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間性中學生品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11 09:55:37

導語:主體間性中學生品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體間性中學生品德教育論文

一、引言

在我國這一概念最初被應用于文學理論研究領域,進入二十一世紀才被引入教育領域,并逐漸成為教育研究領域的焦點。不過,多數研究者將研究側重點放在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忽視了從這個角度研究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問題。本文擬從主體間性視角探討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尋求提升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問題

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方式將教師視為思想品德教育行為的主宰者,而將中學生視為純粹客體,忽視了中學生在思想品德接受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片面強調單向灌輸的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關系和教育效果。

1.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體現在等級觀念上。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將教師與中學生看成“主體—客體”的關系。在這種不太平等的關系中,作為主體的教師始終高高在上,處于支配地位。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學生被視為有待改造的對象,中學生的人格、尊嚴、權利得有所忽視,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往往被忽略。在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中學生有時被邊緣化,只是聽眾,整個思想品德教育活動往往成了教師的獨角戲。曾有學者指出:“主體性(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體與客體間的活動,是主體對客體的改造、塑造、甚至征服。也就是說,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強調的是受教育者(中學生)個體對教育者(教師)的服從、認同,教育者占據主體地位,受教育者只是被馴服的對象,或者把受教育者看做被改造、被填充的對象,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以至于把受教育者客體化、物化、非人化,由此最終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完全被動的局面而難以受到應有的效果。”[1]可見,教師與中學生地位的等級差異,使得他們之間不易實現相互理解并形成良性互動,往往導致雙方關系的欠和諧。

2.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體現在教育模式的單向性上。在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由于教育對象是未成年的中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教育活動片面夸大教師的作用,教師成為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主宰者,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教育模式是由教師傳入中學生的單向活動。教師與中學生之間缺乏溝通,互動性差。思想品德教育基本通過“灌輸”實現,中學生被視為被動接受教育的容器,其主觀能動性被忽視。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與中學生不是平等和諧的互助關系,而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哈貝馬斯指出,人類的存在并非以一個獨立的個人做基礎,而是以“雙方理解”的交往作起點。[3]缺少中學生的積極參與,忽視與中學生的良性互動,單向的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無法取得好的成效。

3.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還表現在教育效果低。在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教師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不太重視中學生的實際需求,教育內容往往脫離實際。在教學活動中,只告訴中學生“應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卻不解釋中學生所關心的“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不該那樣做”,因此不易取信于中學生,不易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實現真正的內化。其結果便是,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偏于形式,課堂成了教師空宣講的地方,中學生缺少積極性,也不易有所感悟,產生共鳴。

三、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產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以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4]從中不難看出,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是由教師、中學生、教育媒介和教育環境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主體間性視域下的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傳統的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將該四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在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的同時承認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重視教師與中學生的互動。

1.在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師與中學生之間是“主體—主體”的和諧關系,而非“主體—客體”的對立關系。傳統的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將教師與中學生視作“主體—客體”關系,即作為主體的教師對作為客體的中學生的教育、塑造改造,二者間時有緊張的關系。顯然,教師與中學生之間不應是不平等的主客體關系,這不符合教育規律,不利于取得預期教育效果。在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師與中學生是一種“主體—主體”平等和諧關系,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教師的主體性體現在對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和修訂上。中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教育活動并及時反饋自己的真實感悟。誠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而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5]有必要指出,我們在呼吁尊重中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不能顧此失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淡化了教師在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2.在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師與中學生之間積極溝通交流,實現良性互動,而非單向的壓迫性灌輸。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思想品德教育成為教師的單邊行為,缺少中學生的參與。教育模式只是由教師到中學生的單向活動,教師負責“教授”,中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二者之間往往缺乏溝通與互動。不難看出,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影響了教師與中學生的關系,不太符合教育規律。任何實踐活動都離不開交往,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亦如此。至于這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紀就有過如下闡述:“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6]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順應教育實踐規律,確立了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倡導教師與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將教育行為視為雙方的知識共享與情感共鳴,重視彼此良性互動,有助于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3.在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對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辯證繼承與發展。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雖然有其缺陷,但并非一無是處。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對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全盤否定,它是對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批判繼承與發展,是一種揚棄,即既克服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足之處,又保留其積極因素,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升級。具體表現為: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繼續重視教師在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并強化教師在此過程中的組織能力與監管能力;同時關注中學生在此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中學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參與與能動作用,積極推動教師與中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促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生的內化過程,切實強化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際效果。

四、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實現途徑

雖然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響仍然存在,但是只要我們下定決心,采取恰當的途徑就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推動我國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進步,確立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導地位。

1.確立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在舉步維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過于夸大教師的作用,忽略了中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作用,教師與中學生之間是支配與被支配的對立關系。要確立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首先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承認中學生的平等地位,重視中學生的能動作用,努力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者,而是中學生的朋友、知己、榜樣。中學生也不再是令教師“頭痛”的冷眼旁觀者,而是教師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合作者。

2.確立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實現由單向灌輸教育向互動式溝通教育模式的轉變。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應該是教師與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并最終實現中學生自我道德內化的過程。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視了教師與中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并不是一個被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7]要確立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拋棄傳統的教師唱獨角戲,即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而應當充分激發中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喚起中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中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多批判,真正實現教師與中學生雙向互動,建構互動式溝通教育模式。

3.確立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摒棄脫離實際的空洞乏味的教育內容,實行身體力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教師照本宣科,脫離社會實際,不能深入地解答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有關思想品德的困惑,挫傷了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易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主體間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要汲取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教訓,摒棄脫離實際的內容,精心選擇中學生感興趣并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積極實行中學生身體力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中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內化為個人的思想品德要求,并逐步外化為個人自覺行為。

五、結語

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問題凸顯,已經不和諧于時展的要求。主體間性理論視域下的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彌補傳統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不足,有利于構建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利于轉變傳統教育模式,有利于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推動國內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改革,提高中學生思想品德整體水平。

作者:張玲玲工作單位: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