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的關系3篇
時間:2022-05-06 03:58:52
導語: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的關系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心理是否健康的要素分析
(一)思維智力
這是人們能夠獨立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方面的要求。這也是人們思維、認識、記憶和分析解決等能力共同構成的。
(二)身心與情緒
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情緒是心理的一種情感體驗,心理健康的人情緒能夠很好地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良好的情緒能讓自己更加有信心,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還能增強自身的學習動力、創造的激情,讓他們對生活充滿更多的希望,還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
(三)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出融洽和睦,擁有正確的認識觀、世界觀,人與人之間和平的相處,自我感覺的定位比較好,人際關系的變化對學生的情感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學生遇到挫折以后,會表現出對學生、對教師的遠離,表現出自卑、孤僻等。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能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更有利于自我的進步與發展,這也是心理健康重要的體現方式。
(四)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一定會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學會面對各種不同的環境、處理不同的事情,因此,一個健康的人要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生活會產生怎樣的改變,我們都能夠很好地改變自己,去迎合周圍的環境。心理健康并不是說一個人在每個方面都很優秀,能夠很好地展現自己,凡事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斷地學習完善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適應。
二、現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的分析
(一)家庭因素的誘導
家庭成員的不良行為對學生各種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形成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現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個孩子,家庭中過度的疼愛孩子、教育方法的不恰當,以分數評價孩子的觀念都造成孩子的心理上出現問題。家長不注重與子女溝通,包攬子女的一切,潛移默化中,學生變的獨立能力差,適應能力差,經不起失敗的打擊,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又軟弱,意志力薄弱等。有的家長盲目增加孩子課外學習的任務,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
(二)學校教育的的影響
學校的教育是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這些年來,學校過分強調升學率,社會普遍以升學率來衡量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能力,家長過分關注孩子語文、數學、英語成績,忽略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身心變化,不注重體育活動,多種原因的困擾和阻撓,使學校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舉步維艱。學習負擔偏重及不良的教學方法,給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嚴重的可引起焦慮、憂郁等癥狀。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前社會,許多不良的社會現象、社會文化如雨后春筍一般滋生,在學生的心理上生根發芽,越來越重的就業壓力、生活壓力也促成了心理的不健康,在校許多學生都不同程度產生不良的心理傾向,比如厭學、怕學、避學等,有的學生甚至產生怨恨世界、輕生的念頭。越來越多的不健康場所出現在學校的周圍,如網吧、游戲廳、KTV、酒吧等,對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四)自我定位的判斷
青少年心理上容易出現矛盾,自我判斷不正確,有些人是習慣了抑郁的情緒,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總是覺得不開心或者心情不好,過分的敏感,對身邊的人感到不信任等感覺,具體表現有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以自我為中心、愛炫耀、愛慕虛榮等。家長寵愛孩子,學生在家中嬌生慣養,過著皇帝公主一樣的生活,這樣更容易受到外界歪風邪氣的誘惑,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如果不能及時予以正確引導,容易產生難以想象的后果。
(一)身體直接的參與
進行運動參與是體育教學的主要特點。體育教學能夠增強人身體的各個器官的功能,在運動中不僅能增強人的身體健康的成長,同時身體器官也在不斷得到強化。體育教學注重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這是其他教學所不能相比的。在教學中,學生不愉快的心情得到了釋放。體育的項目有很多,每個項目的結構特征不同,學生身體承受的強度也不相同,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不僅學習了體育健康知識掌握運用所學的技能,而且其身心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斷地增強,體育教學有適度的運動負荷,這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它能夠很好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不斷改造自我。
(二)體力與智力活動相結合
體育教學中不僅發展了學生的身體運動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心理活動能力和智力水平,促進學生身體機能和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的發展。體育教學中,能增強每個人的耐心、細心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體育教學注重道德和紀律教育的相互結合,新課標的推出,更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判斷能力、總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腦的功能不斷得到強化。
四、體育教學能推進心理健康成長的策略
(一)體育教學重視智力與能力的開發
體育活動本身有著豐富的開發智力、培養創造力的內容,這些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成長,新課標更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體育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尊重學生的選擇,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靈敏、思維、想象和創造力。這些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養成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讓學生很好地適應社會、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
(二)體育教學注意情緒的調節
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大腦處于較強的活動狀態,可以轉移個體的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能夠降低焦慮,消除猶豫,擺脫痛苦和煩惱,分散注意力,緩解心理壓力。體育活動也是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盡情地游戲與比賽,能使不良的情緒情感及時得到合理的釋放與宣泄,減少學生焦慮的狀態。此外,參加體育鍛煉對很多心理疾病如孤獨、膽小、優柔寡斷、缺乏信心等也具有積極的治療緩解作用。
(三)體育教學注重學生感情的發展
體育運動項目種類繁多,具有選擇的多樣性,能發展學生的情感的社會化,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集體鍛煉,這些更能激發出熱愛集體、互助互諒的團隊精神。在一些體育教學活動和教學比賽中,能夠很好地發揮學生的身體機能、技戰術和心理承受能力。通過這類體育活動能有效培養學生在競爭中與人協作共事的團隊精神,增強同學們之間的感情,而且體育鍛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美感和理性感。
(四)體育教學強調學生意志鍛煉
體育活動的獨立環境條件,能夠鍛煉學生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品質,在教學中不斷地頑強拼搏,不服輸、不氣餒的精神,并使這些品質在學習中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體現。體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進取心,體育運動使學生享受到成功或勝利的喜悅,不斷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獲得的成功感受。有了一定的成功感與自信心,才能樹立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態度,重新了解自己的不足,解決自身出現的問題,以更好的狀態投入生活中。
五、結論
體育教學能夠緩解因為家庭的因素、社會風氣和所受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體育教學具有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特殊性,學生在身體練習的條件下,體力與智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人的身心壓力得到了釋放,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體育意識也在慢慢地形成,而且體育教學也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能很及時地發現解決人的身心出現的問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讓他們建立起接受現實的準備,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更好地迎接社會環境的挑戰。
本文作者:耿玉林工作單位:鹽城市尚莊初級中學
第二篇
一、現今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1.膽怯心理。有些學生膽子小,做事怕風險,遇事愛靠邊。在體育課堂上,他們由于擔心不能完成規定的動作而遭人恥笑,甚至怕出現傷害后果,顧慮太多,因此特別容易緊張,在運動過程中往往顯得猶豫彷徨,結果出現失敗的可能性反而加大了。又由于經常失敗,上述心理狀態就形成惡性循環,出現有的學生動作很漂亮,越做越漂亮,有的膽子小,不敢大膽練習,結果越做越差,甚至導致傷害事故的發生。2.自卑心理。每位學生無論在體能、技能、興趣、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學生平時不怎么努力,只靠遺傳因素占優勢,體能和運動技能成績達到優秀;而另一些學生由于“天分”較差,他們總是覺得什么動作都做不來,總是感到沮喪而畏縮,平時上體育課雖然十分努力,但最終還是可能不及格。這嚴重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降低對體育課的興趣。3.逆反心理。大多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往往固執、任性、自負,愛逞強,喜歡堅持己見。例如我所授班級就有幾位體育素質不錯的男生,平常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所以經常不按要求完成課堂練習,這樣很容易影響別的學生的情緒。4.急躁心理。性情急躁的學生,運動情緒相當不穩定,遇到有一定難度的項目,一時不能按照規范要求完成技術動作,或者競技比賽失利,甚至只是遇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就會引起較大的情緒波動,表現出來就是坐立不安,搓手跺腳,隨手摔打東西,甚至對同學的一兩句不經意的話表現得尤其敏感,并為此大打出手。除上述內容外,還有嫉妒心理、懶惰心理、依賴心理等,均需要通過心理疏導,消除學生心理障礙,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針對這些心理問題,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心理疏導
1.不斷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法。教師要熱情鼓勵學生好問、好說,敢作敢為;許可學生講錯、做錯或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講法和做法;容忍學生否定教師一直認為是“對”的判斷和觀點;提倡學生“找茬”,允許學生同教師爭辯;鼓勵學生敢于否定所謂“權威”的定論,先讓他們有勇氣說,哪怕是只言片語,而階段性目標只是要求他們敢說,以壯其膽魄;直至鼓勵學生敢想,并從不同角度思考、發現新問題。在教法上設法點燃他們的運動熱情。在教學中也可以設計一些既有趣味又能鍛煉其運動素質,簡單易行的動作程序,吸引他們積極參與,讓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經常感覺成功快樂,進而不知不覺地增強自信心。例如在投靶游戲教學中利用“壞人”做靶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力量及身高等方面的差異,選擇不同距離的標志靶,隨著技術的嫻熟和進步,可適當調整自己的距離。使不同素質的學生均得到全面發展,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不斷增強自信,滿足學習欲望。2.不斷進行學生的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的評定在體育課中,對學生的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不斷進行評價,可以增強學生自信心。學生的情意表現主要體現在心理健康方面,如能否戰勝膽怯、自卑,充滿自信地進行學習與練習;能否克服各種主客觀的困難,挑戰自我,進行長期不懈的練習與學習;能否善用體育活動各種手段來調控自己的情緒。學生的合作精神的評定主要體現在社會適應方面。也就是通過體育課學習之后,學生的一些行為習慣養成對今后走上社會是有益的。主要表現為能否尊重老師和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能否表現出極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否承擔小組練習和學習中的責任,如在激烈的運動比賽中,能否為小組獲勝盡自己所能;能否遵守規則,尊重裁判,不計較勝負,贊揚對手,認真分析失敗原因,不埋怨別人;能否與他人很好地交換意見,不知不覺地克服心理障礙。教師如果在平時的體育課堂教學中不斷給學生灌輸這些健康理念,并把這些表現列為評定的主要內容,在學期末組織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并納入體育課成績中,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往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的健康心理方面提高自己。3.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采用師生互動教學法。對這些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切不可強制要求,否則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后就愈發地逆反。教師平時課外就要經常與他們交流思想,相互探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再根據他們的運動特長和性格特點,因勢利導,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例如在課堂分組學習時,有意識地將他們與運動水平較高的同學安排在一個組,讓他們在比較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知道強中更有強中手,克服自負逞強等缺點,逐漸融入班級集體中;或者將他們與體育弱一些的同學安排在一個組,并要求他們負責幫助那些同伴,讓他們在當小教練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糾正,同時領悟體育絕不是單靠體能素質好就能“傻”練成功,不同人還要采用不同的科學方法練習才能提高成績,由此逐步糾正其固執任性的性格。又如教師在教學模式上,一開始就參與到學生的游戲活動中,與學生一道做各種游戲,學生覺得活動十分有趣。教師時而參與學生的練習,時而為學生當裁判,氣氛十分活躍。可見師生互動不僅是教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學生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4.嘗試在體育教學手段中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傳統的體育課程比較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教師主要關心的是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關注的是學生的運動技能掌握得如何,至于學生是否愿意學,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教師很少關心。因為學生在被動地學習,根本無快樂體驗可言,造成學生對體育課失去興趣,普遍存在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象。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該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探究、自主和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盡情發揮自己的個性,享受體育教學帶來的樂趣。例如:在耐久跑教學中,學生一提到耐久跑就畏懼三分,可謂是“談跑色變”,能免則免,能避就避。我利用游戲活動取代單調枯燥的“定時跑、定距離跑”,如用“黃河長江”、“攻堡壘”、“攻關”等跑動性游戲、趣味性練習,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還讓學生自行設計不同的跑進路線,構成各種圖案,使每堂課都有新的變化,都有學生自己的構思。在這種趣味性、游戲形式下的教學比起枯燥乏味的繞跑道無休止的奔跑教學,學生更能體驗到耐久跑的樂趣。
三、在學生健康心理養成過程中,體育教師還應該注意幾個方面
1.尊重學生。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要學會尊重學生,特別要尊重他們為學習做出的努力,無論成績如何,哪怕是身上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教師都必須尊重他們。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尤其是體育不好的學生,可以適度放大他們的亮點,及時給予贊揚鼓勵,切忌拿他們的弱點進行公開評講。2.公平公正。在通常情況下,體育成績好或者性格外向型的學生容易受到教師青睞,與教師相對親近;而體育成績差或者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容易引起教師注意,與教師相對疏遠。教師切不可因此有所偏心,特別是對學生的成績評價要公平公正。3.誠信守約。教師應當模范地遵守學校紀律,認真備課,上好課;和學生的約定一定應約,切不可行家長作風,隨意毀約,那將失去學生健康心理的基本道德支撐。
總而言之,現代體育教師應當不斷加強學生運動心理知識的修養,提高疏導學生運動心理的能力,并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探索研究,總結出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體育運動心理特點,科學有效地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本文作者:林細妹工作單位:寧德高級中學
第三篇
一、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良好的心理狀態會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有利于改善學生的情緒。由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內在聯系,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過程中必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研究表明,在農村初中學校體育活動中,教師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運用,加強心理引導,能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有效調節學生的情緒,使他們表現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2.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鍛煉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體育是一項競爭和合作性都很強的運動,活動中要密切配合與合作,否則難以完成任務。因此,在體育活動過程中,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堅毅和拼搏等優良的個性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可以使學生逐漸形成克服困難的積極情緒,從而使從鍛煉中培養起來的堅強意志品質遷移到日常學習和工作中。3.通過體育鍛煉能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精神。目前農村初中學生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有較強的自我傾向和依賴心理。體育運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并與他人發生交往和聯系的,其顯著特點就是在運動中人與人之間既有競爭性又有合作性,中學生心理正處于尚不成熟且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教師必須從適應社會需要的角度,結合體育運動的特點,協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在運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合作和競爭意識。4.高效課堂的推進,有利于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現行的農村初中體育課程中設立了社會適應學習領域,所以體育教師更應該注意改進教學理念,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探索創新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不少農村初中學生由于學習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自卑感和抑郁癥,通過體育鍛煉大多得以緩解或消除。
二、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及方法。
1.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愛是學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學中老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認識到學生和老師的區別在于社會角色不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熱愛關心他們,真誠地幫助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跟他們接觸,跟他們交朋友,談他們喜歡的話題,盡量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因為學生的心理是敏感而單純的,當他們感受到你的真誠,就會向你敞開心扉。2.創造愉悅的樂學環境有利于學生發揮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的工作有很強的示范性,課堂上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對學生的影響都很大。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希望受到教師的關注和肯定,這樣會在他們心中升騰起一種特殊的感受———自信。由于體育教學主要是通過學生各種身體練習完成的,更需要教師動作的示范和語言的鼓勵。教師準確優美的示范,親切和藹的態度,會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更加強烈。每個學生都具有充分的發展潛力,他們不僅專注于課堂學習,還關注人類生存的環境。創造愉悅的樂學環境有利于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和實踐的潛能。3.豐富教學內容,求同存異,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知識和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同存異,實現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在體育課教學中,可為學生營造團結合作、互助互學的心理環境,在體育教學中組建合作小組“興趣小組”,采取“集體討論”“探究式學習”等方式,讓學生相互探討,共同提高進步。4.運用積極的評價手段,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潛能和不足,以求更好地發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經常性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能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應通過客觀公正而積極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準確地認識自己的潛能和不足,悅納自己。另外,還應給予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權利。
總之,體育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豐富他們的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使學生樹立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體育教學應該關注學生成長,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悅納自己、增強自信。
本文作者:毛維娟工作單位:定西市安定區體育活動中心