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工業設計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08 09:43:43

導語:工科院校工業設計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科院校工業設計教學論文

1工科院校工業設計教學團隊建設的必要性

工業設計學科是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相統一的新興的綜合性邊緣交叉學科,是技術、藝術、經濟多學科知識交叉聯系的完整體系。目前,國家加大力度要求發展工業設計學科,全面培養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這樣就需要有一支良好的教學團隊。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讓世人感受到了設計的魅力,更讓人看到未來將是設計引領時展。面對這一主旋律,工業設計教學團隊更顯責任重大。如何打造優秀教學團隊,培養拔尖設計人才,振興民族工業設計,這是工業設計教學團隊所面臨的刻不容緩的難題。工科院校的工業設計教學團隊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成員組成是由多個相關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教學人員群體。基于這種學科特點,要求教學團隊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而且要合理利用不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協同工作。但是就目前工科院校工業設計團隊的教學現狀來說,特別是在綜合實踐教學環節上,如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由于每個教師受專業限制,要做到全面指導到位是不可能的,這種現象在工科院校十分普遍。因此,要想培養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必須打造精品的教學團隊協同工作;要想培養精英,就必須提升教學團隊協調能力和綜合能力,完善教學團隊建設。這是時代的呼喚,更是學科生存與發展的第一要務。

2工科院校工業設計教學團隊建設的措施

2.1增強教學團隊“合作”意識

在教學團隊建設中,“合作”是團隊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之間的有效合作是核心,尊重每一位教師的興趣和成就是基礎。就目前團隊建設中,實現教師主動合作的情況并不十分的理想。有相關研究表明,部分教師在工作中自我意識過強,他們在群體中凸顯自己的成就,不愿與他人合作,沒有集體發展意識。還有一些調查現象發現,有的教師過分關注自己的利益、成果。我們鼓勵教師為個人發展而進行的各種努力,但是不主張為了個人的發展而忽視甚至損害他人的利益,利用別人而達成自己的目的,做事完全從個人得失出發。這部分教師的做事態度及做事方式雖然對自己的工作有利、有積極意義,達到了個人目的,但是這部分教師缺乏集體合作意識,只注重彰顯自身價值,會使其教學、科研甚至為人處世等都處于孤立和扭曲的境地,從一定層面上來說并不利于自身的發展,更不利于教學團隊的建設。當然,這是部分教師在集體中所持的獨立主義工作態度,應該說多數的教師具有崇高的師德師風和集體主義意識。立足于這個基礎,學校首先要積極組織開展更多有利于團隊建設的活動。例如,可以邀請校內外的成功人士或優秀團體代表為教師們做一系列的講座、培訓等,讓教師了解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努力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推動教師運用系統思考的方法,養成開放的意識,分享他人的感受與看法,以反思的心態檢視自己的思維、觀念和行為,在實踐中追問合作的價值和意義,獲取合作的成功體驗。[2]再有,按照規章制度做事、辦事是可以很好的達成一定目的的。團隊中的組織者或者管理人員應當擬定或建立一定的團隊管理機制,引導團隊教師按照制度走向自覺合作。

2.2加強團隊師資間的交流

工業設計是交叉學科,根據其涉及諸多學科的特點,現有工科院校工業設計教學團隊內的教師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工科類,一類是藝術類。兩類教師對于對方專業的知識深知甚少,結果導致兩類課程之間缺乏有利的銜接,綜合實踐環節指導不到位。首先,應該加強兩類師資之間的交流與銜接,可以采取組織相互聽課、相互學習,共同指導實踐教學環節等工作,盡量縮短兩類學科間的差距,以此來提高教師之間相互配合的能力及綜合能力,提升團隊的綜合素質,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提升工科院校工業設計教學團隊的綜合能力。其次,利用好團隊學術梯隊中具有不同經驗、不同年齡段教師的相互關系,組織其進行合理配置,共同探討教學方法、實踐經驗或攻克科研方面的難關。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向年長的教師學習授課經驗或實踐經驗,以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或科研水平,年長教師也可以從與青年教師的交流中獲得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科研信息,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充實。同時,組織大家向身邊的優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學習,以他們為榜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共同提高教學團隊的整體實力。

2.3提高教學團隊科研能力

組織教學團隊成員積極參與科研活動。由有經驗的老教師或骨干教師引導,鼓勵中青年優秀教師脫穎而出潛心教學科研。無論是研究橫向課題還是縱向課題,研究的過程都可以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還可以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團隊成員的互相協作能力。首先,教師科研能力與其教學水平成正比。教學團隊成員應該在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同時,積極投入到科研工作和團隊協作中去。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可以使其科研成果能及時應用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將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如此良性循環,勢必會提高教學水平,充實教學內容。同時,通過此種方式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專業中最新的知識和實用的實踐技術,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持,是培養出優秀的工業設計人才的保障。其次,科研課題的完成需要課題組每一位成員的有利協作和信任。協作和信任是團隊發展的根本所在,它們可以使團隊成員緊密結合在一起,是決定團隊取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是有效達成團隊目標的必要條件,也是完成團隊共同目標的關鍵。團隊中的每一名教師應當根據課題組的分工任務情況,分別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優勢,協同其他人員,全情投入到課題組的工作中,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團隊。

2.4密切團隊與企業的關系

我校是所綜合型的大學,辦學特色是培養出綜合型的應用人才。所以我們不能只在學校里學習,不能做井底之蛙。教師和學生應該在社會實踐中利用所授、所學的專業知識理論結合實踐,增長才干,開闊眼界,為社會的生產實踐服務,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走出學校、走進企業、放眼社會,學校要采取一些措施,使教學團隊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多聯系多溝通。這將有助于提升團隊的教學水平,可以使團隊的科研方向標更加明確,同時可以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般高校教師主要有兩個來源,一類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到學校任教,另一類是從企業轉職到學校任教。這里就第一類從學校直接到學校的教師來說,他們在高校受過系統的教育,但是普遍缺乏崗位實際操作技能及與產品生產流程相關的專門知識,幾乎沒有在專業相關企業的實踐經驗。所以,這類教師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專業相關企業的實際要求及最新發展有所脫節。所以,引導和鼓勵專業教師走出學校,到與專業相關的單位去學習,建議嘗試“身份互換”的方法,一是實行教師與對口單位的設計師輪換崗位,讓一線教師深入到企業,了解企業生產流程、崗位標準、技能要求等每一個細節,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二是聘請企業專業人才或者是一線能工巧匠作為實踐教學的兼職教師,讓他們到課堂上講授實際工作經驗以及案例設計過程。聘請時注意結構層次,除了有企業的技術主管、工程師之類的高管,也需要有在一線崗位上能夠熟練操作的技術工人,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真實的工學結合。如此的“身份互換”既可以培訓教師,又可以讓學生了解、學習和參與實際的案例設計,可謂一舉兩得。除此之外,團隊的教師應該經常保持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技術發展的步伐是永遠向前行駛的,教師應當時時關注專業領域或相關企業的最新進展狀況,否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會永遠停留在當前的層面上,逐漸脫離社會的實際發展。教師需要經常了解到的企業情況大概包括以下方面:

(1)專業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專業相關企業的運作方式;

(2)熟悉相關企業的崗位職責、操作規范、用人標準;

(3)學習自己教授的專業在社會實踐中所能應用的知識、技能、方法;

(4)結合專業領域和企業實際,不斷的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

2.5教學團隊指導參與實踐項目

理論知識的學習要靠實踐來驗證。教學團隊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升,除了上述措施之外,還應該多指導學生參加與學科相關的實踐項目,如畢業設計、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國家級或省級的各種比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實訓基地全程參與學生的實踐環節。在此過程中,首先,團隊教師間的專業協作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而且也使得自己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得到很好的融合,給學生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后盾;其次,學生通過項目的參與,可以充分運用課程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也鍛煉了學生團隊間互相協作的能力,很好的完成一個創新創業的“金點子”項目。例如以我們2012年自主研發的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多功能折疊組合桌椅”為研究對象,目的是通過整個項目的過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設計能力。團隊教師在工業設計專業的大四、大三、大二的三屆學生中進行了挑選,先后有10名學生參與到本項目的過程中,直至項目完成結題。學生們通過大量的查閱資料、方案論證、理論計算、圖紙裝配、計算機輔助虛擬建模設計、材料選擇,再到實踐基地的實習工廠進行材料的切割、彎曲、焊接等加工工序,完成了1:1的實物模型。這期間,對于學生,他們利用了現有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發散性思維構思設計,每一個人都參與了實際動手制作實物模型的過程,體會到了一個產品從構思創意到完成的整個制作過程,鍛煉了團隊間的協作能力,掌握了實踐操作技術。對于工業設計教學團隊中的教師,則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根據學生每一階段的進度要求進行指導,并且與指導下一階段工作的教師進行溝通,有力的銜接好、并參與到各階段的指導工作中。這個項目的完成有效的鍛煉了學生之間的團隊意識,而且團隊教師間的專業協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3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工科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特殊性,其教學團隊的建設是一項需要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多種措施來不斷完善與實現的系統而復雜的工程,也是個科學、理性的過程,其建設會受到來自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學團隊的成員根據自身專業特點需要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共同開發科研項目,經常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協作,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為工科院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以及專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源動力和保障。

作者:杜秋磊程憲春單位:長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