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聲樂專業特色課程建設探析

時間:2022-09-21 11:21:47

導語:民族高校聲樂專業特色課程建設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高校聲樂專業特色課程建設探析

[摘要]本文通過對內蒙古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教學進行分析研究,探究民族高校聲樂特色教學的發展道路,構建民族高校聲樂特色課程,使我國高校聲樂教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這也符合了世界文化發展多樣性的潮流,都顯示出巨大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踐運用價值。

[關鍵詞]民族高校;聲樂;特色課程

民族地區高校一般坐落在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豐富的少數民族地區,筆者通過近十多年在民族地區高校的聲樂教學實踐,認為民族地區高校音樂教育應該利用當地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的優勢,探索聲樂教學特色化發展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在我國多樣化的聲樂教學發展中獨辟蹊徑,獨樹一幟,探索出一條聲樂發展特色之路,尋求聲樂教學的新的發展方向。“少數民族地區專業藝術院校在學校教育傳承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應努力構建起傳承地方民族特有音樂文化遺產的教學、科研和實踐體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樣性保護格局。”[1]已經成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方式。以內蒙古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為例,我校處在科爾沁音樂文化風格區,當地豐富多彩的聲樂藝術門類,為民族高校聲樂特色化課程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藝術根基,如科爾沁民歌、烏力格爾說唱藝術、呼麥、安代歌舞等,還有多種器樂藝術形式,如四胡、馬頭琴、三弦等,這些聲樂和器樂藝術的形式,也為我校綜合性藝術的構建,提供了藝術來源,如:蒙古族歌劇、蒙古族音樂劇、蒙古族歌舞劇等。所以,民族地區高校應該研究當地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結合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有的藝術形式,整合發展形成獨具特色聲樂藝術發展之路,這樣才能在多元化聲樂文化發展的今天,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不斷發展的聲樂教學特色路徑。

一、聲樂教學現狀

作為民族地區高校,我院在聲樂教育方面,從領導到老師層面,都十分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在聲樂教學上,除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方向,還開設了呼麥和蒙古族長調的演唱方向,部分蒙古族教師在教學中還傳授當地科爾沁民歌、蒙古族民歌和創作歌曲以及蒙古國歌曲等。還增設了科爾沁無伴奏合唱團和呼麥樂團的排練樂團,在區內外的藝術展演和比賽中,獲得了眾多榮譽,具有一定的藝術影響力。除此之外,我院還組織聲樂教師到相關院校參與聲樂教學觀摩,并邀請聲樂專家來我院講學等活動,進一步豐富了聲樂教師的教學手段,開闊了藝術視野。個別教師還通過出國訪學形式,借鑒國外先進的聲樂教學經驗和理論,還有教師自發到當地農牧區下鄉采風,挖掘當地的傳統音樂資源。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院組織督導組安排聽課制度,加強對教師聲樂教學活動的評價和督導。每學期還舉辦聲樂教研室互相聽課制度,借助這種形式,交流聲樂教學經驗和方法。所以,從師資層面來講,只有老師們的藝術眼界開闊了,聲樂審美提高了,教學手段和技能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同時,我院也特別重視聲樂學生的聲樂藝術實踐,每年舉辦學院專業大賽,以及每個月的月季音樂會,并鼓勵聲樂學生舉辦專場音樂會,推薦優秀學生參加區內外的藝術展演,如合唱展演,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比賽,等等。總而言之,我院在聲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藝術探索和嘗試,并逐步走出了一條有自身發展特色的聲樂教學之路。

二、結合當地傳統音樂資源構建聲樂特色課程

(一)單一聲樂藝術形式的教學。民族地區高校應該結合當地傳統音樂資源實際情況,構建聲樂特色課程。以筆者所在的內蒙古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為例,我校坐落在科爾沁腹地,這里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科爾沁地區是蒙古族音樂資源最為豐富的音樂色彩區之一,是蒙古族草原音樂中的一顆明珠。科爾沁地區的聲樂藝術形式有科爾沁短調民歌、長調民歌、烏力格爾說唱藝術等等。根據科爾沁民歌《韓秀英》改編的歌曲《敖包相會》,已經成為時代的記憶,成為民歌音樂中的經典,傳遍了全國。還有出嫁歌《諾恩吉雅》,曲調憂傷,表現了遠嫁的姑娘思念家鄉。此外,還有《達那巴拉》《烏尤黛》《嘎達梅林》等等。據統計,科爾沁民歌有2000多首,曲調優美,是取之不盡的音樂寶藏。另一種聲樂藝術形式是烏力格爾,它是一種蒙古族說書藝術,約形成于明末清初,流傳在內蒙古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不同流傳地區的烏力格爾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如在科爾沁草原,“胡仁烏力格爾”較為發達;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烏力格爾則移植編演漢族故事較為普遍,并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劇”等新的藝術樣式。對于廣大的蒙古族群眾來說,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而且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科爾沁民歌和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后繼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在民間,傳承的鏈條十分薄弱,作為民族地區的高校要擔負起傳承民間的職責,把民間音樂納入學校傳承中,是傳統音樂在新時期傳承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把科爾沁地區的民歌和說唱藝術,納入到當地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中,這對于傳統音樂的發展以及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特色的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我院領導和老師非常重視當地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學院連續舉辦了多屆科爾沁傳統藝術節。在教學中,增設了蒙古族說唱音樂課程,由這方面的專家叁布拉諾日布老師授課。在聲樂課程中,蒙古族聲樂教師非常注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如科爾沁短調民歌、長調民歌以及呼麥等蒙古族聲樂藝術形式。另外,老師們還在教學中,形成了一套蒙古族聲樂教學經驗和理論,如發聲訓練、伴奏樂器的使用和編排、曲目的選擇、音樂實踐等。在全國的音樂藝術展演和比賽中,我院科爾沁無伴奏合唱團、呼麥樂團屢獲嘉獎,在區內外都產生一定的音樂影響力。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傳授科爾沁短調民歌的蒙古族老師,傾向于借鑒美聲發聲方法,來演唱科爾沁短調民歌。在演出及考試等藝術實踐中,運用民族樂器來伴奏,如三弦、四胡、古箏、馬頭琴等,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在長調民歌的教學上,諾古拉(也就是喉頭的顫音)是長調民歌中重要的潤腔特色,老師會對針對諾古拉的練習,編排聲樂練習曲在教學中運用。長調的另外一個特色是悠長舒緩的音調,沒有固定的節奏,所以在長調民歌發聲練習的設計上,有別于美聲發聲方法的訓練,是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設計總結出來的。在呼麥的教學上,也有一套發聲方法和訓練的辦法,因為呼麥在內蒙古地區早已絕傳,當今呼麥的演唱很多是從蒙古國和新疆等地傳入內蒙古地區。這些傳統聲樂藝術教學和嘗試,在傳承傳統音樂文化上,保持特色教學上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民族地區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拓展與完善,還有助于打造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專業辦學特色。民族高校應該結合當地民族音樂傳統,構建音樂特色教學,不斷構建和完善民族特色教學的內容、方法、理論和實踐,做到深入研究和發展,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的循環發展。“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地方音樂文化多元性發展,要探究適合本土特色的聲樂教學模式,要建立有利于民族傳統聲樂的教學體系在相互借鑒中發展自己。”[2]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劇教學的藝術嘗試,不斷尋求傳統音樂“創新性”“民族性”“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使民族地區高校走上多元化的音樂特色教學發展之路,為我國多元化音樂教學注入活力,不斷壯大我國多元化音樂教學的發展。(二)綜合性聲樂藝術形式的教學。除了單一形式的聲樂教學,綜合性音樂藝術形式也為聲樂藝術的教學和實踐拓展了發展的路徑,如蒙古族歌劇、蒙古族音樂劇、蒙古族歌舞劇等。我院師生在教學和藝術實踐中,經過不斷的學習探索,排演了蒙古族歌劇《三座山》,通過對這部蒙古族歌劇的搬演,大家對蒙古族歌劇的劇本、演唱、音樂、表演、舞臺美術等方面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和了解,為下一步蒙古族歌劇和音樂劇的創作和演出奠定了基礎。筆者出生在科爾沁草原,深受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影響,從小被蒙古族烏力格爾說唱、科爾沁民歌、四胡、三弦等音樂耳熏目染,印刻在心中,流淌在血液中。特別是科爾沁民歌優美的曲調、曲折的故事、悲傷的基調,深深地打動了我,從而萌發了創作蒙古族音樂劇的興趣。最開始源于筆者擔任蒙古族學生班主任時期,由于學年藝術實踐和畢業演出的需要,筆者根據蒙古族草原上流傳的故事,以及運用傳統蒙古族民歌、說唱、無伴奏合唱、三弦、四胡、馬頭琴、蒙古族歌舞等藝術形式,創作了蒙古族特色的音樂劇《鴻格爾》,獲得了學院領導和同行的好評。對學生們來說,通過蒙古族音樂劇的形式,讓他們在課堂上所學到的聲樂演唱知識,綜合運用在這部音樂劇中,既是一種新的嘗試,同時也是一項挑戰。因為音樂劇的演出,畢竟不同于單一聲樂的演唱,它對演員的綜合演唱和表演的能力水平要求很高,特要借助肢體語言、對白、重唱等藝術表達來塑造人物的形象,可以說難度很大。通過大量的排練和編排,最終呈現了一出別具特色的蒙古族音樂劇,展示了聲樂藝術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特別的藝術經歷和嘗試,因為聲樂和劇情結合,賦予了演唱在文化上更多的意義。經過這一階段的蒙古族音樂劇的探索和成功,筆者還創作了相關蒙古族音樂劇,如《達那巴拉》《諾力格爾瑪》,其中《諾力格爾瑪》是那順科爾沁民歌教育研究傳承基地首屆學員匯報演出,2019年在我校西拉木倫校區音樂廳成功上演。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陳鳳玉,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格根哈斯,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直屬烏蘭牧騎團長那順及通遼音樂家協會演出團體,民歌研究領域的學者、藝術家們,以及音樂學院師生觀看了演出。蒙古族音樂劇《諾麗格爾瑪》是由筆者參與編排的,該歌劇在原民歌的基調上創作,同時融入好來寶、長調、呼麥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極具民族特點。同樣,獲得了大家一致好評。這更加堅定了我創作蒙古族音樂劇的信心和堅持下去的動力,通過理論上的思考,筆者認為,在今后的蒙古族音樂劇的呈現上,如對聲樂、音樂、舞蹈的藝術表達上,以及劇本的來源,還有音樂劇實踐排練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不斷推陳出新,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蒙古族音樂劇,從而讓蒙古族傳統音樂在當代折射出嶄新的藝術的光芒。另外,也可以嘗試歌與舞蹈的融合,創作出歌舞劇形式的蒙古族劇。目前,我院還沒有蒙古族歌舞劇的創作實踐和演出,這一方面的聲樂綜合藝術實踐,也在筆者計劃和籌備中。相信通過蒙古族歌劇、蒙古族音樂劇、蒙古族歌舞劇等綜合藝術的實踐,對我院聲樂教學課程的拓展和完善,復合型藝術人才的培養,以及傳統音樂的創新和傳承方面,都不無裨益。

總之,對于民族高校聲樂專業特色課程建設方面,民族地區高校應該結合當地傳統音樂資源的實際情況,開設聲樂專業特色課程。這樣,既有利于傳承民族音樂傳統,也會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形成特色專業。民族音樂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民族高校在傳承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注重傳統音樂的傳承和創新,不斷探索和推陳出新,探究不同形式的聲樂特色教學模式,相比傳統的聲樂教學,開拓了新的發展路徑,這對于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尤為重要。

注釋:

[1]趙塔里木.少數民族音樂在學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J].藝術評論,2007(12):52.

[2]高巧艷,布日古德.科爾沁地區高校聲樂教學多元化探索[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01):169.

作者:布日古德 高巧艷 單位:1.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 2.內蒙古民族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