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教學中民間美術的繼承及發展
時間:2022-03-09 10:38:50
導語:設計教學中民間美術的繼承及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系統化資料庫夯實傳承的基石
民間美術植根于民間,來源于生活,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和普及性,“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民間美術傳遞出的情感也是最真實質樸并且極具感染力的,在表面的實用性的同時,也潛在著許多最初始的文化觀念與習慣。首先在功能上具有明顯的實用性的特點,其次在色彩方面,獨特的大膽用色又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性語言,或熱烈大膽、或素雅沉靜。對于從事平面設計教學的教師來說,多姿多彩的民間美術既是各地不同地理人文環境下地域文化最直觀的反映,也是指導學生開拓創作理念的不竭源泉。借用日本設計師原研哉的名言:“我們的腳下埋藏著巨大的礦脈,我們需要的是發現的眼睛。”[1]民間美術圖形造型上取法自然,但又不拘泥于自然,如何運用平面設計語言正確、充分地傳達民間美術的精髓,并根據自身的理解進行適當的藝術加工,將其應用到設計中去,是我們在教學中始終要面臨的中心問題。因此,建立系統化的民間美術資料庫對于設計教學來說刻不容緩,作為傳道授業的一線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整合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民間美術資料,進一步挖掘開拓民間美術的地域特色,建立翔實的系統化資料庫,夯實文化傳承的基石,為平面設計實踐教學提供大量充分的可借鑒的文化資源。
二、從教育出發培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研究民間美術圖形在平面設計教學中的實踐,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相關或交叉學科也開始意識到民間美術的借鑒利用價值,在一些民俗特產的品牌及包裝設計過程中,對民間美術符號的利用不僅涉及造型技巧、色彩等方面,也強化了文化意蘊的利用。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如今很多優秀民間藝術已經失去了實用功能,即讓藝人獲得收益以維持生計的功能,這就使優秀民間藝術只能作為業余愛好被繼承因此,一方面,政府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讓老藝人特別是有絕技的藝人,拋棄固有的成見,開門授藝、廣收門徒,這樣,即便優秀民間藝術失去了實用功能,仍然能在眾多的愛好者中得到保留,讓更多的人去學習、研究和創新,才能使得民間美術后繼有人。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全部推給政府,高校教育也應有所擔當,作為高校教師要深度調研民間美術的特點,與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一起潛心研究。優秀民間藝術的發展最終是要以市場的承認為基礎的,在平面設計教學實踐中尋求更加貼近市場的設計選題,培養一批民間藝術帶頭人,讓優秀民間藝術在實踐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通過有效的圖形信息傳遞幫助民間藝人打開市場,提倡和鼓勵當地群眾消費優秀民間藝術,讓優秀民間藝術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與人們的生活一同存在和發展,也只有讓優秀的民間藝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找到其應處的位置,才是對優秀民間藝術最好的保護和傳承,才能推動優秀民間藝術與時代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三、從教育出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
在設計中強化民間美術的挖掘不僅能為設計創造附加值,更重要的是能夠產生一種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提高消費者對商品品牌文化的了解,產生心靈的共鳴及對品牌的信賴感,延長其生命周期。民間美術的傳承恰恰說明了普通民眾對美永不停息的追求,更說明了民間美術不隨時間的變遷而泯滅的重要性[2]。綜觀目前國內的設計,仍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一些作品在盲目抄襲拼湊中,失去了形式的存在的本真。要讓優秀民間藝術保持原汁原味,防止形式存在而內容死亡的行而上,也就成了平面設計教學實踐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對于設計的消費者來說,面對一個新的設計,必然是要先在現有的世界中為其找到一個可聯想的“原形”,才能對其進行分析判斷,進而產生心靈的認知與認同感。這種“原形”作為客觀現實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現存的“文化”。民間美術在圖形上善于用比喻、借喻、諧音、雙關、暗示等方法,委婉含蓄地傳達出美好的祝愿與祝福,如傳統圖案中喜鵲和梅花讓人聯想到“喜上眉梢”,松與鶴的形象寓意著“長壽”,牡丹體現“富貴”,猴子騎馬代表“馬上封侯”等。在平面設計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輸灌這些理念并引導學生的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熟練駕馭圖形的能力,在創作中善于運用這些優秀民間美術的圖形符號語言,既符合大眾的審美和思維習慣,同時又美觀大方、含蓄委婉地傳遞了民族文化。將民間美術中純真質樸的情感元素應用到平面設計中,使作品傳遞出本源的自然美感,這樣的設計本身是在傳遞著一種文化,同時也是在創造更好的生活方式。
四、從教育出發引導學生繼承創新
文化傳統影響著設計,設計又創造著新的文化。任何一種優秀民間藝術的存在都只是一個過程,時代的發展導致人們生存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和發展,使一部分民間藝術失去創造財富的功能和既有的審美群體,開始逐步遠離人們的生活直至遠離人們的文化視野,再加上對民間美術重視和保護的欠缺,也導致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陷入困境甚至走向消亡。民間美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3],對于平面設計教學來說也是如此,要引導學生繼承創新首要的問題是要杜絕抄襲,繼承不是簡單的克隆和元素堆砌。面對一個新的設計,消費者必然要先在現有的世界中為其找到一個可類比聯想的原形,才可能對其進行分析判斷,進而認知并且產生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加強對符號的形式特征的抽離、提煉與整合,在塑造新形象的同時又保留原來符號形式的感知意味,這才是繼承與創新意的核心問題;其次,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設計不停留在符號的表面上,而是深入研究符號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握其結構,再加以沿用,使設計緊跟時代脈絡,體現獨到的設計構思;另外,在教學中還要強化創新,在學習民間美術造型特點的同時,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擺脫既往的符號表面形式及其之間的形而上的模仿,以全新的形式結構詮釋、發展品牌理念,這既是文化符號意義上的表達,也是我們追求民間傳統文化應用于平面設計表達中的最高境界。
五、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網絡媒體的高速發展,藝術與科學、藝術與設計的界限不再是那么的涇渭分明,在生活設計化的今天,新的生活方式與觀念構筑了新的價值觀,新的文化觀引導新的個性與流行的趨勢,借鑒民間美術的原生態藝術來發展平面設計,將民間審美文化的原生形式合理地融合在設計里,是新時期設計師參與市場競爭的新式武器,推動民間美術與平面設計的可持續性發展,設計符合現代消費觀念的品牌,不僅擴展了傳統民間美術的思維和創造力,同時也豐富了平面設計的藝術語言和思想內涵,是一種重要的設計策略,優勢互補、雙向通融,這也是提升平面設計教學質量的根本意義所在。
作者:張惠單位:徐州工程學院
- 上一篇:縣水利局工作總結(共8篇)
- 下一篇:藝術設計教學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