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品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06 05:28:47

導語:生活化品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活化品德教育論文

一、回歸生活,拓展生活化品德課教學內容

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政治教師要徹底改變“以教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斷開發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資源,拓展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內容,巧妙地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觀察到的現象引進課堂教學,篩選思想品德教學的活動主題,設計活動教案,實施活動過程。比如,在教學《關心體貼父母》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合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待學生沉浸在母愛的回憶之中時,教師再飽含深情地問:“你們的爸爸媽媽對你們好嗎?能給老師說說嗎?”這一問激起了學生深深的回憶,紛紛真誠地述說著父母對自己的感人故事。“是啊,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而我們又愛自己的父母嗎?”教師話鋒一轉就切入課題:“那誰來說說你平常是用怎樣的行動來愛你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又是怎樣關心體貼他們的呢?”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中,學生歡快地自主發言,訴說著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受著幸福的喜悅。最終學生從中感悟出:關心體貼父母,應以自己的良好表現給父母帶來歡樂,讓父母為自己少操心,能夠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整堂課下來,學生熱情高漲,教學效果十分理想。可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不能只講理論課,而應針對教學內容收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例,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增強教育的感染力。

二、活用生活素材,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思想品德教材中插入的一些事件、插圖和場景,都是現實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在實際的教學中,政治教師要盡可能地把這些生活素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融為一體,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范圍,啟發學生走入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例如,在組織教學《相親相愛一家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歸現實生活,自主閱讀教材,設計活動內容,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教材內容,感受現實生活,受到思想熏陶。具體場景如下:讓學生課前準備好全家照,上課時向同學介紹自己家人的有關情況,講述家庭生活的感人故事,真切感受父愛、母愛的真誠和無私,并啟發學生思考既然父母如此關心我們,愛護我們,那我們又該如何報答家庭,如何感恩父母,并以此展開討論,使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和親情的珍貴,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庭、熱愛家人的至純情感,促使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深恩。此外,教師還要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生活教育資源,創設活生生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體會高尚的思想品德,從而內化成自己的道德行為。比如,在教學《尊重他人勞動》一課時,教師可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浪費糧食的現象,讓學生合作討論,發表意見,并且當堂決定開展班級愛惜糧食活動比賽。通過學生民主商議,設計活動步驟,制定比賽細則,再通過結對互評、板報宣傳、廣播站播放等形式,促使大多數學生養成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漸漸地,珍惜糧食活動得到了全校學生的響應,學生不但在學校不亂扔饅頭,亂潑飯菜,而且在家里也改掉了浪費糧食的壞習慣,受到了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的普遍好評。

三、體驗現實生活,適應社會生活

新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因此,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多聯系實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生活。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政治思想教育能夠正確處理自己與社會、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成為社會中的一員,以便日后適應社會,快樂生活。但現在的教育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有的學生家長只看重書本知識和學生成績,使分數成了部分學生的奮斗目標。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即使成績很高,考上了名牌大學,卻仍然不會生活,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因為社會是復雜的,也是多彩的,生活的滋味不只是在書本上體味到的,學生還必須在實踐中體驗生活、學會生活,因此中小學思想品德課必須要回歸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受生活、認識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書本的知識轉化為生活的能力,從而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總之,只有將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才能體現新課程標準“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但并不是說我們強調生活的教育意義,就意味著可以完全用生活來取代政治思想教育。因為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具體性等特點,但其中也含著一些消極的成分,所以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既要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緊扣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健康成長。

作者:盧文峰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