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設計分析

時間:2022-11-26 03:03:35

導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設計分析

一、通過游戲或情境參與讓兒童產生體驗獲得認知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取得各方面發展。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模仿是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特別是低年級兒童。雖然他們已經進入小學學習,但是仍然有游戲的需要,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而產生不自覺的模仿行為。道德法治課程的生活性決定了課堂的活動必須要回歸生活。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有意義,這將有利于他們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設計游戲活動或生活場景,把生活搬上課堂,讓兒童參與到游戲中來,通過扮演游戲中的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動,體驗生活中的人物活動而獲得認知。例如,在上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學做快樂鳥》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快樂門診部”,模擬醫院門診的場景,讓學生來扮演醫生和病人(老師可扮演專家,幫助解決疑難雜癥),“小醫生”們診斷的不是普通的疾病,是快樂與否。通過孩子扮演的醫生對各種情緒的診斷,讓孩子們知道“有的快樂沒道理,有的不快樂需要我們挺住”,從而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樂,怎樣面對生活中的不開心、不快樂。又如,在上一年級的《我們愛整潔》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實際生活能力,老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場景,準備一些日常生活用具讓學生進行練習,通過“穿衣服”“系鞋帶”比賽等,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生活技能。再如,在上一年級的《可愛的動物》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對動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老師可以設計出“小小動物園”的游戲場景,讓孩子們分別扮演小貓、熊貓、老虎等角色,老師則扮演飼養員。學生分別按照自己的角色說出自己的特點、習性等(當他們說得不夠全面時,飼養員就適時出來補充或更正),將知識融入游戲中,讓兒童在游戲中愉快地獲取知識。

二、利用故事講述將知識融入故事里

兒童對世界懷有好奇心,他們對一切事物都感興趣,這是兒童的天性。這樣也造成了他們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的情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有必要采用不同的活動方式來吸引兒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講故事是最能夠吸引兒童注意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給學生講故事,通過故事讓學生學會一些人生道理。在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講故事的方式,把課程中的相關知識、理念融入故事的角色身上,讓學生在故事中領會知識和掌握技能。例如,在上一年級的《不做“小馬虎”》一課時,我們可以把“小馬虎”的各種馬虎細節搬進故事里面,通過故事讓孩子們認識到“做事不認真、粗心大意、沒把要做的事情放在心上”就是馬虎。又如,在上二年級的《小水滴的訴說》一課時,可以把小水滴遭遇的不幸編成《小水滴漫游記》,通過小水滴看到的亂倒垃圾、向河里傾倒污物、浪費水等現象,激起孩子們對小水滴不幸遭遇的同情,引發共鳴,最后讓孩子們懂得愛護水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三、通過兒歌吟唱對兒童進行教育

兒歌是兒童情感教育的需要,它可以形象有趣地幫助兒童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在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編成通俗易懂、節奏感強的兒歌,讓學生在誦讀吟唱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從而指導他們的生活實踐。例如,在上二年級的《我們愛整潔》一課時,針對孩子怎樣保持小手的干凈,教師可以把對兒童的要求編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小朋友,愛洗手,洗前先卷衣袖口,打開龍頭濕濕手,抹點肥皂搓搓手),通過拍手朗讀,學生更容易記住這些要求,從而指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四、借助具體形象搭建與兒童溝通的橋梁

低年級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模式,他們的思維活動依賴具體的形象和事物。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可以利用一個玩偶或者小動物(或者稱作吉祥物),上課時,與孩子們交流打招呼,讓大家認識它。讓它來與教師配合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它來引出問題,也可以用它來參與學生的討論,當出現不同觀點的時候,由小動物出面進行調和,學生也會更加容易接受。一方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它與學生進行交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教學效果更好。綜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形式是豐富的、多樣的,有時一節課中可能會用到幾種活動形式,有時可能只需一種。課堂活動形式的設計和使用都要根據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內容進行選擇,都要考慮是否對教學有足夠的幫助和提升,是否具有有效性。

作者:陳曉丹 單位:陽市南明區南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