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人才論文:論校內體育與人才培養的聯系
時間:2022-02-01 03:07:01
導語:體育人才論文:論校內體育與人才培養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阮小娟王卉李小紅工作單位:江西省井岡山大學
自1987年我國開始實施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以來,到2011年,已有近300所大學招收了高水平運動員,經過二十多年的摸索和實踐,體育競技人才培養“院校化”在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然而也存在相當多的問題,這些問題表現在:1.高校內部培養出來的,真正的大學生運動員數量非常少,在大學生運動會上摘金奪銀的運動員主要來自體工隊的現役運動員,他們絕大多數是在國內外各種運動會上取得了好成績后被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著名高校特招,他們的訓練,取得的成績主要還是依靠體育系統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他們根本沒有過在高校學習、訓練的經歷。他們基本上是掛著學籍而幾乎不上課,不在學校訓練,所以談不上大學對他們競技能力的培養(陳為群,2008),況且在絕大多數一般性高校很少有機會特招到這些高水平運動健將。在2011年深圳26屆世界大運會上,江西只有一位運動員壽超獲得金牌,個別經濟落后省份則為零。這一現象在剛剛結束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運動會上再次得到印證。這種極具功利性的現象極不利于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對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與發展。2.擔任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的教練員都是大學體育院系的體育教師,他們大多為兼職教練,一方面要承擔繁重的體育課的教學任務和評職稱必需的科研任務,因此他們放在運動隊的訓練上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這些大學體育院系的教師大多畢業后長期從事高校的體育教學工作,缺少高水平運動訓練的經驗,他們在訓練方法、手段和訓練內容上無法達到職業教練的高度。“可以認為,目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的用人機制很難適應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需要,教學、訓練不分的教練人才使用和缺乏訓練實戰經驗的教練隊伍,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的績效”(陳為群,2008)。3.由于大多數高校在高水平運動員的經費投入是由高校自己撥款,在原本經費就緊缺的情況下,高水平運動員的經費投入上遠遠達不到教育部文件規定的年均經費4000~5000元的標準。由于投入較低,一方面,運動員們不能得到高水平的訓練,也沒有機會參加各種高水平的比賽;另一方面,運動員們的營養跟不上,影響他們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自然也就影響到他們的競技水平的提高。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參加的具有國際水平的運動會機會少,大體協組織的賽事數量有限,而高校運動員努力到最后只能參加大運會,競技水平只能維持在大運會的層次上。目前,高校體育發展的一個瓶頸是,大體協不能組隊參加全國運動會,這極大地影響了高校培養高水平人才的積極性。中國大學生體協官員認為,要想讓高校優秀運動員保持和提高競技水平,參加高水平的比賽是必需的,組團參加全運會,更能使高校整體競技體育水平持續提高。這樣能使具備高水平人才培養資質的學校加強生源引進,也會使相關方面加強各方面的投入。
地方性高校體育發展與體育競技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
1.充分利用地方性高校體育發展,推進學校學分制和課程改革,努力為高校體育競技人才培養創造一個良好的管理模式。對于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在課程和學分上的管理,要靈活與在校一般本科生區別開來,在課程設置和學分制上,應該充分考慮他們的自身條件和實際情況,一方面多開設一些有利于他們退役后謀生的課程;另一方面,適當延長學分制完成的時間;再者還可以招收本碩連讀的運動員,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出好成績免除后顧之憂。2.地方性高校體育發展進一步提升體育科研為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服務。目前影響地方性高校高水平運動員訓練水平的因素除了培養模式之外,還表現在內部管理體制、運動訓練的科學技術水平、運動員傷病康復等問題上,而這些問題都必須依賴體育科研來研究解決,因此加大地方性體育教師的體育科研,一方面有利于加強高水平運動員成績的提高,另一方面反過來又可以有利于加強這些高校體育科研的實用性,進一步提升體育教師科研能力和實效,還可以大大地提高地方性高校教練員的訓練水平。3.地方性高校體育發展也相應地提高了高校自身的體育人力、物力和環境的優勢,一方面可以利用這方面的優勢吸引優秀的體育競技后備人才,還可以吸引地方體育協會、體育學校、體工隊與高校聯合辦隊;另一方面,加大高水平運動員的經費投入,進一步調動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努力創造一個科學的環境,保障運動員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積極鼓勵并組織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參加高水平體育競技運動會,以豐富他們的參賽經驗,提高他們的競技水平和成績。4.高校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豐富了地方性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生活,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通過這些已具備國家級體育健將的高水平運動員參與學校的各項體育賽事,可以提升高校整體體育水平,進一步調動全校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的興趣和積極性,豐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中國體育競技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的實施本身就標志著中國普通高等院校的體育文化建設已進入承擔國家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陣地(馬兆明,2010)。5.通過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讓越來越多的高水平運動員參加國內國際大賽,提高地方性學校的知名度,拓寬了地方性高校的對外交流,通過對外交流,不斷提高這些高校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拓寬地方性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員的視野和經驗,毫無疑問,進一步推動地方性高校體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