對人體的危害,如何做一個講究衛生的孩子,他們聽了我的講解,茅塞頓開。自此之后,他們上課“吃”文具的現象越來越少,上課的時候只要不需要文具,他們也不拿在手里把玩了。通過這件事情,我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應使學生“知其所以然”,這樣就能使學生打消好奇冒險的想法,從根本上促進其品德的培養和提高。

3.重視榜樣的作用,引導學生自我提升道德水平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密切交織在一起,其交互作用影響著人的行為。即個人可以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觀察、模仿他人的行為,實現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調節,進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學習。這一理論對學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人的行為通過觀察學習獲得,有賴于選擇什么樣的榜樣。小學生的心靈單純如水,其行為極易于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周圍學生的影響,當同學們之間出現了某一好的榜樣,教師對這一同學的行為及時進行了正強化,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此同學,教師的行為就是給其他學生提供了一次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機會。同樣,當某一同學犯了錯誤,教師對這一行為進行了批評,當其他學生看到這一同學的行為受到了教師的懲罰時,他自己也就不會這樣做了。顯而易見,這種教育效果是非常明顯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細心人,時刻留心觀察學生的行為,關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向,善于發現學生們中間的榜樣,及時對學生給予正面或負面的反饋,為學生自我學習提供機會,在教師的有意引導和學生自我學習的基礎上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師是學生的第一榜樣,教師言行的點點滴滴都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模仿在行動里,所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以身示范,嚴格要求自己,以教師良好的形象感染學生。

4.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有效德育的保障

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師生關系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對“親其師,信其道”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融洽的師生關系無論是對提高教學效率還是實現德育目標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只有讓學生認可和接受,教師的教育作用才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蔓延,否則,師生對立,教師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因此,教師要走到學生的心里去,和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和溝通,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善于發現學生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樂學生之所樂,悲學生之所悲。當師生建立了相親相愛的關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便會水到渠成。

5.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內化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即“知行合一”,德育的終極目標是實踐,明辨是非,知道怎樣做,而就不去做,不是成功的德育。道德行為也需要不斷的練習,在練習中得以鞏固,最終內化為其行為規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學生行為能力有限,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這些小事情正是其養成良好習慣,培養良好道德的必要途徑。總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踐行學習到的道德認知,從學習生活中各種小事做起,必將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儲呈進工作單位:江蘇海安縣城東鎮西場小學

第二篇

一、教師要積極轉變思想,增強順變時代的教學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修養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面對的是一群白紙一樣的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需要我們通過自身的魅力影響每一個學生。因而,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如今,作為當代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再也不是以前那種只負責學生最基本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學生人生的導航、是風向標。教師頭腦里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論你教什么內容,教什么科目,除了教給學生所學科目的知識外,還要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并在教學中強化學生共產主義的理想,培養學生愛國、愛家、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將學生智力發展與品德教育擺在同等的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從大局考慮,還要注意從細節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人不可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生活在一個大的環境中,成長或多或少地受周圍人和物的影響,因而,如何讓周圍環境成為學生的有利因素,而將負面影響削除到最弱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生活學習環境,形成良好的學生與生活的氛圍,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在學校里,深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學校學習風氣都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人生觀,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進而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行為。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只有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學生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重細節,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良好的習慣來源于細節,這就要求我們從點滴做起,有意識地把它作為自己的自覺行為。在學校里,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這就是最基本的細節。同時,做錯事情要勇于承認錯誤,遇到別人有困難了要主動幫助,別人幫助你時要說謝謝……在家里的時候,除了要及時完成學校布置的學習任務外,還要積極主動地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長輩的節日時,要及時送上一句祝福,送上一件自己動手制作的禮物等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貴在堅持,并要做到循序漸進,貫穿始終。

三、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所蘊含的德育因素,使德育滲透于無形中

小學的每一個學科,都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教學的任務,知識的編排,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每一學科中都無形地蘊含著對學生的品德教育,需要教師去挖掘、去引導學生學習體會。教師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要有選擇地適度地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在無形中增強品德行為意識,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每一個學科都有不同的學科特點,因而,在德育滲透時,教師要事先制訂好學習計劃,要注意滲透的內容,講究滲透的方法和分寸,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要善于結合本學科的知識加以要求,做到有的放矢。當然,在品德教育時,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將德育與生活環境相結合,讓學生更好地接受。例如,在教學《舍身炸碉堡》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他這么做有什么作用,為什么他要這樣做,然后再引導學生想到我們現在要怎么做,進而說說我們要怎么幫助別人,怎么為社會作貢獻……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將德育滲透于無形之中。

四、增強學生的德育意識,提高德育的主動性

在品德教育中,受益的是學生,主體也是學生,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要怎么做,該怎么做,才能主動去做。當然,學生畢竟受認識的限制,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樣自覺地約束自己,也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品德的形成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適時幫助學生制定自己的德育目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要讓學生意識到德育對自身發展的正作用,要強化他的社會責任感、成就感,讓他們主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并把德育作為自己的主動行為。德育無止境,德育無處不在。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中腳踏實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關心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那么,提高全民素質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本文作者:陳振岳工作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洑溪小學

第三篇

一、差成教育—營造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讓班級大環境四鄰的小環境,讓好的環境包圍著他,像鏡子一樣時刻提醒他,像陽光一樣時刻照著他。所以盡管這個人身上有諸多不好的習慣也沒有滋生的土壤,最初一兩天可能裝好,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如果能裝上一兩個月,就鼓勵,自我鼓勵:如果能裝上一年更好,最理想的是裝上一輩子。退一步說只要錯誤的數量相對遞減就是成功田里有菜不長草,心中有善不出惡。如果人數相對集中,就采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針。既然是差生都有十分頑固的人性缺陷,每個人都是渾身是刺的刺猜,為了某個共同利益可能暫時茍且在一起灘以經得起長時間瑣事的考驗,一旦涉及到個人利益河能為一點小事而反目成仇。所以教育應抓住時機甚至尋找契機及早分化瓦解

二、整體性教育—人品教育人品教育肚學生具有兩大美德。

這兩大美德就是高尚和豐富肚這兩種美德始終圍繞在耳邊時刻出現在眼前。課上寫作有關美德的文章,課下提供在生活小事中講究美德適時開展有關美德的故事會、演講活動、參觀活動、朗讀比賽,讓學生有很好的修養做高雅的人做高尚的人。讓學生具有富有同情心。同情小動物、小孩子和老年人,同情窮人、病人、殘疾人和即將死亡的人,同情災民難民尊重地位卑微衣著土氣的清潔工、鐘點工、臨時工等底層勞動者。讓學生看到“5.12”汝川大地震的畫面后能哭泣眉到缺腳少手的人在乞討能哭泣眉到初生的小鳥無端地死去能哭泣眉到老年人蹈姍的背影而哭泣。看到頑強的小草會有感慨,看到噴滿的日出會贊嘆,心不要讓淚腺堵塞我們可改變環境膽淚泉斷流人類該多么可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責任心,--個有大胸懷大志向的人毛病定會少一些。“德才兼備破格使用肩德無才培養使用肩才無德堅決不用。”

人品在社會生活中多么重要可見一斑,品德教育目前的狀況是家長無能為力,學校蒼白無力,3l會處處對立并且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之中。學生是一張白紙,學生“學而不厭”,我們教師和家長可不能“毀”人不倦啊!

本文作者:王玉秀工作單位:黑龍江省巴彥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